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另外,在《指物論》中他還著重論述了指與物的關係。“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稱,“物”是具體的事物,它們的關係也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係,《通變論》則論述了對運動變化的看法,《名實論》討論名與實的關係。上述的五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學說體系。
《公孫龍子》的注釋本,有宋朝人謝希深的注本,明朝人傅山的注本以及清朝陳澧的《公孫龍子注》,近代陳柱的《公孫龍子集解》,王啟湘的《公孫龍子校詮》,譚戒甫的《公孫龍子形名發微》,龐朴的《公孫龍子研究》,伍非百的《中國古名家言》也可以參考。
作者簡介

評價
傅山:“公孫龍四篇是一義。其中精義大有與《老》《莊》合者。”
書籍篇章
《公孫龍子》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來看,全本應有14篇,《隋書。經籍志》只在“道家”下列6篇。根據各篇語言分析來看,除其中第一篇《跡府》為後人記述的有關公孫龍的事跡生平之外,其餘五篇則被公認為公孫龍的作品。其中《白馬論》所提出的“白馬非馬”論,以及《堅白論》所提出的“離堅白”的兩個命題,是公孫龍詭辯思想的精華。
跡府第一 | 白馬論第二 | 指物論第三 |
通辯論第四 | 堅白論第五 | 名實論第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