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鄉[黑龍江牡丹江穆稜市]

共和鄉[黑龍江牡丹江穆稜市]

穆稜市共和鄉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行政區域面積1420平方公里,轄區內共有10個行政村,11個國有林場,1個省級自然區,總人口2萬人,東距東寧口岸(國家級陸路口岸)120公里,西距牡丹江鏡泊湖(國家著名風景名勝區)120公里,南距吉林汪清縣(國家藥材生產基地)120公里。交通便利,是新興的以綠色產業為支撐生態旅遊型山區鄉鎮。

鄉鎮概況

共和鄉共和鄉
共和鄉七十年代初建鄉,自然環境保護良好,森林覆蓋率達95%,水、土壤、空氣等環境未遭破壞,土淨、水淨、空氣淨,符合綠色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鄉內是山多、林密、水闊、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體現在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開採條件好,已發現和開採的有沙金、岩金、水晶石頁岩花崗岩等,儲量均在1億立方米以上;山產品資源品種多、產量大,盛產松籽毛榛松茸黑木耳猴頭元蘑榛蘑蕨菜薇萊黃花菜等多種名貴山珍食品,無任何污染,屬天然綠色食品;農業資源方面,形成了以養殖肉牛為主的畜牧業帶動農業發展的新格局;礦產品、野生藥材、名貴藥材質量純、產量高,有西洋參人參黨參黃芪刺五加五味子等20多個品種;木材種類較多,有紅松、樟子松、水曲柳、雲杉、柞樺樹黃鳳梨等名貴樹種,木材蓄積量達800萬立方米。

鄉鎮優勢

共和鄉共和鄉
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給共和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鄉鎮企業發展已成規模,基本形成了以木製品、建築材料、肉牛養殖、農機具製造、山產品採集加工五大產業為主體,商業、飲食業、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為補充的貿工農、種養殖產供銷一體化的格局。其中純天然綠色食品--山珍“食用菌壓縮塊”、“山野菜壓縮塊”、“松茸養生酒”等名特優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香港、日本俄羅斯。共和鄉鄉村基礎建設完備,交通條件良好,通訊全覆蓋,鄉內環境整潔,夜晚路燈明亮,各行政村街道美化、綠化、香化標準高,有三個行政村獲“牡丹江市級村鎮建設先進村”的榮譽稱號。連續多年被穆稜市評為鄉村建設先進鄉。共和鄉開發建設晚,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為充分發揮共和鄉礦產資源優勢,綠色食品基地優勢,加快開發建設步伐,鄉黨委、政府制定了“以發展綠色產業、肉牛養殖業為主攻方向,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經濟發展思路,本著“立足資源優勢、內引外聯、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制定了最寬鬆的。

甘肅省平川區共和鄉

共和鄉甘肅省平川區共和鄉
共和鄉地處甘肅省平川區中部,東接黃嶠鄉,南北與靖遠接壤,西與寶積鄉毗鄰。現有8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5、3502戶、17333人口。占地面積291.27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35914畝(其中水澆地15454畝),現有機井54眼。境內有豐富的煤炭、屈吳山天然礦泉水、沸石、花崗岩、金礦等多種資源。鄉政府所在地中和村1號。

區位概況:位於平川城區東南21公里。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為鄰,西與寶積鄉和靖遠縣東灣鄉相連,南與種田鄉和靖遠縣城關鎮、高灣鄉接壤,北靠靖遠縣五合鄉靖安鄉。面積558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打拉池。現轄嶠山、焦口、雙鋪、牛土拜、西合、兄弟、中和、常崖、老莊、小水、紅溝、毛河洛、神木頭、馬飲水、毛卜拉15個行政村。

自然:地勢東高西低,山川起伏,溝壑縱橫。最高屈吳山海拔2857.9米,最低紅溝海拔1593米。氣候乾燥,溫差大,年均氣溫9C,年降雨量200毫米。耕地面積96581畝,其中,水澆地8595畝,山地23366畝,砂地16411畝,林地1782畝。

農業:共和鄉是以深井灌溉為主的農業大鄉。多年來,鄉黨委、鄉政府堅持以農業為本、加強基礎實施建設,推廣科技技術,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已建成地膜玉米、西甜瓜、菜籽繁育、玉米制種、花椒樹、胡蘿蔔等六大農產品基地。以地膜玉米、小麥為主的萬畝糧田基地18700畝,年產糧總量542萬公斤;以小水、毛卜拉村為主的西甜瓜基地5000畝,年產瓜量586.4萬公斤;小水村特色西紅柿栽培基地500畝,年產西紅柿50萬公斤;毛卜拉優質蔬菜籽繁育基地100畝;打拉池優質胡蘿蔔2000畝,年產胡蘿蔔500萬公斤;常崖村100畝花椒樹基地已初步建成。

