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修建歷史
冰井台修築於距今約1800年前。東漢末年曹操打敗袁紹占據鄴城後,建設鄴都,並以鄴北城西北部的城牆為基,修築了著名的銅雀台、金鳳台、冰井台“鄴城三台”。中間有閣道式浮橋相連結。銅雀台與金鳳台之間的聯繫也是這樣。所以三個台每台既有獨立性又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冰井台上有三座冰室,每個冰室內有數眼冰井,井深十五丈,儲藏著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和食鹽。(水經注)
歷史演化
趙石虎(約335年)用這些冰井貯藏過冰塊。到夏天最熱時拿出來分給大臣們吃。從後趙、前燕至東魏、北齊對三台都不斷加以整修,比曹魏初建時還好。(光緒《臨漳縣誌》特別是在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徵用工匠三十萬,對三台大加整修,竣工後把“冰井”改名“崇光”。(《北齊書・帝記・文室》)北宋時,冰井台上還有曹魏初建時的鐵梁。韓琦在安陽築休逸台,從冰井台上搬走四根鐵梁。韓琦築台曰:“休逸台得魏冰井台鐵梁四為柱。”《安陽縣誌卷十三》。
元代許有壬還親眼看到過冰井台。但到了至正五年(1345年)冰井台就被漳水沖毀一角,台身殘高三丈,周圍僅一百多步。(《河朔訪古記》)。至明朝中期,冰井台還遺蹟可循,“舊基略無可見者,今惟三廢台存”。(嘉靖《彰德府志》)
崇禎三年(1630年)呂維祺在《登銅雀台二首》詩中說:“所謂南城、北城、金鳳、冰井皆不可復識,惟見孤台荒廟,漳水湯湯而已。”他說的“孤台”指的是銅雀台,實際就是現在的金鳳台。從呂詩跋語中可知,冰井台在明末已被漳水沖毀。
戰備意義
冰井台是用以貯藏冰塊、煤炭、糧食等物,準備在緊急時套用,實有戰備意義。
眾多史料記載了冰井台藏煤一說。其中,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冰井台有屋140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煤炭)、栗窖、鹽窖,以備不測。
考古發現
2013年1月初,臨漳縣在實施鄴城遺址搶救性保護工程中,在“鄴城三台”之一的冰井台發現了藏煤遺存,為《中國煤炭史》中記載“中國曹魏冰井台是貯藏煤炭最早的地方”提供了實證。從相關史料初步判定,曹魏在鄴城冰井台內藏有煤炭10萬斤左右,但由於當時計量標準與現行標準之間的換算還未精確,因此藏煤精確數量有待進一步考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鄴城考古隊啟動鄴城三台之銅雀台、冰井台兩台勘探邊界考古項目,邊界探明後將會對兩台進行復修,屆時鄴城三台將重現昔日風采。
隨著曹操墓引發的爭論和新版電視劇《三國》的熱播,位於臨漳縣境內的鄴城三台遺址又一次納入人們視野。鄴城三台是指金鳳台、銅雀台和冰井台,三國曹魏時期曹操依鄴城西城牆北半部修建。多年來,經過戰火的洗劫和漳河的沖刷,現僅剩下金鳳台台基和銅雀台部分台基。臨漳縣自去年對金鳳台實施本體加固保護工程,現在又聘請專家學者對銅雀台和冰井台實施了重新勘探邊界工程,進一步探清銅雀台和冰井台的具體邊界等位置信息。
據介紹,銅雀台和冰井台具體邊界探明後有望重現兩台的舊姿,這對鄴城遺址的科學保護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對鄴城遺址的開發和利用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