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體[詞語]

共同體[詞語]

在網路管理中,共同體就是一個字元串,作為管理進程和代理進程之間的明文口令,常用的是6個字元“public”。

定義

共同體 :ɡònɡ tónɡ tǐ

①人們在共同條件下結成的集體。②由若干國家在某一方面組成的集體組織。如同歐盟。3在愛情方面,指最具同心力的一個集體。雙方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基礎。可以做到同榮譽,同命運,同生活。是當代愛情應有的一個方向。

共同體(community)

本質

任何共同體,本質上都是 利益共同體,這個利益可以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心理利益等等。

詞源

共同體一詞,大概也是像“科學”這樣由日語舶來的辭彙。

至於きょうどうたい·KYOUDOUTAI(漢字為共同體或協同體)一詞的詞源,則可以追溯到一個人人都認識的詞語,Community。

當今, Community一詞最普遍的意義是“社會”,衍生意義“居民”、“地區”……但是,“團體”這個含義才是該詞的原義。一種說法是該詞語出拉丁辭彙Communit(團體),還有一種說法是該詞的真正源頭和Common(普通的,公共的)一樣是Communis(共同)一詞,換而言之出現Community這個詞純屬偶然,只是簡簡單單地拿Com-詞綴和Unity(聯合)做了一個加法(共同聯合?),不過無論該詞的源頭究竟是哪個,毫無疑問,最早的時候該詞的意思是“公眾團體”,直到Middle English時代才派生出Communite(公民)這樣一類衍生辭彙。

發展

先期發展

在此,本詞條編纂人無意特地強調政治方面的“共同體”概念,而強調人類在地球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話劇。其間可能偶然談到某些屬於人類過去或者現在的輝煌,也必然是無傷大雅的。

最早的共同體概念由我們的老盧梭提出,為了免去詞條閱讀者翻閱手冊的痛苦,在此就附上簡歷一份,還有共同體的雛形。

盧梭是18世紀時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潮則源自17世紀時的英國啟蒙運動思潮,該運動平平淡淡地開場,平平淡淡地結束了。為什麼英國人不把啟蒙運動進行到底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已經建立了君主立憲政府,資產階級已經掌握政權了喔!(可憐的歐洲大陸的朋友們則依然縮著腦袋過著日子)如果不知道法國啟蒙運動的口號,請記住“天賦人權”這四個字,這就是那位最最激進的盧梭提出的。“天賦人權”,意味著資產階級要求權利,要求平等!也就是要求掌握政權啦。擺脫社會等級的束縛,隨著歷史潮流大幹一場吧。

這裡和共同體這一概念最搭調的概念當屬在英國那會兒就已經被洛克在《政府論》中提出,而盧梭大大發展了的“社會契約論”。

洛克認為,政府和人民之間締結了一份“社會契約”(政府三權分立的部分就讓繼承了相關衣缽的孟德斯鳩去討論吧),政府的職能是保護人民的權利,如果政府與人民發生爭執,人民有權利“解除契約”,最後只會導致政府解體,不會導致國家解散。

其中很容易看得出Community這個曖昧的雛形。有一個等號將國家和人民聯繫,而不是和政府聯繫。

因此,Community這個詞至今只代表人民,不代表政府。

而盧梭第一次將Community這個詞用在了“共同體”這一意義上。

概念延伸

1、社會學中的含義

社會學中共同體一詞最早由德國古典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其《共同體與社會》中引入,滕尼斯將共同體分為: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精神共同體。滕尼斯認為“血緣共同體作為行為的統一體發展為和分離為地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直接表現為居住在一起,而地緣共同體又發展為精神共同體,作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意義上的純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

滕尼斯的“共同體”一詞的含義引入中國後由費孝通等人翻譯為“社區”,與“社會”一詞相對應,“共同體——社會”成為現代性發展的一對常用的變數模式。

至於中國是否存在共同體,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已經展開過討論,辯論雙方均各執一詞,一方認為中國不存在村落共同體,另一方認為中國存在村落共同體。

現在,隨著農村建設的開展,“共同體”的存留問題又稱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焦點。

