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均寧

刁均寧

刁均寧,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俗小說研究會會員、中國通俗研究會理事、國家一級編劇、安徽通俗小說研究會副會長、安徽戲劇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安徽徽劇界的奠基者之一。

一、刁均寧簡歷

刁均寧,原名雕俊麟,筆名蕾子、長風、勻皿、土丁等。1924年元月出生於安徽省含山縣南鄉西山村,幼時隨母種田,10歲隨父進城做木工。先後擔任塾師、山村國小教師等。1948年含山解放,刁均寧在環峰國小任教,1950年調縣委宣傳部任幹事,1951年調皖北文聯工作,1952年調安徽省文化局藝術科任科員,1953年任省文化局創作組組長,專業從事戲曲文學工作,主要是整理、改編傳統劇目和創作現代戲劇。1957年參加安徽省徽劇團籌建工作,同時兼任徽劇研究室主任,1960年任省徽劇團副團長。1974年調《安徽文藝》編輯部任編輯五年,1978年參加省徽劇團建制恢復工作,任領導小組組長、業務團長。1982年任《藝譚》編輯部顧問,1984年為《中國戲曲志·安徽卷》編委、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戲曲志》特約編審員,1992年為《中國曲藝志·安徽卷》編委、副主編。其部分事跡收見於《中國戲劇家大辭曲》。

二、早年的詩歌、散文創作

18歲於故鄉從事教學,工作之餘從事文學創作。1947年3月,刁均寧在當地的《正風報》副刊上發表了《春雨綿綿》等散文。同年5~8月,分別在杭州《天型報》(副刊〈綠原〉)等刊物上發表了《地雷》、《火把兩章》、《夜之曲》、《逃荒者》等作品。9月,散文作品《搬家》,被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我》一書收入。11月,長詩《張大爺瞧租》,被葉聖陶主編,開明書店出版的《掙扎》一書收錄。1948年4月,他在上海開明書店主辦的《開明少年》月刊上,發表了詩作《假如我是大樹、涼泉、石碑》等。同年8月,在江西《民治日報》副刊上,發表了詩歌《鄉村之歌》等。1949年,發表了《小河的歌》等文章。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發表《秋收兩章》、《詩簡》、《新氣象》、《農家山》、《分田榜》、《青松》、《晨霧》、《春霧》(外一章)、《新安江那么恬靜、單純……》等詩歌、散文作品,以對祖國的真情實感,反映了土改工作的偉大成就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