交通:蘭州-長征鐵路通過並設白土梁站紅會站。簡易公路通相鄰鄉鎮。

名勝古蹟:打拉池城堡遺址,明成化間迭列遜巡檢司治所。城堡三面沙河,一面天險,橫踞大路,東達固原鎮,西通靖遠衛。清初奮威將軍王進寶之墓,在境內西圪撈灘。

紀念地: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後,主力轉移打拉池休整,並舉行慶祝會師大會。

貴州省德江縣共和鄉

共和鄉貴州省德江縣共和鄉
德江縣共和鄉總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57畝。人多地少鄉,水土流失嚴重,加之交通不便,常年乾旱缺水,民眾生產生活環境異常惡劣,民眾增收特別困難。自2001年以來,共和鄉立足鄉情,圍繞山、水、路、電做文章,全面實施以治山、治水、治路、治電為主的“四治工程”,著力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環境,取得明顯成效

共和鄉採取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經果林項目建設等方式進行分類治理:即對和平、街上、茶坨等村11033畝石漠化嚴重區域土地實施了退耕還林;對白果、上坪、銀絲等村13423畝荒山進行了植樹造林;對上坪、勝利、新黔等村3000畝土地實施金秋梨、五星枇杷、花椒等經果林等工程項目。為推進生態畜牧業持續發展,2008年又在上草、和平等村實施1500畝林下種草項目,對和平、新黔、銀絲、鹽井村一帶2萬畝荒山進行封育圍欄。如今,昔日荒禿禿的赤裸山頭披上了綠裝,2000多畝沙丘變成盛產糧食的風水寶地,和平、勝利村的經果林陸續掛果,1000多戶農戶依靠生態林發展畜牧養殖走上致富路。全鄉森林覆蓋率已從以前的18.5%提高到35%以上。

共和鄉先後爭取項目資金500餘萬元,水泥物資1000餘噸,在上坪、神溪村、渙河、上草村修建了300多口小水窖和蓄水池,實施了響水洞人畜飲水工程項目,讓15000餘人喝上了乾淨便捷的自來水。共和鄉大力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先後修建姜家渡、轉角、烏鴉村等15個村的通村公路;維修改造了銀絲至白岩店、街上至甘溪、上草至銀絲等74個村民組的公路,通車裡程達195公里。2008年,全鄉22個村全部通公路,85%以上民眾結束了“肩挑背馱”歷史。

共和鄉還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現已在共和鄉形成規模。有生豬存欄33457頭,優質肉牛4123頭,優質肉羊57383隻。

共和鄉石漠化嚴重,土地貧瘠,水土保持困難。共和鄉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對全鄉範圍內石漠化區域進行合理規劃,採取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經果林項目建設等方式進行分類治理:即對和平、街上、茶坨等村11033畝石漠化嚴重區域土地實施了退耕還林;對白果、上坪、銀絲等村13423畝荒山進行了植樹造林;對上坪、勝利、新黔等村3000畝土地實施金秋梨、五星枇杷、花椒等經果林等工程項目。為推進生態畜牧業持續發展,2008年又在上草、和平等村實施1500畝林下種草項目,對和平、新黔、銀絲、鹽井村一帶2萬畝荒山進行封育圍欄。2008年,昔日荒禿禿的赤裸山頭披上了綠裝,2000多畝沙丘變成盛產糧食的風水寶地,和平、勝利村的經果林陸續掛果,1000多戶農戶依靠生態林發展畜牧養殖走上致富路。全鄉森林覆蓋率已從以前的18.5%提高到35%以上。

青海省樂都縣共和鄉

共和鄉是青海省海東地區樂都縣轄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5公里。人口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積113.2平方公里。轄聯星、許家寨、高營、大莊、拉科、馬場、上樺林、拉日、虎林、童家、克什家、磨石溝、灑龍、書卜、嘛業磨、祁家堡16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制設努木鄉,1952年改稱共和鄉,1958年併入漢莊公社,1961年分設共和公社,1984年復設共和鄉。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丘陵。產業以加工,運輸、商貿為主。農業以小麥青稞油籽種植為主。境內建有蓄水20萬立方米的樺林水庫。通縣鄉公路,交通便利。

青海省湟中縣共和鄉

共和鄉位於湟中縣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古、回族等。面積59.4平方千米。轄鸞巴前營、鸞巴後營、木場、上直溝、化勒城、徐爾吉、石城、山甲、轉嘴、王家山、徐木什南村、蘇木什北村12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轉嘴鄉,1958年併入“七一”公社,1960年分設共和公社,1984年改設共和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