2、國家是一個政治共同體

當我在下文述及盧梭言論時,請聯繫當時法國的現狀。法國人被分成三個等級,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其餘所有人(包括新興資產階級、農民、手工業者——當時還沒有工業革命、城市平民)——第三等級。在等級代表會議中,一直到盧梭的時代,都是按照一個等級一票來計算的。

人數越多壓迫越大,最有力量的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啦。

盧梭認為,社會契約一旦締結,“就意味著每個人把自己的全部權利都轉讓給由人民結合成的集體,因此個人服從集體的‘公意’,也就是服從自己,人民則是這個政治共同體的主權者”。

顯然,老盧和洛克的看問題角度不同。洛克想的是推翻暴政,老盧的重心則是合法政府的建立。請注意,在使用政治共同體這一概念前,老盧首先就用了“人民結合成的集體”(姑且叫公眾吧)這個共同體的概念。

老盧的觀點和洛克的觀點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政府”和“人民”概念的同化,換而言之,人民本身已經成為“政府”啦(就像他說的,公眾成為了“政治共同體”,不過如果單純地從字面上理解“人民就是國家”,那絕對是廢話)。我之前強調過,我不過度討論政治,社會契約論作為引出共同體這個概念的政治名詞,我才作了一點點分析,其用意是:

3、公眾的集體

我必須要說,這東西連個定義都稱不上,只能叫做概念。然後就是相關的獨立研究和發展了。

近期最大的成效絕對是歐盟了喔。經濟全球化了,人類共同體的前途……

我們來談談歐盟。已經是20世紀中期了,兩次World War都打完了,最倒霉的是西歐,那些個國家要不就是在戰爭中當了炮灰,要不就是在美蘇爭霸中當了毛巾。結果,西歐不幹了。

他們分析呀分析,最後發現自己關係不太緊密,於是要和解。

真的,從來沒有看到過像法蘭西和德意志這樣一對鄰居的。從小(法蘭克時代)關係就不好,老是要讓對方吃虧。法國的那些名詞很荒謬,也很恐怖,馬其頓防線!肢解德國計畫!德國的也可以媲美,二戰亡掉法國一次……真正的冤家呀。可正如邱吉爾所說的,沒有永遠的敵人。在共同的利益下,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提出了聯合經營法德煤鋼企業的計畫,後來竟然搞了個“歐洲煤鋼共同體”(都那么喜歡扎堆……扎堆就扎堆吧!)大家都知道法國德國醉翁之意不在酒,“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後,他們感覺自己太扭扭捏捏了一點,再說,不能把帶這種名頭的組織越辦越多啊,辦到月亮上也辦不完。

4、歐洲共同體

歐共體很值得研究,因為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共同體可以幹些什麼。之後給出共同體的附加定義。

1968,內部取消關稅,外部統一關稅;

1968,共同農業(市場);

1973,擴大;

1986,成員國12個,實現人員、商品、資本、勞務的自由流通——歐洲市場統一——歐洲經濟基本統一。

顯然,共同體的定義得以拓展。

由一定量的對象組成(對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共同體……我暫時不考慮寫動物植物),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統一行動,具有高效的動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超國家組織(這名詞對我們這個叫做人類的物種而言比較偉大),70年代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歐共體的政治一體化因為其內在矛盾(下及)沒有實現。不過,歷史書告訴我們,更加高級的組合形式,不能逆轉啦。1991年,《歐洲聯盟條約》簽訂,成員國各自渡讓一部分主權給歐盟,執行共同的經濟、外交、防務政策。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1995年,歐盟馬德里會議,歐元——口袋裡的歐洲——誕生了。

很好,根據民族國家的定義,如果歐洲存在一個通用語言,就很像一個國家了。

歐盟和歐元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精確定義是“一體化的重大進展(廢話),促進了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增強了歐洲人歐洲公民的意識(下及),整體上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

請注意。行動獲利的話,共同體組成部分和共同體本身都應該作為計算對象呀。

不過,歐盟只不過是研究共同體所使用的一個例子罷了。我們應該重視的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共同體,而不是組織呀、團體呀、國家呀(、星球呀)組成的共同體。

