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5年是開運二年。
歷史紀事
後晉大敗契丹於陽城
後晉開運元年(944)、契丹會同七年初,契丹曾大舉南侵,無功而返。當年十二月,契丹再次南侵,以盧龍節度使趙延壽為先鋒,直指邢州(今河北邢台)。後晉以天平節度使張從恩、鄴都留守馬全節、護國節度使安審琦會合各道兵馬屯於邢州,以武寧節度使趙在禮屯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不久,契丹帝耶律德光率大軍而至,建牙於元氏(今河北)。後晉懼於契丹軍的聲勢,稍後撤,結果引起各部軍隊的動搖,丟盔棄甲,一路焚掠,至相州(今河南安陽)時已經不成行伍。開運二年正月,契丹進逼邢州,後晉調鄴都、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兵進軍拒敵,義成節度使皇甫遇自滑州領兵赴邢州。契丹已寇邢、洺(今河北永年東)。磁(今河北磁縣)三州,一路殺掠殆盡,進入相州境內。二月,後晉數萬大軍駐紮於相州之北安陽水南岸,皇甫遇與慕容彥超領騎兵偵察契丹軍情況,於鄴縣(今河北磁縣南)漳河邊與契丹大軍遭遇,晉兵邊戰邊退至榆林店被契丹軍包圍。後晉軍見前鋒未回,安審琦力爭發兵救援,率軍渡安陽水,契丹軍見晉援軍已至,並傳言晉大軍將到,耶律德光連夜北撤至鼓城(今河北晉縣)。
而後晉軍非但未能乘勝追擊,反而以敵強我弱、城中糧少為由,引軍就黎陽倉(今河南濬縣),倚黃河為屏障拒敵以為萬全之策,只留五百步兵守安陽橋。契丹趙延壽率數萬騎兵至安陽水北岸,晉相州守將符彥倫虛張聲勢,契丹軍不知底細繞城而過,趙延壽得知相州實是空城,由湯陰回軍,作出攻相州的姿態,而後晉在黎陽,則馬全節等擁大軍不敢追擊。後趙延壽未攻相州繼續北撤。二月,晉出帝採納馬全節的建議,乘契丹軍北撤之機,大舉逕取幽州,命杜(重)威會同馬全節等進軍幽州,自己亦御駕親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陽),並於三月份重修德勝城(今河南鄄城北),與澶州、鄴都成三角相倚之勢,互相呼應。三月,後晉各路兵馬於定州(今河北定縣)會師,攻契丹,連下泰州(今河北清苑),滿城、遂城(今河北徐水東),俘虜契丹酋長沒刺及其士卒二千人。契丹八萬北撤大軍聞訊後,捲土重來,晉軍退保泰州,又進而退至陽城(今河北保定西南),晉軍與契丹軍交戰,北逐契丹軍十幾里,契丹撤過白溝。二十六日,晉軍列陣南撤,被契丹騎兵包圍,且戰且退,次日行至白團衛村,契丹一面重重包圍晉軍,一面派奇兵斷晉軍糧道,當時風力很大,契丹一面放火助威,一面以鐵甲精騎兵騷擾晉軍,晉軍則因營地無水源,人馬俱渴,將士紛紛請求出戰。杜(重)威主張待風勢漸小視情況而定,李守貞、藥元福、符彥卿等則認為與其束手待斃,不如乘風力莫測奮力還擊。於是晉軍乘狂風大作、天昏地暗之際,以萬騎之勢橫衝契丹軍,契丹大敗而逃,勢如土崩,丟棄的馬匹鎧仗遍野,後晉步騎兵並進追擊二十餘里,耶律德光隻身而逃。晉軍雖獲大勝,但因人馬饑渴,退保定州。
後晉冊封高麗
後晉開運二年(945)十一月,後晉冊權知高麗國事王武為檢校太保,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希望以此聯結高麗,由高麗自東襲擊契丹以分散契丹兵力,但高麗實際兵力極弱,根本不能與契丹為敵。
文化紀事
《舊唐書》撰成
後晉開運二年(945)六月,後晉宰相監修國史劉煦、史官張昭遠等上新修《唐書》二百卷。本書最初於天福六年(941)四月,由當時的宰相監修國史趙瑩奏請編修,同時下詔徵購史館所闕李唐各朝實錄,歷時四年余至此時完成。後世為與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所修《唐書》相區別,稱後晉所修這部唐代史為《舊唐書》。
恆安撰《續貞元釋教錄》
南唐保大三年(945)、後晉開運二年,沙門恆安撰成《續貞元釋教錄》。此前南方寫經多依《開元釋教錄》,恆安自北方寫《貞元釋教錄》續入藏經所編《續貞元釋教錄》,除《貞元釋教錄》外,還包括《千缽曼殊室利經》、《一切經源品次條》。
雜譚逸事
李仁達據福州
閩天德三年(945)、後晉開運二年二月,閩人李仁達又殺福州都督王繼昌,三月,迎雷峰寺僧人卓岩明為帝,稱藩於後晉,稱當年為天福十年。李仁達原為閩元從指揮使,反覆於閩、殷之間。朱文進據福州,惡其反覆,黜居福清。朱文進敗亡,王延政派子王繼昌鎮守南都,以飛捷指揮使黃仁諷為鎮竭使。當時南唐大軍壓境,而王繼昌又不知體恤將士,為人所怨。李仁達與陳繼珣勸黃仁諷自取福州,得黃仁諷同意,遂殺王繼昌及大將吳成業。王延政聞訊,殺黃仁諷全家,派張漢真領五千水軍會同漳州兵共討福州。四月,黃仁諷知全家遇害,奮力而戰,大敗閩軍,捉張漢真斬之。李仁達命黃仁諷、陳繼珣分別屯於福州西門和北門,不久又以謀反罪殺二人,集兵權於一身。五月,李仁達又殺卓岩明自立,稱威武留後,用南唐保大年號,向南唐稱蕃,同時也遣使入貢於後晉。南唐以李仁達為威武節度使,賜名李弘義,編入宗室屬籍。而李仁達派使節與吳越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