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對於“六渡橋”最早的記載,是在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范鍇所著的《漢口叢談》一書,書內對當時漢口“坊市街衢”,“大略紀之”。在書的一首《漢口竹枝詞》中寫到:“妾似垂絲牽不斷,郎如飛絮任斜飄,人都說是傷心樹,怕上春風六度橋”。此“度”雖非彼“渡”,但這裡六度橋就是現在六渡橋的前身。先前有傳說,六渡橋是因原來玉帶河上渡橋得名,或曰此處有六渡橋供路人河上行走而得名。在《漢口叢談》中對於玉帶河有這樣一段描述:“河上木橋橫跨,或相距里許,或半里許,在在有之。”書內所列橋名多達30。這些橋名有的是吉利一類的,如多福橋、萬壽橋;有的是風景一類的,如臥龍橋、飛虹橋;有的是姓氏類的,如趙家橋、燕家橋,等等。這些橋望文生義,不難理解。但有的卻是含有宗教意義的廟名一類的,如因玉皇閣(今利濟路中段)而得名的玉皇橋,因寶林庵得名的寶林橋,六度橋也是因附近的六度庵而得名。六度庵庵名,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印的葉調元《漢口竹枝詞》“災異”卷中也出現過,葉調元在一首詩中自註:“自上堤自在庵至下堤六度庵、會館約十餘所,雕牆好宇,悉付風濤,神像落水,以繩系之。”加上六度一詞本身就是佛家語,按“六度”即六波羅密,是“度彼岸”的意思。因此,六度橋因庵而非橋得名應是確信無疑。
今天的六渡橋是三民路一帶以前的地名,三民路雖是1928年就有,即使到了40年代,人們在習慣上仍用六渡橋為地名,由於六渡橋三字僅憑口傳,不見正式文字,因此在收信與發信中“六渡”二字曾有不同的同音字的寫法,“度”本是多意字,如要表達“過”意,在古文中與“渡”通用。“六渡”二字,經長期使用才固定下來。
六渡橋因為位於漢口中山大道繁華商業街道,也因為歷史悠久,商業茂盛,老城區市民眾多,已經成為老漢口的代名詞。
意義
六渡橋人行天橋建成於1985年10月5日,是武漢最老的一批天橋之一。由於周邊商業繁榮、人流密集,為了分流地面的行人、不影響道路行車,當時修建了這座天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住在江南的人買重要的東西都要“過漢口”,去的多半就是六渡橋。老漢口流傳這么一句話:“聲譽滿三鎮,購物在六門”,六門在這裡特指六渡橋,六渡橋道口四面都是大型商場,還有四季美、蔡林記、福慶和等老字號;人行天橋上總是熙熙攘攘。商販的叫賣聲、汽車的鳴笛聲交織,構成了老漢口核心地帶的嘈雜而又生活化的場景。而因武漢方言原因,人們則親切地將六渡橋成為“綠豆橋”。六渡橋附近的居民至今仍滿心自豪:“以前說起漢口,武漢人自然就想到‘綠豆橋’,住在‘綠豆橋’就是住在市中心,三鎮人都要來這裡玩。”
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武廣、中南、徐東等商圈的相繼崛起,六渡橋雖然不復當年輝煌,但仍然是武漢最重要的商圈之一。
六渡橋人行天橋的建設保證了中山大道的行車暢通,同時又將六渡橋道口的幾座大型商場有機地聯成一體,促進了經濟的繁榮。1999年中山大道改造以後,六渡橋人行天橋又披上了新裝,橋面圓形部位採用花崗岩藝術拼花鋪裝,橋側面以奶黃色塑鋁板飾面,充滿了現代氣息的六渡橋人行天橋為裝飾一新的中山大道增添了新的光彩。
拆除
為了推進軌道交通6號線一期工程建設,從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30日,中山大道(武勝路—江漢路段)全封閉打圍。其中,六渡橋站施工打圍範圍全長300米,六渡橋人行天橋剛好位於施工範圍內,為配合捷運現場施工,該人行天橋必須在施工期間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