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湯

六和湯

六和湯屬於中藥之一,主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基本信息

功能主治

治夏月飲食不調,內傷生冷,外傷暑氣,寒熱交作,霍亂吐瀉及伏暑煩悶,倦怠嗜臥,口渴,便赤,中酒等。
風寒暑濕之邪,傷脾則瀉,傷胃則吐,傷肺則渴,傷膀胱則溺赤。陰陽相爭則寒熱交作,或霍亂轉筋。脾主四肢,傷則倦怠。傷酒亦以溫散為治。

組成

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參、白朮、赤茯苓甘草。加姜、棗煎。傷暑加香薷。傷冷加紫蘇。一方無白朮,一方有蒼朮。

藥理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藿香、砂仁、杏仁、厚朴香能舒脾,辛能行氣,而砂仁、厚朴兼能化食。木瓜酸能平肝舒筋。扁豆、赤茯苓淡能滲濕清熱,而扁豆又能散暑和脾。半夏辛溫,散逆而止嘔。參術甘溫,補正以匡邪。甘草補中,協和諸藥。姜棗發散而調榮衛。皆所以和之也。或加香薷者,用以祛暑。
加紫蘇者,用以發表散寒也。
①肝木乘脾故轉筋,木瓜酸能斂肺,助肺金以平肝邪,故治霍亂轉筋。
②吳鶴皋曰:「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為六腑之總司,先調脾胃,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百骸九竅皆太和矣。」
昂按:「六和者,和六氣也。若雲和六腑,則五臟又不當和乎?蓋風寒暑濕燥火之氣,夏月感之為多,故用諸藥匡正脾胃,以拒諸邪而平調之也。」

種類

六和湯1:

組成

縮砂、半夏(湯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姜制)、香薷、厚朴(姜制)、木瓜,各一錢;炙甘草,半錢。

功能與主治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皆治之。

用法與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六和湯2:

來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組成

縮砂仁半夏(湯,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甘草(炙)各30克赤茯苓<去皮)藿香葉白扁豆(薑汁略炒)木瓜各60克香薷厚朴(薑汁制)各120克

用法

上銼。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3片,棗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不拘時服。

主治

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六和湯3

藥物組成陳皮1兩(去白),青皮(去白)3兩,柴胡3兩,淨香附3兩,蘇葉3兩,甘草1兩半。

處方來源

普濟方》卷三九○。

方劑主治

瘧疾寒多熱少,食積疳熱。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