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總論問題研究

新中國首屆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1988年3月)。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律系副主任。 犯罪特殊形態問題二十六、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巨觀問題(一)研究故意犯罪停止形態問題的意義(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概念和性質(三)故意犯罪停止形態存在的範圍(四)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負刑事責任的根據(五)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負刑事責任的範圍二十七、犯罪既遂形態的概念和類型(一)犯罪既遂的概念(二)犯罪既遂的類型二十八、犯罪預備形態的概念和特徵(一)犯罪預備形態立法及其特徵的理論主張(二)犯罪預備形態的客觀特徵(三)犯罪預備形態的主觀特徵二十九、中國封建刑法中的犯罪未遂問題(一)關於犯罪未遂的特徵和表述(二)普通刑事犯罪中的未遂形態及其處罰(三)謀反謀大逆謀叛罪與犯罪未遂(四)迷信犯與犯罪未遂(五)有關分析與結論性認識三十、犯罪未遂形態的特徵及其認定(一)犯罪未遂形態的特徵與其犯罪構成的關係(二)犯罪實行行為的著手(三)犯罪未得逞及其認定(四)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及其認定三十一、論犯罪未遂的類型問題(一)劃分犯罪未遂類型問題的主張與標準(二)實行終了的未遂與未實行終了的未遂(三)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三十二、論犯罪中止形態的特徵和類型(一)犯罪中止形態的特徵(二)犯罪中止的類型三十三、論放棄可能重複的侵害行為的定性問題(一)中外刑法理論的主張(二)放棄重複侵害行為應屬未實行終了的犯罪中止(三)放棄重複侵害行為的司法認定問題(四)前蘇聯有關立法與理論的評析三十四、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犯的處罰原則(一)中外刑法規定概覽(二)中國刑法中區別處罰原則的根據(三)中國刑法中處罰原則的理解(四)中國刑法中處罰原則的適用三十五、論主體特定身分與共同犯罪(一)各國立法與理論之見解(二)有關主張之商榷與作者之觀點三十六、共同犯罪與犯罪未遂兩題(一)共同實行犯的犯罪未遂問題(二)教唆犯的犯罪未遂問題第四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趙秉志,男,1956年
生,河南南陽人。新中國首
屆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
大學,1988年3月)。現任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
授、博士生導師、法律系副
主任。兼任多種學術職務。
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
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做
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
位獲得者”稱號,1995年
被中國法學會評定為“全
國十名傑出青年法學家”
之一。出版專業書籍(含獨
著、主編、合著、合譯)《犯
罪主體論》、《刑法爭議問
題研究》、《刑法學原理》、
《香港刑法》等90餘種,在
中外報刊上發表論文、文
章350餘篇。主持、參加了
近20項國家或部委級科
研項目,論著曾10餘次獲
國家級、部委級或院校的
獎勵。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一編 刑法通論問題
一、改革開放十七年來刑法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一)刑法學研究的概要回顧
(二)刑法學研究的主要課題
(三)中外刑法學研究的比較分析
(四)刑法學研究的發展瞻望
(五)關於刑法學研究“九五”規劃的建議
二、鄧小平同志刑法思想研究
(一)關於刑事立法的思想
(二)關於刑事政策的思想
(三)關於打擊經濟犯罪的思想
三、江華同志刑法思想研究
(一)關於刑法基本原則方面的思想
(二)關於打擊“重點犯”和“現行犯”的思想
(三)定罪之要領
