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9年

公元前579年

公元前579年是公元前6世紀70年代,發生了鄢陵之戰。

大事記

(圖)弭兵會盟弭兵會盟

1、鄢陵之戰,春秋中期,晉、楚爭霸中原。周簡王七年(公元前 579年)雙方議和但都無誠意。十年,楚國進攻位於中原要衝的鄭、衛,迫鄭叛晉從楚。次年,晉厲公決心重振霸業,率兵伐鄭。楚共王得到訊息,率楚軍及戎兵救鄭。兩軍戰於鄭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楚共王想在援晉的齊、魯、宋、衛軍隊到達之前,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於是挑選一個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霧掩護楚軍迫近晉軍營壘布陣。晉軍營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車機動,處境十分不利。有的將領主張堅守待援,暫不出戰。但晉厲公想,援軍到來尚需時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難以預料,決心與楚一戰。遂排除不戰意見,採納將士之謀:在營內布陣,並立即著手改善條件,下令將營內井、灶填平,擴大了空間,就地將上、中、下、新四軍排列成陣。這樣,既解決了出營布陣的困難,又可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楚共王登車觀察晉軍陣勢,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領。晉厲公在楚舊臣苗責(奔)皇的陪同下,觀察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集中於中軍的情況,苗責皇建議:分晉軍精銳加強兩翼,先攻破楚軍薄弱的左、右軍,爾後,集中力量圍殲其中軍。厲公採納了他的建議,迅速調整了部署。晉軍先發制人,開營發起進

(圖)公元前579年公元前579年

攻,沿泥沼兩側前進。楚共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率領王族親兵兵車及中軍攻擊晉厲公,被晉大夫魏錚射中左目而被迫後退,故未能及時支援兩翼。楚軍得知共王負傷。軍心動搖。晉軍趁勢猛攻楚左、右軍。楚右軍及鄭兵最先不支退卻,從而影響了中、左軍,楚軍陣勢大亂,傷亡慘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晉軍亦停止進攻。經此一仗,楚軍雖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積極修整兵器,補充兵源,準備來日再戰。楚共王召集主帥子反商量應敵之策,子反卻因醉酒無法議事及指揮作戰,自料難以取勝,遂率軍回師。

2、第一次弭兵會盟 — 公元前579年,介於晉、楚兩大國之間的宋國大夫華元,既與晉國執政卿欒武子有交情,亦與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得知晉楚互派使臣之事,便於是年冬天,“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華元奔走於晉、楚之間,以調解晉楚的關係,促成晉楚之和。魯成公十二年(前579),在華元的策劃下,晉卿士燮與楚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之外會盟。盟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

3、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79年)司寇屠岸賈抄殺相國趙盾家族,家臣程嬰抱盾之孫趙武出逃,行至今黃安嶺、和安嶺。春秋末,成書的《山海經》中有“白馬山”、“牧馬水”(今南北河)

逝世

1、共公段在位13年,公元前579年卒,子平公成立(五十一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