前西漳村

前西漳村

前西漳村位於樂清縣北白象鎮中部,104國道公路兩側。東以交通北路為界,南傍樂琯運河,西臨漳河,北連中西漳村。村委會駐北河東路。前西漳村原屬西漳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拆出成立前西漳大隊,屬白象管理區;因地處西漳村南,故名前西漳。

基本信息

簡介

前西漳村西漳村一角
1961年屬白象人民公社;1982年屬北白象鎮人民公社;1984年屬北白象鄉;1985年屬北白象鎮。水田649.09畝,旱地17畝。1992年,前西漳村有453戶人家、共有2021人;其中畲族2人。姓氏以黃姓居多。前西漳村位於樂清市北白象鎮交通中路(老104國道)兩側。向東以交通北路為界,南傍樂琯運河,西臨漳河,北連中西漳村。村中主要有17條街道,分別為長寧路、長青路、長樂路、萬象路、萬里路、萬隆路、交通中路、富強東路、富強西路、繁榮路、北河東路、北河西路、交通北路、黃興路、 西漳路、人民路以及漳河路。2006年前西漳村共有戶籍549戶,人口2006人,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外來人口2500多人。著名的北白象小商品市場坐落在村內。

地理資源

前西漳村南有樂清至溫州的水上大動脈--樂琯運河,每日往來的只數以千計;村中央有北京至福州的104國道公路通過,每分鐘過境汽車10餘輛。每日都有去溫州、金華、杭州、寧波、上海、福州等地的客、貨班車。近百輛“拉達”、“菲亞特”等出租汽車在村候車場待客服務。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了不少外省、鄰縣及附近農村的經營者來村設店辦廠,商賈雲集。

經濟發展

前西漳村前西漳村商業街
前西漳村南面有樂清至溫州的水上動脈——樂琯運河,北京到福州的原104國道從村中橫貫而過,這樣便利的交通條件,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吸引了不少本地以及中國各地的經營者來村里設店辦廠,商賈雲集。前西漳村有模具加工、螺絲五金店、飲食、旅館、休閒美容店、衛生診所等個體工場、商店700多戶。另外還有一座螺絲商業城,1500平方米的停(候)車場一個。開放三十年來,村民們本著勞動致富的精神,積極投入創業行列,收入逐漸增多,經濟生活條件日益提高。截止到2006年,前西漳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106元,在北白象各村農民純收入中名列前茅。前西漳村農、工、商全面發展,一派繁榮。
商業發展
1984年,北白象鎮工商所與前西漳村合作,在樂琯運河與交通中路之間,創辦了北白象小商品市場。經營品種從少到多,從針、線、鞋、襪等零星小商品,發展到布料、服裝、套衫、箱包、家電、腳踏車、機車、日用建材等上千個品種;其中家用電器、機車市場在溫州市率先形成。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從北河東路逐漸發展到北河西路、富強東路、富強西路、繁榮路、人民北路。市場覆蓋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擁有固定店(攤)400多間。《溫州日報》、溫州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新聞單位作過專題報導。
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北白象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北白象鎮和磐石鎮西服生產加工業的蓬勃崛起,與該市場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北白象小商品市場除經銷本地產品外,還隨季節變化,派人到汕頭深圳、廣州、廈門、福州等地組織貨源,適時投放市場,批發、零售相結合,滿足消費者需求。貨源充足,品種齊全,市場成交活躍,柳市、樂成、虹橋及鄰縣、外省的經營戶和消費者紛紛前來採購。
1984年,村里與鎮工商所合作,在樂琯運河北岸交通中路之間,創辦了北白象小商品市場,除經銷本地區的產品外還派人到其他地方組織貨源,適時投放市場。貨源充足,品種齊全,市場成交活躍。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從開始的沿河岸邊的北河東路逐漸發展到北河西路、富強路、繁榮路、人民路。市場覆蓋總面積達到一萬平方米,擁有固定店面400多間。小商品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上世紀末北白象地區的經濟迅速地發展。
工業發展
前西漳村建有上海新藝五金電器廠一分廠、柳川無線電廠等集體、股份制個體工廠50多家;還設有農業銀行信用社、建設銀行辦事處、商業購銷公司、供銷社、西藥公司批發部、食品招待所、建築工程公司等。全村有個體工場、商店700多戶,從業人員1600人,年成交(服務)總額2.5億元。
農業發展
前西漳村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近幾年投資修造了翻水站1座,灌溉渠道2700米,寬3米的機耕路3000米;實行植保、灌溉、機耕三統一和貼農金制度。1992年,平均畝產糧食800公斤。

文明建設

前西漳村前西漳村
前西漳村為革命老區,1946年就建立了中共黨支部,村民黃玉鳴為第一任支部書記,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村容村貌大大改觀。
前西漳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4分。村民經濟富裕後,改善居住條件的願望日益強烈。1985年,經村民推選組成了老村改建規劃小組,對前西漳村的房屋、雜地、空場、陰溝、茅坑等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摸底,經過1年多時間的努力,制訂出老村改造的規劃藍圖及實施辦法。於1987年開始分段實施。拆遷了400間舊屋,清理、集中了雜地、空場、茅坑等閒散土地;重新統一規劃,安排了17條街道,750間建房宅基地,使符合條件的村民戶戶分到建房地基。新辟或改造的街道有:長寧路、萬象路、萬里路、萬隆路、長青路、長樂路、交通中路、交通北路、黃興路、西漳路、人民北路、漳河路、富強西路、富強東路、繁榮路、北河東路、北河西路,道路總長達5000米。400間式樣各異的新樓房已聳立在街道兩側,建築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新住宅區全面峻工。昔日那矮小破舊的房屋和蚊蠅滿天飛的落後局面已不復存在。村容村貌整齊劃一,空氣新鮮,環境優雅。
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2100元,70戶村民裝上了程控電話,彩色電視機、洗衣機電冰櫃、機車普遍進入村民家中。村裡有占地170平方米的四層辦公大樓1幢,衛生室1個,停(候)車場1500平方米。村民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集資助學、修橋築路、扶貧賑災等公益事業蔚然成風。村里建立了治安聯防隊,確定專人輪流,日夜值班巡邏,義務維持治安,調解糾紛,村民安居樂業。前西漳村為革命老區,1946年建立了中共黨支部,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村容村貌大大改觀,村民收入越來越富厚。經濟富裕後,村民開始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集資助學,修橋築路,扶貧賑災等公益事業蔚然成風。村里設有治安聯防隊,確定專人輪流、日夜值班巡邏,維持治安,調解糾紛,村民安居樂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