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山摩崖題刻

大羅山的每一個摩崖題刻都忠實的記錄了溫州歷史,雖然時空穿越了千年,但人文光輝不變。 打開書,跟隨彭福雲的腳步和鏡頭,我已經沉醉在大羅山摩崖題刻深厚的人文世界。 閱讀此書,在感動大羅山摩崖題刻的厚重時,更擔憂大羅山摩崖題刻的未來。

內容介紹

日前,一本圖文並茂的《大羅山摩崖題刻》出版發行了。這是我市首次對大羅山摩崖題刻進行系統的整理成冊,總共163頁。薄薄的一冊在手,翻開來,細讀文字,欣賞圖片,才知自己捧的是溫州千年人文歷史,手中的書越發厚重起來。感慨大羅山的厚重,感動“雲門”的用心,這是一份挽救大羅山以及溫州人文歷史的責任心。
本書的編篡是區文聯主席彭福雲,筆名“雲門”。他在後記中寫到自己整理大羅山摩崖題刻的理由有三個:一是大羅山是我們溫州人的山。它自海而生,獨立不群。溫州人環山而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人格。大羅山的每一個摩崖題刻都忠實的記錄了溫州歷史,雖然時空穿越了千年,但人文光輝不變。二是環境變化加劇,天災人禍,致使大羅山摩崖題刻消亡速度加快,一段段歷史正在消失,它無法重生。三是大羅山的摩崖題刻記錄,散落在各種文獻之中,還沒有形成系統。
彭福雲就因這三點理由,扛著相機,翻山越嶺,細細尋來,虔誠地為大羅山的每個摩崖題刻做了拍攝記錄。要知道,這些承載千年人文歷史的摩崖題刻是有生命的,她居山野千年,看到原來美麗的飛瀑斷流了,幽幽碧潭乾涸了,巉岩四分五裂了做了墳墓的墊腳石,就連天上下的雨也無情地毀了它的容顏……她承受著這一切的一切,看透了世事變遷人情冷暖,如今她隱居起來了,“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了,她或許在與雲嬉戲的山崖上,或許在茂密的野藤樹叢里,或許在青苔的後面。只有珍視她的有緣人才能找到她,可睹她的廬山真面目。
研究歷代書法的彭福雲跟大羅山摩崖題刻有緣。他十分崇拜珍視摩崖題刻,重要的是有一顆保護摩崖題刻的心。為了全面拍攝記錄摩崖題刻,沒有路,他就用柴刀砍出一條路來。不可及,就架竹梯拍攝,可謂是頗費周折,歷盡艱辛了。尋她,花精力;拍她,傷腦筋。要拍的好,更是花精力還傷腦筋,還需要藝術的眼光。他說,尋找最艱難就是明朝嘉靖年間時任溫州郡守的郝守正書寫的“臥龍潭”摩崖題刻了,因為原有的石板路給水沖毀,加上人跡罕至,雜草樹林叢生,他們幾個人只好用柴刀砍出一條路,人是連滾帶爬的上去的。在尋找茶山五美園實際寺後山的“顧公洞”的摩崖題刻時,也頗費了一番周折。這塊刻於清光緒年間的題刻,離地面有20多米高,被青苔野草淹沒,難見其真面目,他只好叫人拿著竹梯,把字跡上的青苔一點點摳掉,然後才拍攝下來。
這本書結集出版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打開書,跟隨彭福雲的腳步和鏡頭,我已經沉醉在大羅山摩崖題刻深厚的人文世界。大羅山摩崖題刻,有文字題刻,也有石像題刻,皆精美絕倫,這些題刻中,有許多摩崖題刻為歷代名人所題,或記事,或記錄,詩文優美,內涵豐富,十分珍貴。同時,不同年代、不同文字的摩崖題刻,或天然意趣,或氣勢恢宏,藝術精美,為自然風景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在內容上,或詠唱山水之美,或表達生活感悟,或祈求國泰民安,或紀遊記事,或宣揚宗教信仰。在題刻形式上,或楷書或篆書或隸書,或陰刻或陽刻,橫排或豎排。它們從唐朝到民國,穿越千年的時空。在每一條題刻背後都連著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看著這些刻在石頭上文字,我仿佛在跟溫州的歷史對話,在跟歷代的名人對話,我為摩崖題刻中承載的千年人文而迷醉,不愧是一部溫州永久性的人文歷史記錄。
請看,此書38頁,是“臥龍潭祈雨紀事”,這一摩崖題刻段記錄了明嘉靖年間溫州府到大羅山臥龍潭求雨的經過。這一摩崖題刻見證了明朝嘉靖年間溫州大旱,溫州府官員到臥龍潭求雨的事件,可窺溫州求雨的風俗民情。歷史遠去,時間流逝,但當地政府官員為民的心永遠刻在石頭上,永存在天地間。
此書66頁,是“仙岩銘”,是唐德宗貞元年間任溫州郡丞的姚揆所撰,摩崖上刻“仙岩銘維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詩可圖姚揆撰”,詩文優美,姚揆愛仙岩的秀麗景色的情感滿溢。這些摩崖題刻更為仙岩自然風景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此書132頁,是“乾道二年大水”,這一摩崖上刻著“乾道二年水滿到此”,上刻還有船形圖案。這是溫州最珍貴的水文記錄了。據史料考證,“乾道”為南宗孝宗皇帝的年號,乾道二年即1166年。明萬曆《溫州府志》記載:孝宗乾道二年(1166),飢,至八月十七日,颶風夾雨,申酉益甚,拔木飄瓦,人立仆,市店僧剎摧壓相撞。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多上木升屋以避,俄而屋漂木沒,四望如海。四鼓風回潮,浮屍蔽川,存著什一。這一摩崖就見證了溫州歷史上大災難。如今猶在,可見其彌足珍貴了。
閱讀此書,在感動大羅山摩崖題刻的厚重時,更擔憂大羅山摩崖題刻的未來。這些千年摩崖題刻的所面臨的危機就從書中蔓延到我心裡。請看第46頁,是“張侃題刻”。張侃的題刻,字勢健挺遒勁,刻工精緻,字跡清晰,可惜不知何時被人鑿開,一分為二,題刻也分為兩處。這些人為破壞的痕跡,觸目驚心,那些已經被損毀的摩崖題刻那只有天知地知了。可惜,可嘆!書中的摩崖題刻,每一塊都是那么蒼老,那么斑斑駁駁,被風雨侵蝕,風化嚴重,讓人感覺回天乏術的無奈。
彭福雲在後記中寫到的一樣:現在最可怕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大規模的開山鑿石,興建寺廟和墳墓。許多奇珍異石,毀於一旦。摩崖題刻及其周邊的環境消失殆盡。而是氣候變化,酸雨增多,加速了摩崖題刻的風化,個別題刻以無法辨認。一塊摩崖題刻就是一段凝固的人文歷史,我們有責任尊重和保護歷史,這應該值得我們深思和行動。
如何行動,彭福雲做了最好的行動,就是蒐集整理成書,留芳於世。我想就是有一朝一日,這些摩崖題刻真的消失了,我們至少可以在雲門這本書中可以找到。此書更有價值的是,通過這本書,讓大家知道大羅山摩崖題刻對於溫州的意義,對於溫州文化的意義,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重視。此書出版,彭福雲希望,除了他,除了後記中提到的茶山王學釗、仙岩的黃衛東這些大羅山文化和摩崖題刻忠實守護者和研究者之外,看了這本書的讀者,縱然成不了大羅山摩崖題刻的研究者,也要成為大羅山摩崖題刻的忠實守護者。讀了此書,我已經是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