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道

兵道

語出: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兵者凶事,不可空試,故為兵者誅伐不行,兵道不明。”

基本信息

當代軍事小說

書籍信息

作者:漠北狼 著
ISBN:10位[7806737758] 13位[9787806737750]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1
定價:¥34.00 元

內容提要

這是一個橫豎交錯的戰場。他們身上不畏死的殺氣是刀削斧鑿也去不掉的痕跡,他們穿行天地之間,俯視九天之下!微笑著擁抱死神,御風而行!天殺的傘兵無懼死亡。死亡,更像是一場孤獨的檢閱。在國家榮譽面前,他們用堅韌的血肉之軀鑄就了共和國不屈的脊樑。這是軍人的命,也是傘兵的魂。

編輯推薦

傘兵,生下來就是被包圍著的!《兵王》作者最新力作 漠北狼作品。
兵,國之利器,兵道,禦敵之根本,為兵之道,將帥之路也。

作者簡介

劉洪濤,軍事文學作家,河北滄州人。曾用筆名“我是特種兵”,現用筆名“漠北狼”,鐵血中文網專欄作家。於1991年參軍,做偵察兵、特種兵,2000年轉業回老家工作。熟識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知識。著有《兵王》、《兵道》等長篇軍事小說。2006年,成都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向劉洪濤發出了邀請,並經申請破格特招其入伍擔任文職。

同名古代作品

簡介

《兵道》是古代軍事著作《六韜》里記載的一篇文章本篇論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主要闡明了以下幾點:一是強調“凡兵之道,莫過於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揮,行動一致。部隊的行動如能達到“一”的要求,就能“獨往獨來”,達到“階於道,幾於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樂”和“殃”雖然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又互相轉化。因此,應存時慮亡,樂時慮殃,靈活用兵,促使形勢向有利於己的方面轉化。三是在兩軍相遇、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要取得勝利,必須示形動敵,欺騙敵人,聲東擊西。四是兵貴神速,擊敵不意,即“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的原則是什麼?”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則,沒有比指揮上的高度統一更重要的了。指揮統一,軍隊就能獨往獨來,所向無敵。”黃帝說:‘統一指揮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規律,幾乎可以達到神妙莫測的用兵境界。’運用統一指揮這一原則,關鍵在於把握時機;顯示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利用態勢;成功地利用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君主。所以古代聖王稱戰爭為兇器,只有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它。現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國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國家已面臨危亡;只知道縱情享錠,而不知道他已面臨禍殃。國家能否長存,不在於眼下是否存在,而在於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樂,不在於眼前是否享樂,而在於能否做到樂不忘憂。現在您已思慮到安危存亡的根本問題,至於其他枝節問題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武王問道:“兩軍相遇,敵人不能來進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敵人。雙方都設定堅固的守備,誰都不敢率先發起攻擊,我想襲擊他,又沒有有利的條件,應該怎么辦呢?”
太公回答說:“要外表佯裝混亂,而內部實際嚴整;外表偽裝缺糧,而實際儲備充足;實際戰鬥力強大,而裝做戰鬥力衰弱。使軍隊或合或離,或聚或散,裝作沒有節制紀律以迷惑敵人。隱匿自己的計謀,保守自己的意圖,加高鞏固壁壘。埋伏精銳,隱蔽肅靜,無形無聲,使敵人無從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從西邊發起攻擊,則先從東邊進行佯攻。”
武王問道:“如果敵人已經知道我軍情況,了解了我方計謀,那該怎么辦?”
太公答說:“作戰取勝的方法,在於周密地察明敵情,抓住有利的戰機,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給予迅猛的打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①。一者能獨往獨來②。黃帝曰:‘一者階於道③,幾於神④。’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故聖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樂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今王已慮其源,豈憂其流乎?”
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各設固備,未敢先發,我
欲襲之,不得其利,為之奈何?”
太公曰:“外亂而內整,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⑤。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
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奈何?”
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注釋

①一:事權專一,指揮統一的意思。
②獨往獨來:自由行動,不受牽制。
③階於道:階,階梯,指逐步通向。道,規律,道理。
④幾於神:幾,接近。神,神妙莫測。”
⑤鈍:不鋒利。引申為疲軟、衰弱。

例證

“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是本篇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其核心就在於料敵虛實,明察戰機,並能緊緊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戰機,“而速乘其機,復疾擊其不意”。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取得勝利,就是正確運用這一原則的結果。
春秋初期,鄭莊公憑藉國力強盛,侵伐諸侯,不聽王命。周桓王為保持王室獨尊地位,於十三年(前 707 年)秋,親率周、陳、蔡、衛聯軍伐鄭,鄭莊公率軍迎戰於繻葛(今河南長葛北)。聯軍以周軍為中軍,陳軍為左軍,蔡、衛軍為右軍,布成一個傳統的“品”字形三軍之陣。鄭莊公則一反傳統戰法,以中軍和左、右拒(左、右兩個方陣)布成一個倒“品”字形的“魚麗之陣”。
開戰前,鄭大夫子元首先觀察分析了聯軍的陣勢,發現其左、右軍都很薄弱,尤其是左軍,陣形混亂,人無鬥志。於是他向莊公建議:先以我右拒攻敵左軍,陳軍必定敗走,周王的中軍也會受到震駭而發生混亂;再以我左拒攻敵右軍,蔡軍、衛軍就會支持不住,效法陳軍而敗走;然後集中兵力進攻敵中軍,就能獲得全勝。莊公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向聯軍左軍發動攻擊,陳軍一觸即潰。失去左翼配合的右翼蔡、衛軍,在鄭軍猛烈攻擊下,也紛紛敗退。周中軍為左、右軍潰兵所擾,陣勢大亂,鄭軍乘勢合兵而擊,桓王中箭負傷,大敗而歸。
此戰鄭軍的實力弱於聯軍,但因鄭莊公和子元善於料敵察機,變換陣法,先弱後強,逐一攻擊,各個擊破,終於獲得了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