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記事

刻木記事

刻木記事是原始記事的一種方法。常用在木片、竹片或骨片上刻痕的方法來記錄數字、事件或傳遞信息,統稱為刻木記事。

簡介

刻木記事,原始記事的一種方法。當人類沒有發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時,常用在木片、竹片或骨片上刻痕的方法來記錄數字、事件或傳遞信息,統稱為刻木記事。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稱木刻為“券契”、“契”。《列子·說符》: “宋人有於道得人造契者, 密數其齒……。”“齒”即木刻上的缺口或刻痕。中國青海樂都柳灣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出土40枚骨片,兩邊刻有缺口,即是記事或記數用物。木刻實物在敦煌漢簡也有發現,其上寫有文字,這種帶文字的木刻便稱“書契”。
刻木記事刻木記事

中國少數民族曾經使用木刻記事的,有獨龍、傈僳、佤、景頗、哈尼、拉祜、苗、瑤、鄂倫春、鄂溫克、珞巴等族。如佤族用木刻計算日子和帳目;苗族用木刻記錄歌詞;景頗族用木刻記錄下村寨之間的糾紛;哈尼族用木刻作為借貸、離婚、典當土地的契約;獨龍族用遞送木刻傳達通知。凡是通知性木刻,其上還常附上雞毛、火炭、辣子等表意物件,用以強調事情的緊迫性。
世界其他地區也存在刻木記事的情況,較著名的有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通信木刻及阿爾袞琴印第安人記錄神話的木刻等。

記帳木刻

功能
其餘的七副木刻為記帳木刻,其內容為:總木刻,又叫公差木刻;馬料木刻;蔬菜木刻;糧食木刻;肉類木刻;食鹽木刻;貸幣木刻。木刻的長度根據刻記內容的多少而長短不等。總木刻刻記的內容多,長度約有三尺,是七副木刻中最長的一副。貸幣木刻刻記的內容少,長度約一尺五寸,是七副木刻中最短的一副。?
管理方式
這七副木刻都用下端帶有竹節的竹片做成,由村社負責保管的人員統一製作,竹片一般分成刀把形的一大半和長條形的一小半。平時,呈刀把形的那片由村神負責保管的人保管,長條形的那半由各戶自己保管。到繳納物品時,主人把自己保存的有關木刻和實物一起拿到保管員那裡,保管員也把他所保管的該戶的相應的另一半木刻找出來,將兩半木刻合在一起,若完全吻合,便由保管員同時在兩半木刻上刻劃上所繳納物品數量的符號。刻完後,仍按照原來的規矩,保管員和戶主各保存一半。?
各類不同內容的木刻,每年要總結一次,達到一定整數的就移到總木刻上去。所以總木刻實際是記載各類物品的總賬本。在總木刻上還記載出出公差的數字,所以總木刻又叫公差木刻。?
每年“特毛且”(過年)後的第四天,由村社長老組成三至五人的服務組,召集各戶戶主開會,核對木刻,清查各戶繳納各種節日和祭祀集體活動時攤派的情況。沒有完成的要補夠交齊,交多了的則退還。清查畢,布置新一年的各種負擔重新發新木刻。?

借貸木刻

除上述的記賬木刻外,在民眾中還使用一種借貸木刻,用一根長約二市尺左右的竹片製成。木刻上方刻著的缺口表示借貸的數字。右下方的缺口表示利息。每年缺口以元為單位計,還是以十或百計,由借貸雙方商定。借債期滿借方還清本利,則將借貸雙方保存的木刻當場折毀;若借方只能還清利息,那么債主將兩半木刻合攏用刀把右下方的缺口削平,表示第一年利息已還清,第二年利息多少,雙方商定後在未削平的左邊繼續刻出缺口來表示。如果借方還利息仍有困難,則利變本,左上方加刻缺口。?
基諾族用竹、木刻記事的方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還在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