(四)定罪量刑與形勢的關係
四、高銘暄教授刑法學術思想述要
(一)關於刑法學教材編寫的學術思想
(二)關於刑法學的研究對象
(三)關於刑法學的研究方法
(四)關於刑法學研究的指導思想
(五)關於刑法的基本原則
(六)關於犯罪的評價標準
(七)關於犯罪構成的理論模式
(八)關於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
(九)關於因果關係的基本類型
(十)關於共同犯罪人的分類
(十一)關於一罪與數罪之區分
(十二)關於結合犯
(十三)關於牽連犯
(十四)關於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
(十五)關於定罪問題
(十六)關於刑事責任問題
(十七)關於死刑的存廢
(十八)關於量刑情節
(十九)關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犯罪觀
(二十)關於職務犯罪的刑法對策
(二十一)關於軍事犯罪與軍事刑法
(二十二)關於刑事立法
五、論對刑事立法原意的把握
(一)刑事立法原意的概念及其把握的意義
(二)把握刑事立法原意的原則
(三)把握刑事立法原意的方法
(四)加強對刑事立法原意闡釋的建議
六、論我國刑法的最高司法解釋
(一)刑法最高司法解釋的概念和特徵
(二)刑法最高司法解釋與近似概念的區別
(三)刑法最高司法解釋的分類
(四)刑法最高司法解釋的制定原則
(五)刑法最高司法解釋的制定技術與頒行方式
(六)刑法最高司法解釋的作用和意義
七、簡論刑法中的擴張解釋
(一)刑法擴張解釋的概念和表現形式
(二)正確運用刑法需要有擴張解釋
(三)刑法擴張解釋與類推適用的關係
八、非刑事法律中刑法規範的基本問題
(一)非刑事法律中刑法規範的性質
(二)非刑事法律中刑法規範的功能
(三)非刑事法律中刑法規範的協調
(四)非非刑事法律中刑法規範的適用
(五)非刑事法律中刑法規範的發展前景
第二編 犯罪與刑事責任問題
九、刑事責任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和功能
(二)刑事責任的根據
(三)刑事責任的開始和終結
(四)刑事責任的解決方式
十、犯罪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劃分問題
(一)不同觀點要覽
(二)“明知必然發生而放任”形式存否之研析
(三)典型案例的研討
十一、犯罪動機對故意罪定罪量刑的意義
(一)犯罪動機影響故意罪定罪量刑的根據
(二)犯罪動機對故意罪量刑的意義
(三)犯罪動機對故意罪定罪的意義
十二、論犯罪主體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否定犯罪主體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觀點及
其理由
(二)對於前述觀點之商榷
(三)犯罪主體要件的地位和意義
十三、犯罪主體對刑事責任實現的意義
(一)犯罪主體與刑罰目的
(二)犯罪主體與刑罰立法及刑罰裁量
(三)犯罪主體與刑罰執行
十四、犯罪主體特定身分對量刑的意義
(一)立法中的主體特定身分與量刑之輕重
(二)實踐中的主體特殊身分與量刑之輕重
十五、犯罪主體不同能否適用類推
(一)相異之見解
(二)犯罪主體不同不應適用類推
十六、中國刑法史上年齡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一)中國古代刑法中的刑事責任年齡
(二)中國古代刑法中的刑事責任年齡之反思
(三)中國近代刑法中的刑事責任年齡
十七、中國未成年人刑事保護及其完善
(一)未成年人刑事保護的理論基礎
(二)中國未成年人的刑事實體法保護
(三)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程式法保護
(四)中國未成年罪犯的刑事執行法保護
(五)完善中國未成年人刑事保護的構想
十八、無刑事責任幼年人的立法及其適用
(一)堅持未滿十四歲絕對不負刑事責任的原則
(二)對不滿十四歲者的家庭管教和政府收容教養問題
(三)注意打擊唆使者
十九、論我國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問題
(一)對未成年人犯罪不適用死刑的原則
(二)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原則
(三)對未成年人犯罪刑罰適用的其他問題
(四)關於未成年犯罪人的年齡標準及其正確認定
二十、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問題
(一)研究老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責任問題的意義
