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由來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吳文忠先生的黃揚木雕刻作品《六童四寶圖》用傳統題材把木雕這一博大精深、雅俗共賞、亘古永恆的藝術進行了符合現代審美情趣的演繹,他從里人陳文龍的千古名聯:“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訓教中獲得靈感,通過琴棋書畫的點綴,將“十年寒窗苦”內藏其中,以樂觀主義的態度,把故事情節表現得淋漓盡致,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用趣韻脫俗來概括這件木雕作品,用開門見山來表達吳文忠先生貫通技法的藝術水準,均可謂“恰如其分”。作者用六個天真無邪的孩童作為場景主體,生動描述了孩子發奮讀書之餘本色的另一面,用嬉耍的肢體語言和好奇的神情,再藉助爆竹、燈籠烘托出節日的氛圍和生活原本美好、未來一片光明的良好祈願。
吳文忠在追求氣韻脫俗的同時,又較為豐富地保留了這一傳統題材附著的內涵,他巧借孩童手執蝙蝠把古往今來崇老敬老的民族品德進行了完美的彰顯。使之作品的整個畫面意味深遠,讓人充滿無窮的聯想。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為人謙恭的吳文忠先生,是一位福慧雙修之人,他在創作中所呈現的“物象”,從不留臆造的痕跡。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夠趣韻脫俗的內在因素。
莆田木雕
追溯木雕的源頭,距今已有6000餘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當屬出土於瀋陽新樂的“鳥形木雕”。
在華夏博大浩淼的文明史中,木雕從古老村落民居中的裝飾到楹聯匾額,再到凝定莊嚴的宗教造像,以及精緻的案頭把玩,無不體現出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反映創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
在莆田工藝美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莆田木雕。莆田木雕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具有獨特的傳統風格。從有作品傳世的年代算起,最早可溯及明朝。在莆田各地寺廟和老民居,至今尚存有許多工藝傳世之作。
莆田木雕以精微透雕見長,風格精緻細膩,古樸典雅,層次重疊,歷代以來都有優秀作品傳世。莆田的龍眼木雕和黃楊木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唐代,莆田木雕已見諸建築裝飾、佛像和刻書。宋馬遠所繪的關羽像就由莆田人雕刻名手平雕,至今尚存萬壽庵內。明代,擅長佛像、裝飾雕刻的莆田藝人很多。莆禧天妃宮內的媽祖木雕軟身像,不僅臉部表情逼真,而且手腳上下左右可以活動,水準極高,至今保存完好。到清代,莆田的木雕藝術閃現璀璨的光輝。乾隆年間,莆田後洋藝人製作的一隻貼金透雕花籃,被當作貢品晉獻清宮,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末名匠廖明山有特技,善用寸木雕鏤人物、花草蟲魚等,其孫廖熙等五兄弟均為雕刻名手,廖熙、廖永兄弟合作的木雕關公像,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有多件“廖氏木雕”。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古董商爭相購買他們的作品。20世紀三四十年代,莆田木雕界人才輩出,如荔城的朱榜首、陳仙閣,涵江的黃丹桂、佘文科、林玉印,仙遊的李開霖、林順池等,形成了以莆式武將造形為特色的圓雕人物風格,留下了許多圓、透、浮雕相結合的傳世傑作。
作品展出
2010年上海世博會閃亮登場,一展文獻名邦千年工藝風采。構思精妙,技藝精良,造型精特,莆田四件木雕精品力拔頭籌,分別在中國館和福建館展出。
據了解,這四件木雕作品中的《一葉觀音》、《和諧四方》均進入中國館,代表當代中國木雕工藝高超水平。《一葉觀音》尤以名貴香榧木雕刻,古色古香,人物端莊典雅,景物栩栩如生,顯示作者深厚藝術功力。《和諧四方》則富有創意,作者精心選擇,巧妙利用木料自然形態,借用最具中國特色的印章造型,並融入現代藝術元素,創作出獨特形象,古樸凝重又透出現代氣息。進入福建館的兩件《六童四寶》作品,六個兒童稚氣活潑,雕工細膩傳神,題材相同,但造型各異,相得益彰,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