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宏偉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暴病逝於河北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大平台),同年9月葬於陝西臨潼驪山腳下。
秦陵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帝陵之一,始建於公元前247年,動用勞役72萬餘人,移動土方超過500萬立方米。其布局規模及反映的陵墓制度在歷代帝王陵墓中都獨樹一幟,呈現“千古一帝,惟我獨尊”的宏偉氣勢。秦陵建造時間之長久,規模之壯大,結構之複雜,從葬坑之豐富均為世界陵園史上所罕見。
秦陵的修建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秦始皇即位至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此時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第二階段從統一全國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葬於驪山,為陵園工程大規模修建時期。《漢書·賈山傳》記載:“(始皇)葬於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從這一文獻中可以看出大規模修建的時間及參加修建的人數,經過數十萬人十餘載的修建,陵園區主體工程基本建成;第三階段為秦始皇37年至二世二年冬,歷時三年,主要是陵園收尾工程及覆土工程。
謎霧重重
秦始皇陵坐落在驪山北麓,南倚驪山,北臨渭水,地理形勢宏偉壯觀。
秦陵地宮未揭開之前,最為耀眼的亮點是秦陵的陪葬坑。它揭示的不僅僅是秦文化的高度發達,而且還有當時秦政權的運轉狀況,是秦鼎盛時期中央政權和皇權機構的再現。
在秦陵發現的180餘座大大小小、形制各異的陪葬坑中,在陵園內達77座、陵園外有104座,這些還僅僅是秦陵陪葬坑的一部分。
陪葬坑分為幾個層次:一層主要埋藏奇珍異寶;二層以銅車馬坑最為著名,主要是中央政權三公九卿中執掌司法、監獄管理的廷尉官府機構;三層基本上是官府機構或皇宮機構;四層以“中廄”、“宮廄”、“三廄”、“左廄”、“大廄”等象徵秦王朝的中央廄苑為主。
秦陵和兵馬俑坑給世人留下了十大謎團:秦俑坑的建造之謎,秦俑軍陣之謎,秦俑坑焚毀之謎,秦陵被盜之謎,青銅禽類之謎,石鎧甲坑之謎,兵馬俑燒造之謎,秦俑坑青銅兵器之謎,秦始皇陵建造之謎,秦陵地宮之謎。在這十大謎團中,地宮一直成為謎中之謎,考古工作者根據實地勘探和文獻資料曾作過大膽推測:
地質勘探發現秦陵封土水銀含量異常,證明“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等記載基本可信。棺槨“治銅錮期限內,漆其外”,用一種以錫為主要成份的金屬澆鑄木質棺槨,而不是銅質棺槨。“被以珠玉,飾以翡翠”表明秦始皇穿著金縷玉衣入葬。
空前絕後
四十多年來,對秦始皇帝陵的考古調查、勘探研究表明,秦始皇帝陵區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人類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陵園內外地上地下文物分布密集,文化遺存內涵豐富,歷史積澱深厚,體現了2200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舉世罕見的地下文物寶庫。已知陵園文物遺址分布區東起戲水河,西至臨潼城區,南到驪山,北達新豐塬下,總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其中文物遺址密集區達19.63平方公里。目前已發現大小形狀不同的各類陪葬墓、從葬坑、禮制建築基址等600餘處,出土了包括秦兵馬俑在內的珍貴文物5萬餘件。
秦陵陵園的設計源於我國古代喪葬習俗和“事死如事生”的封建傳統思想,陵園設計模仿當時秦都鹹陽城,秦陵高大的封土和深邃的地宮,象徵著秦始皇生前的鹹陽宮,陵園整體平面結構宛如都邑。作為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的隨葬品定是空前絕後的。
亟待保護
秦始皇陵是陝西惟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在秦末曾遭受過嚴重破壞,出於不同的目的,以後的歷朝歷代統治者曾對此作過多次整修。新中國成立後,地方各級政府曾對秦始皇陵作過多次保護性整修,規劃了保護範圍,樹立了保護標誌,建立了文保管理機構,修築了封土保護圍牆,並進行了園區綠化,使秦始皇陵園文物保護工作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鑽探資料證實,秦始皇陵外城以內2.13平方公里範圍內,文物遺址占地面積約為80%,其密集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近年來,在內外城之間的東南角和內城南側又發現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吏俑坑和其他8處大型陪葬坑,出土了通體紋飾、重達212公斤的秦青銅大鼎、石質鎧甲、頭盔及造型奇特與兵馬俑形狀迥然不同的彩繪陶俑等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已發掘的秦始皇帝陵園文吏俑坑為象徵秦代中央官府的廷尉機構。該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南角,北距現封上邊沿約50米,南距內城南城垣120米。遺址平面呈“中”字形,東西走向,由斜坡道、前後室組成。該陪葬坑是日前陵園內發現的惟一未被焚毀的一座陪葬坑,其結構遺蹟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保護研究價值和觀賞性。這些重大發現,為中國考古史上所少見,對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具有重要意義。
秦始皇帝陵經過長達2200餘年自然與人為的侵蝕破壞,陵園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解放前夕秦始皇帝陵已破敗不堪。多年來的考古工作資料表明,秦始皇帝陵外城以內部分建築遺址埋藏較淺,有的距地表僅三四十公分,許多遺蹟就分布在民宅或企事業單位院落之下。在遺址上修房建廠、耕作農田、鑿井修渠、灌溉水利等生產、生活活動直接破壞了地下文物和地面建築遺存,對文物遺址保護造成極大危害。
前景如畫
秦陵陵園的重要文物遺蹟,除部分在外城垣以外範圍為點式布局外,其餘的土要在外城垣以內2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密集分布。目前陝西省決定在這個範圍內採取政府統一征地,移民建鎮的方式將在這裡工作和生活的住戶和單位整體搬遷,在此建立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據了解,秦陵遺址公園的建立將根據歷史研究及考古資料,在不破壞文物遺址和陵園環境的前提下進行,並採取植草木以像遺址的方式,運用草木的形態標示地上、地下遺址,顯現陵園的整體格局規模和內涵。
此外,還將興建石鎧甲坑博物館(含百戲俑坑),其中遺址保護展廳為地下及半地下建築,主要展示秦始皇帝陵陪葬的石質鎧甲、石質頭盔及種類軍械;百戲俑坑則主要展示秦始皇帝宮廷生活;文吏俑坑博物館的遺址展示為地下框架結構,建築面積達1800平方米。建成後的秦陵博物館將轄秦陵遺址公園、石鎧甲坑博物館、文吏俑坑博物館、兵馬俑博物館等。
大遺址保護是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項前沿性課題,涉及文物遺址保護、住民生產生活安置、城鄉建設和風景園林綠化等各個方面需要協調解決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諸多問題。建立國家遺址公園在中國是一條新的大遺址保護途徑,對探索與國際接軌的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和有中國特色的國家遺址公園模式,促進文物保護利用的可持續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譽為“千古一帝”。他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並奠定中國東方文明大國的地位,其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四十多年來,秦始皇帝陵的考古成果填補了國內歷史和考古領域的諸多空白,對促進中國歷史學、特別是秦史研究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的建立及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必將為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的研究提供更為系統、全面、科學的資料。秦陵遺址公園、秦陵博物館的建立,亦將使秦陵的保護和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