(二)關於老年人犯罪之刑事責任的立法和司法情

(三)關於老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特點的探討
二十一、生理醉酒人危害行為的刑事責任問題
(一)醉酒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二)醉酒人犯罪的定罪與處罰
(三)醉酒人危害行為之刑事立法的完善
二十二、病理性醉酒人的危害行為與刑事責任
(一)病理性醉酒人實施危害行為應否負刑事責任的不同主張
(二)病理性醉酒人對其危害行為不負刑事責任原則的根據
(三)病理性醉酒人對其危害行為應負刑事責任的特定情況
二十三、論少數民族公民危害行為的刑事責任問題
(一)少數民族身份與刑事責任關係的歷史與現狀
(二)少數民族公民特殊刑事責任原則的含義
(三)少數民族公民特殊刑事責任原則的根據
(四)少數民族公民特殊刑事責任原則的適用
二十四、精神障礙對刑事訴訟和刑罰執行的影響
(一)應訴能力喪失對刑事訴訟的影響
(二)刑罰適應能力喪失對刑罰執行的影響
二十五、法人犯罪案件的實際難題和司法對策
(一)我國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立法與研究概況
(二)把法人作為犯罪主體定罪處刑的實際難題
(三)法人犯罪案件的司法對策
第三編 犯罪特殊形態問題
二十六、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巨觀問題
(一)研究故意犯罪停止形態問題的意義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概念和性質
(三)故意犯罪停止形態存在的範圍
(四)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五)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負刑事責任的範圍
二十七、犯罪既遂形態的概念和類型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
(二)犯罪既遂的類型
二十八、犯罪預備形態的概念和特徵
(一)犯罪預備形態立法及其特徵的理論主張
(二)犯罪預備形態的客觀特徵
(三)犯罪預備形態的主觀特徵
二十九、中國封建刑法中的犯罪未遂問題
(一)關於犯罪未遂的特徵和表述
(二)普通刑事犯罪中的未遂形態及其處罰
(三)謀反謀大逆謀叛罪與犯罪未遂
(四)迷信犯與犯罪未遂
(五)有關分析與結論性認識
三十、犯罪未遂形態的特徵及其認定
(一)犯罪未遂形態的特徵與其犯罪構成的關係
(二)犯罪實行行為的著手
(三)犯罪未得逞及其認定
(四)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及其認定
三十一、論犯罪未遂的類型問題
(一)劃分犯罪未遂類型問題的主張與標準
(二)實行終了的未遂與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三)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
三十二、論犯罪中止形態的特徵和類型
(一)犯罪中止形態的特徵
(二)犯罪中止的類型
三十三、論放棄可能重複的侵害行為的定性問題
(一)中外刑法理論的主張
(二)放棄重複侵害行為應屬未實行終了的犯罪中止
(三)放棄重複侵害行為的司法認定問題
(四)前蘇聯有關立法與理論的評析
三十四、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犯的處罰原則
(一)中外刑法規定概覽
(二)中國刑法中區別處罰原則的根據
(三)中國刑法中處罰原則的理解
(四)中國刑法中處罰原則的適用
三十五、論主體特定身分與共同犯罪
(一)各國立法與理論之見解
(二)有關主張之商榷與作者之觀點
三十六、共同犯罪與犯罪未遂兩題
(一)共同實行犯的犯罪未遂問題
(二)教唆犯的犯罪未遂問題
第四編 刑罰適用問題
三十七、關於死刑存廢及其發展趨勢的思考
(一)死刑的歷史考略
(二)近現代的死刑存廢之爭
(三)關於現代國際社會死刑存廢之爭的認識
(四)關於我國死刑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思考
三十八、簡析死緩期滿如何處理的立法與實踐
(一)法律規定與實踐問題
(二)有關認識與主張
三十九、緩刑的撤銷條件及其適用
(一)緩刑撤銷條件的正確立法
(二)緩刑撤銷條件的正確適用
四十、略論緩刑中的減刑制度
(一)緩刑中的減刑制度之創立及其積極意義
(二)緩刑中的減刑制度的正確適用
(三)緩刑中的減刑制度應當立法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