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瓢村

八瓢村

八瓢村位於啟蒙鎮南面,距鎮政府駐地11公里。轄大寨、小寨2個自然寨,8個村民小組,176戶,752人,勞力567人,村民委駐八瓢大寨。全村土地總面積12000畝。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東鄰隆里鄉龍里司村,西接地茶村,北抵鵬池村,南與黎平縣鰲市鎮接壤。轄大寨、小寨2個自然寨,8個村民小組,176戶,752人,勞力567人,村民委駐八瓢大寨。全村土地總面積12000畝,其中耕地面積369.6畝,有林地面積8278。5畝,森林覆蓋率52.05%。村民均楊姓,分兩支,一支是楊秀通的後裔,明成化七年(1471)楊秀通從龍里司遷入,居大寨;一支是楊秀文的後裔,明初從色更遷來,居小寨。互以家族相稱,不聯姻。侗族,但已不能操侗語,傳統節日與生活習俗與啟蒙地區侗族風俗相同。

歷史沿革

明、清兩代,屬龍里長官司管轄,民國前期屬黎平縣敖市區轄。民國31年(1942)八瓢村大寨屬錦屏縣隆里鄉第五保(駐鵬池),1951年屬啟蒙區隆里鄉第五村,1953年屬興隆鄉鵬池村轄。1958年4月,小寨劃入興隆鄉,與大寨組成八瓢大隊,屬興隆公社。1962年5月屬啟蒙區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屬興隆公社,1968年11月屬隆里公社,1970年屬興隆公社,1979年1月,公社駐地遷往地茶,1981年8月屬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屬地茶鄉。1992年2月撤地茶鄉後屬啟蒙鎮至今。

自然資源

八瓢村森林資源豐富,2000年以前是縣內重要的產材地區之一,林業曾經是全村主要的經濟來源。1980年代,村里曾在卡棚坳建有集體林場一個,面積5400畝。1990年代初新增歸瓢、合興等聯戶林場,合興、歸瓢林場在1993年獲省世行貸款造林項目領導小組頒發的“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優質工程”獎狀各一張。自國家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禁伐出售木材後,全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農業和勞務輸出,全村近半數的勞力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占總收入60%以上。

民族風情

八瓢,侗語稱 “bax beeuc”,意為居住瓢形地沖的寨子。村依山傍水,源於地茶和地稠的溪水在此匯合,寨後群山綿綿,林木蒼翠,黎平——展架公路穿境而過。大寨門口有鼓樓一座,清乾隆年間建成,長、寬各8米,全是青石條砌就,18柱落地,每根柱子高9米,胸圍0.93米。鼓樓上端塔形,四面倒水,下層兩邊有坐橙,供村民乘涼、議事。鼓樓前10餘米處有小門樓一個,一色的青石板階梯,是下溪洗衣之道。經小門,隨石階而上,過鼓樓,入寨落,村道彎彎,全是青石板鋪就,十分整潔。現鼓樓下有文昌碑、封禁碑兩塊。小寨前原亦建有鼓樓,1985年因腐朽而拆除,2005年在原處又修一座亭樓。1965年6月修建巴金額水輪泵發電站,裝機容量5千瓦,為錦屏縣第一台水輪泵帶動發電機發電的水輪泵發電站,既發電照明,又打米、榨油,加工麵粉、麵條。

文化教育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村人始於文昌閣設私塾。民國期間,八瓢學子上鵬池保校就讀。1952—1956年辦八瓢初級國小。1958—1962年學校高年級併入鵬池國小,保留低年級。1963年復設八瓢國小。1997年,香港陳延驊基金會贊助人民幣20萬元修建新校舍,1999年3月竣工,新校舍為五間三層磚混蓋瓦結構,建築面積1245。4平方米,易名“錦屏縣福和希望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