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八桂瑤族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下轄的一個民族鄉,位於田林縣西南部,是西洋江與馱娘江的匯合處,,地處雲貴高原邊緣,東與樂里鎮、北與潞城鄉、西與八渡鄉、南與六隆鎮、那比鄉交界。鄉政府所在地八桂街距縣城24公里。區域面積382平方公里,總人口14073人,轄12個村、96個自然屯、104個村民小組。
人口與民族
八桂瑤族鄉雜居壯、漢、瑤等3個民族,總人口14073人,其中瑤族人口3263人,占總人口的23%,是典型的民族鄉。
歷史沿革
原為八桂公社,於1984建鄉,2005年撤併鄉鎮後,原弄瓦瑤族鄉併入現八桂瑤族鄉。
經濟
全鄉有固定耕地4626畝,2002年全鄉工業總產值501萬元:農業總產值1709萬元;糧食總產量370萬公斤;鄉鎮企業總收入2516萬元;財政收入37.06萬元;人均純收入1231元;全鄉國家幹部136人。
人們都知曉“八桂”是廣西的美稱,然而八桂瑤族鄉並非眾人所知。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如今的八桂瑤族鄉正像廣西的各地一樣,日新月異,平地崛起。近兩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幫助下,該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開拓進取、艱苦創業,伴隨著偉大祖國的騰飛,八桂瑤族鄉的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步實現了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的歷程,初步踏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書寫了八桂發展史上的壯麗詩篇。
該鄉由於地處山區,好田好地少,特別是瑤族居住的村屯水田少,沒有支柱產業,農民收入少,這是擺在該鄉黨委、政府的最大難題。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2008年以來,該鄉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結合本鄉實際,作出了實施“東部烤菸,西部甘蔗”的產業結構調整規劃,經過兩年的努力,“東煙西蔗”工程順利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全鄉形成了“東部烤菸、西部甘蔗”的發展格局,其中烤菸生產在2005年到2009年短短的4年間,產值連續翻番,面積達2100畝,產量5000擔,成為全縣的烤菸大鄉;甘蔗種植面積達15000畝居全縣第二大鄉,產業結構正從傳統的糧食經濟走向高效現代農業經濟。2009年全鄉種植烤菸2100畝,產乾菸葉4620擔,產值280萬元,菸農人均收入1.07萬元;種植甘蔗1.5萬畝,產值達1100萬元,蔗農人均收入6500元。此外,畜牧水、林業產發展迅速,農業產業結構步伐加快。2009年,全鄉農業總產值68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080元。
總投資28億元的瓦村電站即將開工。
該鄉是田林縣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第三批鄉(鎮)之一,林改面積50萬畝。雖然,林改工作列為全縣第三批鄉鎮,但該鄉超前謀劃,早在去年10月已開展宣傳動員、林地調查摸底和村組方案制定等前期工作,為林改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2010年3月15日正式啟動以來,該鄉提出了“第三批鄉鎮第一個發證、第一個完成任務”的“兩個第一”的目標,把此項工作列入鄉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把防火、抗旱和林改工作統籌推進,以“六個到位”確保林權制度改革順利進行:一是人員到位。成立了林改工作領導小組,由鄉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組建駐村工作隊伍,全力投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二是責任到位。鄉黨委、政府把林改工作列入幹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幹部包屯包戶制度,同時與鄉村幹部簽訂了目標管理責任狀,使責任細化。三是宣傳到位。層層召開動員大會,廣泛宣傳,通過召開林改各種會議、發放各種宣傳資料等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林改宣傳發動工作,使林改政策家喻戶曉。四是經費到位。除了縣裡劃撥的經費外,該鄉還自籌了5萬元用於解決外援技術員的食宿等問題。五是技術力量到位。從西南林學院和中南林學院聘請了30餘名技術員,確保每個行政村有2名以上林業技術人員。六是培訓到位。開展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林改培訓活動,使駐村工作組和技術人員掌握了林改的政策、法律法規、工作流程和技能,確保林改工作的質量。截止5月18日,僅用2個月的時間,該鄉外業勘界已完成2.863萬宗地48.23萬畝,占總任務96.46%;宗地勘界公示2.806萬宗地41.84萬畝,占總任務69.5%。5月18日,將第一批林權證發到了林農手中,首批領到林權證的林農歡欣鼓舞。