因為,那不是每個人都碰得上的。

產生原因

一般而言,我首先會強調共同體是一個“工具”(當然也有什麼都不是的情況,比如鬧事的人群= =)。必須要說明的是,人們聚在一起,就算有資料表明人不會變得更聰明(下及),但是共同體猶如一個力量的增壓閥,可以讓人變得更強大。孤膽英雄不是沒有,但那不是社會解決問題的主流,也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人是靠交流才會發展的。共同體是一個和“交流”緊密聯繫的概念。請在之後討論時謹記這一點,共同體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解決問題”,有可能是“使命召喚”,也完全有可能是“隨機變數”,變化多端,但是直接原因永遠是“交流”。

成員條件

答:首先數字不能小於2,其次就是紙有多大畫有多大了。接下來一般討論由人組成的共同體,但不排除特殊情況下(馬戲團?)其他對象乃至共同體本身組成共同體的情況。

另外,組成共同體的成員,就算沒有一樣的標的,也一定會有一個相同的背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作為一輛通向芝加哥的客車上僅有的兩個華人之一,就算和對方素不相識,也算一個共同體吧?這件事如果在心中認可了,那就是,如果沒有認可,那就不是。

不過聽好了,共同體一直會存在一個潛在標的(至少會留下一個空缺,隨時候補)。因為共同體一直是一個潛在的力的象徵,就算沒有人用錘子,錘子還是錘子,可以砸碎堅果的那種。

這一輛客車上有一位黑人婦女,帶著兩個孩子,四個工人,一個戴著墨鏡的黑人小伙子,兩三個大學生,一個拿著報紙的男子,以及等等等等。我繼續舉例子了喔。

如果這一刻有倆劫匪衝上車,過了整整驚心動魄的半小時以及一車人的種種努力,兩個工人才各自羈押住一個匪徒,大學生們開始安慰那兩個孩子,由戴墨鏡的小伙子替胳膊受傷的司機繼續開車……車上一片感染人的“我們是一家人”的溫馨氣氛(不用擔心自己的部落格沒法子寫了吧?)。如果是單獨坐TAXI的話,第一就沒有抵禦劫匪的力量吧?第二就事論事,大客車上那驚心動魄的半小時(請自行想像),乘客們又為何集聚力量制服動刀子的劫匪呢?因為乘客共同體建立了。在利益一體化——最終標的——的作用下,行動一體化,才是一般而言共同體成員所必需的條件。

另一方面,如果掏出手槍的是拿著報紙的男子,接下來顯然一車人的針對對象就變成他了。因此,從原則上,共同體成員首先要具備相同背景啊,否則,剔除。

*共同體的基本維繫也是依靠“交流”。

思維

答:在這裡,我不妨偷換概念,把“國家”拉出來說事。國家其實可以看作一個十分聰明的人,那么,當今的外交中,就是許多很聰明的人在斡旋了……國家組成的共同體真的是極其精妙,它是少有的共同體成員思維都極其清晰的情況。不過,這一切都是靠投票這種現代民主手段製造出來的。

我剛才說過,隨著共同體人數的上升,能力隨著個人能力的累加而累加,但是智力絕對不會比共同體中任何一位成員更高了——注意,我說的是共同體的智力,因為該智力直接影響共同體行動的力量方向。

這就回到一個老命題了,士兵不需訓練,我們需要的是將領。

由於共同體擁有一個“大腦”,影響共同體的決策往往是由少數人提出的(關鍵!),姑且稱作“領導者”。一個共同體的領導者可能有多個,可能對立。

請注意,該領導者的言論一般意義而言是被共同體的成員們真心誠意地認可的。

如果對Mob Psychology略微有些了解的話,應該會知道這樣一個信條,“混亂的人群中,把你的意見大聲吼出來,不久就會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傳說中的議會戰術?)