三,戲曲藝術之路

從事戲曲工作以來,做了不少具體細緻的工作。1953年由他改編的廬劇《賣花記》,由北京寶文堂審稿,1956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現代戲《渡江第一船》,1965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其整理的廬劇《賣花記》由王葉明口述、沈執記譜,195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同時,還出版了他的獨幕話劇《下桃園》等。他的《徽劇遺產挖掘工作的點滴經驗》一文,發表在《戲劇論叢》雜誌上,此文一出,即受到戴不凡、劉乃崇等著名專家的推崇,為徽劇的明天,指出了新路。
徽劇照圖選徽劇照圖選
守在徽劇,醉在劇鄉。1959年他又寫了《安徽徽劇的挖掘和整理》一文,發表在上海《文匯報》上,該文總結、挖掘、整理了徽劇的具體做法,影響廣泛。他和董泗洙編校的《安徽省傳統劇目彙編(徽劇、皮簧卷)》全四冊,1983年9月由安徽省文學藝術研究會編印,編著為徽劇、皮簧的研究和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
不僅如此,他還搶救、整理、改編了一批徽劇傳統劇目,如,青陽腔《出獵回書》、《磨房相會》、《張飛祭馬》等,還有亂彈戲《九陽宮》等10多種。這些優秀劇目,後來陸續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這些徽劇等傳統劇目,皆經過舞台很多的演出,深受廣受觀眾的歡迎,其中不少劇目,還成為了徽劇劇團的保留節目,非
刁均寧 董泗洙編校刁均寧 董泗洙編校
吸引人。
在挖掘、整理傳統劇目中,刁均寧尚有力作產生。如,《淤泥河》一劇,原來只停留在老藝人口述的《血疏》、《羅成叫關》一折上。為了更好地利用好這一傳統劇目,他根據清代乾隆刊本《綴白裘》11集所收有的亂彈腔《淤泥河》的情節,融通理會,精心創作,最終合編為藝術感染力較強的全劇,同時以存其舊,還保留了原先的主要折段,較有震撼力。後來,該劇被搬上舞台後,在戲劇界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在觀眾中也倍受好評。為此,《光明日報》刊文《枯木逢春發新枝》,文章認為這種改編的做法,是還我徽劇的真面目,是對徽劇研究的開拓性貢獻;《新民晚報》刊文《英雄揮淚更揮戈》,則認為這齣徽劇大有特點,它寫羅成之死,減去一分淒切,增添了幾度昂揚,使千古英雄人物,到死仍不失英雄之氣概,真是英雄之死死得真英雄。
再有,刁均寧改編的徽劇《打百彈》演出後,著名戲劇家、教育家趙景深先生把該劇與同樣題材的漢劇做了認真比較後指出,徽劇《打百彈》這個戲,改編的相當好。另外,刁均寧還改編了《齊王點馬》,同樣得到專家、觀眾的充分肯定和讚賞。
由於一些徽劇劇目被刁均寧搶救出來,並且經過他妙筆生花的改編後,格外有藝術魅力,為此,中國劇協和上海劇協曾經先後召開過“徽劇座談會”,與會的一些專家、學者,對其挖掘、整理出的一系列徽劇劇目,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好評如潮。
“文革”後,他又先後發表了《徽劇和青陽滾調》、《從<蘭關渡>看徽劇之衍變》、《安徽徽班派系之探索》、《含弓戲形成發展及其現實意義》等文章,把研究的重點放到了徽劇的形成發展上,以求進一步填補中國徽劇研究在清代發展的一個空缺。
在研究中,他不斷發現,不斷改進,由於新資料的不斷發現,他結合著有的專家對自己的新觀點的啟示,他看到前人在相關著述中,尚有一些沒有弄清的問題,如,“弋陽與青陽和徽調之關係”,前人所言者,疑點頗多,為此,他撰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1990年,在“徽班進京200周年”之際,他又撰寫了《梆子、二簧淵源再探》一文,他通過對大量的明清青陽腔劇本集子和徽州、岳西民間抄本的研究,提出了青陽腔非由弋陽腔而產生,因此,也否定二簧調源於弋陽腔的說法。這樣,明清戲曲史關於“弋陽主宰”的說法,被他質疑推翻。這篇文章發表後受到多方面的關注,不少地方的圖書館、室還複印存了檔。1997年,其《長標目連戲民間抄本序》,收入茆耕如編的《安徽目連戲資料集》中,他認為韶坑村的目連戲演出之歷史,可以溯至明代,此一新的觀點,已備為學術界一說。
由於影響的擴大,他曾應台灣“竹企思想文化叢書”主編王秋桂之約,撰寫了《徽劇》,文章概括敘述了徽劇的形成、發展、現狀,包括音樂介紹。1995年他又應約,撰寫了《從皖南目連戲聲腔說起》和《大鼓書形成發展初探》等文章,先後發表在台北的《民俗曲藝》上。1999年,他的《一台徽戲,滿台新人》一文,發表在《安徽新戲》上,全文洋溢著對祖國戲劇事業的熱愛之情,同時對徽戲隊伍後繼有人,表現出欣喜和讚揚。
徽劇照圖選徽劇照圖選
自從事徽戲工作的幾十年來,尚有一些處在手稿或者油印本等狀態的文章,如,“徽劇在我國南方的流行和影響”、“《清風亭》《鳳凰山》劇目考”、“徽劇晚期劇目概述”、“徽劇語言研究組座談紀要”、“徽州民間演出古文戲曲考”、“《花部農譚》抄評”、“老樹新花——徽劇介紹”、“《包公誤》的啟示”、“汪太監與太子”、“李笠翁與《西廂記》”、“醉臥長安”、“四大徽班的藝術道路”、“漫話早期徽戲之特色”、“徽劇在安徽幾個派系之探索”等。
後來,他應中國戲劇出版社之約,編寫《徽劇史》一書,全書約30萬字。

四、“皖鹿精雕”之一

著名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劉厚生老先生,曾趣稱刁均寧先生為安徽戲劇界的“皖鹿精雕”之一,“‘皖鹿精雕’,在五十年代就很有名氣”。“皖鹿精雕”(完陸金刁的諧音)指的是“安徽四大劇頭”的完藝舟(主要負責泗州戲)、陸洪非(主要負責黃梅戲)、金芝(主要負責廬劇)、刁均寧(主要負責徽劇)四位老先生。

五、《青陽腔戲文三種》的出版

傾盡刁均寧大量心血,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輯纂的《青陽腔戲文三種》,1999年由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該作包括《水雲亭》、《白兔記》和單折《班超脫靴》,都是徽州民間藝人手抄本,清代同治八年由託名“邵畫堂”者收藏。1957年被發現收集後,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戲劇論叢》當時載文,稱它是“海內多年罕見的”劇作。
《水雲亭》又名《還魂記》,全抄本二十七出。寫宋代高文舉進京赴考得中狀元,為溫宰相強招為婿,高命家人張千接妻子進京,妻子為溫相所害。高妻向丈夫訴冤,狀告至開封府,冤案真相大白,狀元夫人亦還魂。明末以來,海內學者認為此劇失傳。
《白兔記》全抄本二十九出。寫五代劉智遠因賭博敗家,為李家莊主收留,與其女李三娘成婚。莊主死後,三娘哥嫂逼劉離開李家去投軍。李三娘受哥嫂虐待,產子送給劉智遠撫養。其子承佑長大,一日打獵追兔,與母親相見,最終闔家團圓。此抄本有兩大特色,與明代其他版本不同:一是變悲劇為喜劇,戲中充滿了科諢,沖淡了悲苦別離氣氛,二是民俗民風描寫較多。
《班超脫靴》抄本,已脫離全劇《投筆記》而成獨幕劇。它寫班超帶兵駐守邊疆多年後,向父老辭別回歸的情景:父老們依依不捨,要求班爺脫下靴子作為記念之物,留傳後人,永記不忘。明刊本雖有此情節,但與此抄本之出目不同,詞白大異。開頭有引子,有開場詩,自報家門口白。尾有尾聲,中有《駐馬聽》曲中加入七處青陽【滾調】,成為完整的獨幕劇形式。這是藝人長期演出所形成的結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