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皮影

灤州皮影

灤州皮影:灤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三大流派(陝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中北方皮影的代表。灤州皮影的影人以驢皮製成,故又名驢皮影。演出時,影人前有大幅素紙幕,影人後有燈光,演者立於幕後,持影人於紙幕舞動,配以唱詞與音樂。劇目豐富,唱腔綜合高腔﹑京劇及灤州一帶的曲藝而有所變化,對於評劇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定影響。灤州皮影,起源於古城灤州,故名。

灤州皮影
灤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三大流派(陝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中北方皮影的代表。
灤州皮影的影人以驢皮製成,故又名驢皮影。
演出時,影人前有大幅素紙幕,影人後有燈光,演者立於幕後,持影人於紙幕舞動,配以唱詞與音樂。劇目豐富,唱腔綜合高腔﹑京劇及灤州一帶的曲藝而有所變化,對於評劇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定影響。
灤州皮影,起源於古城灤州,故名。
據記載,明中葉以前,灤州皮影戲還是一種傳統大影,影人尺碼較大,牛羊皮刻制,色澤晦暗,樂器簡單,唱腔單調。
明萬曆年間,灤州安各莊屢試不第的秀才黃素志改牛羊皮為驢皮刻制影人,尺碼縮小為一尺左右,用細長圓滑的高粱秸稈(灤州俗稱“箭桿兒”)操縱,並將影人造型創新: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陽刻素麵代表正人君子和貞節烈婦,粗眉環眼及陰刻贅肉橫生的臉譜象徵奸邪惡霸,齜牙咧嘴眼眶外加白圈代表趨炎附勢或詼諧滑稽之徒。從而形成灤州皮影典型的“通天鼻,眉線高挑,眉梢彎曲回收與細長的丹鳳眼相連,櫻桃小口,下巴尖翹,五分臉,七分裝”的審美效果。內容文辭典雅,通俗健康,借史諷今,針砭時弊,達到濟世救人,啟發民智,寓教於樂的目的。音樂唱腔則吸納灤州方音方言俚曲,乃至地道的灤縣老呔兒話,以及民間歌曲小調叫賣聲都滲透其中,所以形成濃厚的地域特色,真正意義上的灤州皮影從經誕生,並演變成普及東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數地區的大型民間藝術劇種。
從唱腔特點來看,影界則有東路和西路之說:以灤河為界,西邊的豐潤玉田遵化語音較直,所以唱腔講究快馬輕刀,節奏較快;東邊的昌黎灤縣樂亭,語音柔和,所以唱腔講究曼聲感人,曲調婉轉。
灤州皮影戲班一般由七至九人組成,所以又有“七忙、八閒、九消停之說”,這些固有的行規至今沿用,“貼、打、拿、拉、唱”各個行當的分工依然不變,男演員唱“小”還採用“掐嗓”唱法。這些都形成原汁原味兒灤州皮影的獨特之處。
灤州皮影在長期演唱過程中,唱詞形成嚴謹而又富於多變的格律:諸如七字句、十字錦、五字賦、三趕七、大金邊、小金邊等相當成熟的模式。不同的唱詞結構,產生不同的鏇律和效果,適應塑造各異的人物角色。
灤州皮影兼融音樂、繪畫、剪紙、雕刻、戲曲於一身,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演變,已相當完美。灤州皮影造型也具有強烈的裝飾色彩和欣賞價值。
灤州皮影將我國皮影文化帶到了歷史的高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