當然實際情況可能會十分不同。比如,領導者可能是極其有權威的人物,比如,領導者受的教育程度最高,比如……

但毫無疑問,共同體的行為由下棋的人買單。它可以思考,然而這可不比單獨的一個人,有可能事務重大,有可能任務艱巨,並非單獨一人可以做出的決策。因此,領導者的決策就是共同體的決策。

影響因素

答:之前,共同體被我比作一把錘子。具體一點來說,共同體是一把受力點、受力方向、力的大小、質量(密度和體積)都不確定的錘子,暫時地。

受力點是共同點施力的目標,受力方向理應領導者決定,力的大小是一個問題,看來我們可以尋覓的答案隱藏在密度和體積中。如果說體積是一個單純人數或人物能力程度的數量堆積,那么密度絕對就是共同體力量的決定性因素了——共同體成員思維的緊密程度!像古人所說的聚在一起各懷鬼胎,利益無法一體化,自然行動就無法一體化。

主要就是看成員們能不能兼顧他人的利益,還有能將自己的利益和集體利益統籌的能力啦(特例後及)。制約因素有:

1.背景是否一致;

2.目標是否集中;

3.成員是否具有思想獨立性;

4.成員是否彼此了解;

5.解散需求是否存在(嚴重影響共同體存在的必要條件,後及);

6.共同體成員情緒是否穩定(特例);

7.共同體行為所受制約程度;

8.領導人的個人因素。

這裡舉一個特例,即圍觀的人群(很有可能是被煽動的)演變成暴力事件。該人群屬於暫時沒有標的的共同體,一般而言公眾圍觀的東西也難以成為影響他們利益的存在,可是,暴力事件的發生又如何解釋呢?人肉搜尋致使了網路暴力,也屬於該討論範疇。經過細心觀察,不氏發現如下定律:

(不氏)(共同體)勢潛對位定律:當共同體具有高密度時,即具有施力的大“勢能”時,則同時將具備施力的大“潛能”(或者叫做“施力潛欲望”),可以將兩者抽象成正比關係。“潛能”越大,出現許可受力方向時(領導者)時,越容易施力。

推論:該施力也絕對越大。

簡單而言,共同體密度一定時,稍加挑撥就可能會自燃起火乃至爆炸……這比喻不好,真實的情況是,稍加挑撥就可能做出種種驚世駭俗的舉動。

我奉勸各位網友啊,如今信息的力量過分強大了,而我國尚未對網路文明建設制定出明顯的道德規範,因此,使用這么先進的工具時,請一定小心不要走火,我們和諧社會不希望傷害別人。

至於“施力潛欲望”這個詞,為避免被人誤解,在此聲明,這個名詞不是針對共同體成員的,而是指共同體本身具有有的一個屬性,如果可以數據化的話,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可以定義。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詞語,我才使用了“欲望”這樣的主觀詞語。

局限性

強大的力量如果不能和強大的責任聯繫,將是極其可怕的存在,當然,從小的說,凝聚力不足也不足以使共同體完成任務。

1、首先影響共同體力量的就是領導者

人數,能力,都是可以客觀而論的,但前進的方向永遠是主觀的。為此,如果自己所在的共同體存在方向不清而自己又不具備領導才能的話,應當提議採取民主的手段進行共同體前進方向決議。當然,民主也可能被操縱,因此,雖說“成員是否具有思想獨立性”是一個影響共同體力量的因素,但是我們不能光希望陪審團的人向著我們啊,我們更加應該希望,他們是些睿智的人,才能作出真正正確的判斷。

2、其次,共同體密度-勢能

這一概念隨時影響著共同體的行動力。除去背景、標的、思維一致、相知度、穩定度、行為社會制約以及領導者的魅力等,還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必要條件,我稱之為“解散需求”,一碰上共同體就要玩完。當共同體中相當一部分成員的某個人利益都超出了那個一致利益,成為必須解決的主要矛盾時,共同體的密度絕對會大打折扣,甚至瞬間瓦解。示威了一天的人們沒辦法吃上飯的情況對任何領導者而言都是災難性的。(順帶一提,“成員思想獨立性”和“相知度”都可能從正反兩方面影響共同體密度)

3、最後,共同體會出現“伴性特長”

在當今的小說中,很難看到主角陣營有伴性特長了,如今是人才社會,可是伴性羈絆總是因為作者世界觀的局限性存在而存在……一個炊事班的人都會燒菜,一個炮兵團的成員都會打殲擊,這就是所謂的伴性特長,可能一隊準“空軍招飛”們同時具備很好的視力。“伴性羈絆”,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一隊傷兵了。現在隨便找一個中學班級來,往往都是近視。這些都是影響共同體處理問題的能力的因素,優秀的領導者絕對要注意共同體的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