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總論問題思考

單位犯罪的成立條件 未遂犯的處罰根據 共犯的處罰根據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5月1日)
叢書名: 21世紀法學研究生參考書系列
平裝: 590頁
開本: 16開
ISBN: 9787300081236
條形碼: 9787300081236
尺寸: 23 x 15.2 x 2.8 cm
重量: 839 g

作者簡介

黎宏 1966年8月生,湖北省羅田縣人。1984年考入武漢大學法學院,1988年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取本校刑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90年提前畢業,攻讀本校刑法學專業博士學位。1992年10月赴日本同志社大學留學,1995年獲同志社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武漢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99年獲同志社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回國,到清華大學法學院任教。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理事。主要著作有:《不作為犯研究》、《單位刑事責任論》、《日本刑法精義》;主要譯作有:《刑事政策學》、《刑法總論》、《刑法各論》、《刑法學基礎》。

內容簡介

本書從協調與平衡刑事司法實踐當中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的保護法益機能和保障人權機能之間的關係的視角出發,對傳統刑法理論當中所存在的定罪主觀化、分析過程模糊不清的傾向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大膽提出在犯罪社會危害性的認定上,僅只考慮行為所引起的法益侵害結果等客觀要素,而將行為時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統統納入行為人主觀責任範疇,並基於這種立場,選取社會危害性、犯罪構成、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刑法總論當中向來存在爭議的二十個重要問題進行討論,得出了許多非同凡響的新見解。

目錄

第一章 行為無價值論
一 行為無價值論的由來、發展和現狀
二 行為無價值論的缺陷
三 餘論
第二章 犯罪構成體系
一 對我國犯罪構成體系的批判及其評析
二 德日犯罪體系論的問題及其轉變
三 我國的犯罪構成論的努力方向
四 結語
第三章 社會危害性
一 主觀違法要素的由來
二 對主觀違法要素的批判
三 對我國社會危害性論的反思
四 結語
第四章 間接正犯
一 間接正犯的本質
二 間接正犯的理論基礎
三 間接正犯的成立範圍
四 間接正犯的著手和認識錯誤
五 結語
第五章 不真正不作為犯
一 不真正不作為犯和罪刑法定原則
二 不真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
三 作為義務論的展開
四 結語
第六章 刑法因果關係
一 刑法因果關係論的研究對象
二 刑法因果關係的特點
三 刑法因果關係的認定
四 刑法因果關係的意義
第七章 客觀處罰條件
一 客觀處罰條件論的歷史沿革
二 客觀處罰條件的爭論焦點和現狀
三 對我國刑法學中相關問題的幾點看法
四 結語
第八章 單位犯罪
一 單位犯罪的定義
二 單位犯罪的成立條件
三 單位犯罪中的疑難問題
四 單位犯罪規定之反思
第九章 犯罪故意
一 “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否“明知”的內容
二 “違法性認識”是否“明知”的內容
三 “明知”的程度
四 若干思考
第十章 過失犯
一 過失犯承擔刑事責任的主觀根據
二 過失犯的客觀方面
三 過失犯的主觀方面
四 過失犯認定中的兩個特殊問題
五 結語
第十一章 事實認識錯誤
一 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
二 具體事實錯誤的處理
三 抽象事實錯誤的處理
四 結語
第十二章 正當防衛的主觀條件
一 正當防衛主觀條件的具體分析
二 相互鬥毆和挑撥防衛
偶然防衛
四 結語
第十三章 緊急避險的法律性質
一 緊急避險的法律性質
二 對生命的緊急避險
三 對自招危險的緊急避險
四 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界限
五 結語
第十四章 被害人承諾
一 被害人承諾的類型和法理基礎
二 被害人承諾的成立條件和法律效果
三 對有瑕疵的承諾的處理
四 推定承諾
五 結語
第十五章 未遂犯的處罰範圍和成立條件
一 未遂犯的處罰範圍
二 未遂犯的成立要件
三 結語
第十六章 未遂犯中的危險及其判斷
一 未遂犯的處罰根據
二 未遂犯中的危險判斷
三 結語
第十七章 共犯的性質
一 共犯本質的學說
二 行為共同說的妥當性
三 過失共同犯罪
四 片面共同犯罪
五 結語
第十八章 共犯的處罰根據
一 共犯處罰根據論概說
二 引起說的內部對立
三 共犯處罰根據論的套用
四 結語
第十九章 刑事和解
一 刑事和解的起源和背景
二 刑事和解的基本模式和進展
三 刑事和解的理論蘊涵
四 我國引入刑事和解制度之探討
五 結語
第二十章 刑法的刑事政策化
一 “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歷史考察
二 我國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特徵
三 刑事司法的刑事政策化
四 結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