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3年——1926年之大事記

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並舉行典禮。 是歲,王國維著《古史新證》出版。 中華民國十五年10月1日,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

1923年 中華民國十二年
2月,山西渾源縣李峪村盜出一批青銅器,有鼎、敦、盤、豆、壺、犧尊等。其時代為春秋末期。
6月26日北京故宮大火,延續燃燒6小時,焚燒房屋130餘間,所藏古物損失巨大。
秋,河南新鄭縣南門內發地一批春秋晚期鄭國銅器。
是歲,商承祚撰著《殷虛文字類編》
是歲,張厚璜、李洋耆合著《鉅鹿宋器叢錄》問世。它是1920年歷史博物館發掘鉅鹿城的考古報告集,也是中國陶瓷考古的第一部專著。
1924年 中華民國十三年

11月5日,馮玉祥的國民軍將溥儀驅逐出宮。
11月24日,“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後稱“清室善後委員會”)成立。李煜瀛任委員長,委員14人。委員會的第一項工作是清點宮內物品。該會不顧段祺瑞政府的阻撓,於12月22日按計畫召開點查預備會,一致決定致函政府:點查工作“萬難中止”。遂於23日起逐日進行點查。
是歲,美國哈佛大學佛格博物館華爾納,從敦煌莫高窟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竊走壁畫26方,計32006平方厘米,以及盛唐最優美的觀音彩塑像。

1925年 中華民國十四年

3月1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在故宮毓慶宮、養心殿點查時,發現溥儀借賞溥傑和“諸位大人”的名目盜運出宮的字畫、書籍、珍玩等帳本,遂編成《故宮已佚書畫目》3種。
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和“臨時理事會”。之下建立古物館、圖書館。李煜瀛任臨時董事兼理事長,易培基任古物館館長,張繼、馬衡為副館長。
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並舉行典禮。古物館、圖書館等開放,觀眾達數萬人。該院是以古代建築明清皇宮和清宮原有珍藏為中心的博物館。
是歲,王國維著《古史新證》出版。他在該書中根據卜辭,指出“盤庚以後,帝乙以前,皆宅殷墟。”
是歲,清陸增祥編撰的《八瓊室金石補正》130卷,由劉氏希古樓刊行。收錄石刻和其它器物銘文達3500餘種,以碑刻為主,較《金石萃編》多收錄約2000種。它是“萃編”之後的又一部石刻文字彙編。
是歲,田士懿《金石名著匯目》刊行。分正、續、補遺、失錄,共662種。
是歲,河南洛陽前海資村北魏元乂墓被盜掘,出上陶涌數百件,並出土墓誌1方。

  1926年 中華民國十五年
10月1日,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以1918年遷至故宮午門城樓及東西朝房為館址。它是中華民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由國家開辦的博物館。
10月15日至12月初,李濟主持發掘了山西省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與仰韶文化相同的文化遺存。1927年編撰了考古發掘報告《西陰村史前遺存》。該項發掘開創了中國學者利用近代科學方法進行考古研究的道路。
是歲,公布了1921年和1923年先後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發掘出兩顆牙齒化石,定為人屬,在科學界引起震動。
是歲,黃立猷著《金石書目》,著錄878種,補遺47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