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明代《長安客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
八達嶺這名,最早時見於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中《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裡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縣境內,從南口到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有萬里長城的著名關口“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叫“關溝” 。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裡,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其險要。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一向駐以重兵把守。八達嶺成為軍事戰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戰國。
據《史記》記載和近年來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牆、墩台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居庸”之名從何而來?是秦始皇築長城,從南遷徙一批貧苦農民和囚徒,到軍都山媯川小盆地定居,稱為庸徒居處。漢武帝時,將媯川置居庸縣(仿延慶)。《水經注》所記載的關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勢,與八達嶺的地理環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後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八達嶺長城在明朝重新修築。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牆在軍事上的重要,當了皇帝後,即“高築牆”,設防備戰,其時各州府縣,也紛紛興築城池。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築關制塞,修築長城,加緊練兵屯田,以防元殘餘勢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1420年,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朱棣決心統一中國,先後五次御駕親征,大軍深入蒙古高原,最遠到達蘇聯境內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後,才開始進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築長城工程。經過270年的漫長歲月,先後共有18次大規模的修築工程終於建成一道高牆,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於甘肅省嘉峪關以西的布隆吉,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還能看到的萬里長城。明長城全長14600多華里,經過我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在此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我們看到的萬里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連結於秦始皇時期,完善於明王朝。
明代萬里長城,再不是單一的一道高牆,而是修築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禦體系,重點地區還修築了多道城牆、關隘。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築了長城複線,山西設定的長城複線就有四條這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築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牆,如雁門關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牆,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鹹陽,而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到於歷代皇親貴族、文人墨客吟誦八達嶺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最早留下詩章的是唐代詩人高適,他詩中寫到“絕坡水連下,群山雲共高”。至於在那些民族紛爭、金戈鐵馬的歲月,八達嶺上更是上演過一幕幕恢宏的史劇。而今,舊中國的苦難,兩千年的歷史諸侯爭霸,朝代更迭的往事,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長城十萬里,文化五十年,時代賦予了八達嶺長城以新的使命。它像一座寶貴的歷史豐碑,矗立在萬山之巔,閃爍著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現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百折不撓的偉大品質和精神。它成為聯繫我國各族人民、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友誼紐帶。它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主要景點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裡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自古就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這裡山巒重疊,地勢險要,名聲顯赫,為長城關隘之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又是古代的交通要衝,古書《長安客話》記述八達嶺位置及其重要性說,北往延慶州,西往宣城,路從此分,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八達嶺的景色,四時皆妙,登上長城,放眼四野,但見城牆南北延伸,盤旋於群巒峻岭之中,不見首尾,氣勢極其磅礴。
八達嶺長城距北京60公里,位於延慶縣境內。建於一五○五年(明弘治十八年),東窄西寬,呈梯形,有東西二門,東名居庸外鎮,西名北門鎖鑰,都是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南北兩面各開一豁口,接連關城城牆,台上四周有磚砌垛口。這一段的城牆,依山勢修築,牆身高大堅固,下部為條石台基,上部採用大型城磚砌築,內填泥土和石塊。頂部地面鋪縵方磚,嵌縫密實。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垛牆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勢陡峭處,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牆轉角或險要處,則築有堡壘式城台、敵台或牆台。城牆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達十四公尺。牆基平均寬六公尺半,頂寬五公尺余,可容五馬並馳或十人並進。城牆南至七樓,北至十二樓,全長4470米,共有敵樓19座,總遊覽面積1.9萬平方米。
八達嶺長城不僅雄偉壯觀,敵樓煙墩風格各異,而且名勝古蹟眾多,有壯美的北八樓(海拔888米)、北五樓,建有鋪舍的南六樓,還有刻著“天險”二字的絕壁,慈禧西逃時回望京城的望京石,楊家將抗遼的六郎影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