基礎建設
在田林工作過的幹部都知道,以前的八桂很落後。基礎設施落後,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差,特別是相當多瑤族村屯行路難、通電難、飲水難、灌溉難等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近兩年來,為改善全鄉基礎設施,改變落後面貌,該鄉黨委、政府抓住桂西五縣大會戰、國債項目建設等機遇,積極向上級爭取各種項目,強勢推進項目建設。一方面積極爭取項目,一方面做好重大項目的協調服務工作。鄉黨委書記李永斌,鄉長蘭志新多次跑南寧、百色,向區、市、縣各部門匯報,多方爭取項目,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為全鄉爭取了一批又一批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今全鄉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據統計,2009年在該鄉境內實施的各種桂西五縣基礎設施大會戰、國債項目、中央新增投資項目,區、市、縣及鄉為民辦實事項目共有700多項,總投資達2億多元,是該鄉前所未有的,項目涉及交通、水利、人畜飲水、危房改造、農村清潔能源等,一大批項目的建設極大地改變了該鄉的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一是重大項目建設順利實施,投資1.38億元的振林變電站、投資500萬元的六丹村土地整理工程、投資600萬元六丹水庫除險加固等重大工程進展順利,總投資28億元的瓦村電站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二是交通項目的實施,解決了民眾行路難的問題,全鄉新建村級路4條,屯級8條,八桂至八渡通鄉油路工程1條;三是實施人畜飲水和水利工程,解決飲水難和灌溉難的問題,全鄉新建人畜飲水工程5處,水利工程12條;四是實施沼氣生態家園工程,新建沼氣池627座;五是建設八桂、弄瓦2個農貿市場;六是實施鄉直站所建設工程,新建鄉府幹部流轉房、文化站、計生站等8個鄉直單位辦公樓。此外,還多方籌資10萬元實施八桂、弄瓦街道亮化、綠化工程;投入5萬元進行平六、八高、渭標村級籃球場建設及對平六村道路進行硬化;爭取移民資金38萬元實施八桂村隆桂屯飲水工程建設及屯內道路硬化;投入30萬元新建鄉府飯堂及幹部住房。如今,八桂、弄瓦街道兩旁綠樹成蔭、燈火輝煌。農村樓房林立、家園清潔,徹底改變了過去貧窮落後的面貌。通過項目的大建設,該鄉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解決了民眾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的問題,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日益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走進八桂各村屯,取代老舊泥瓦房、茅草房的是一幢幢“烤菸樓”、“甘蔗樓”,電視、冰櫃、摩托走進了普通百姓家……“真想不到這幾年八桂變化那么大。”這是一位曾在該鄉工作過的老領導於2009年10月重訪八桂時的感慨。
教育
有鄉中學和中心國小各1所,7所高完小,22個教學點,教師總數為88人。
社會事業
2008年12月,該鄉針對撤鄉並鎮後區域擴大,村屯分散,交通不便,民眾辦事難、訴求難的問題日益凸顯,治安問題、矛盾糾紛問題和信訪問題日趨突出,黨群幹群關係存在逐步弱化的趨向,在鞏固“農事村辦”活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率先探索開展 “農情鄉解”活動,進一步整合各部門的力量,在鄉政府設立“農情鄉解”服務中心,在交通較為便利、人口相對集中的中心村設立8個村級“農情鄉解”服務站,推行“三員一箱一卡一簿”工作制,開展各種大接訪活動,把服務農村行政事務、解決矛盾糾紛、治安防控和解決民生訴求四大服務功能融為一體,不斷拓寬和強化“農事村辦”的服務平台和功能,暢通了社情民意渠道,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的信訪突出問題,促進了全鄉的治安穩定,社會和諧,深受廣大民眾的稱讚。據統計,2009年以來,全鄉各個服務中心(站)共接待民眾來訪1846人次,受理民眾來信來訪案件756件,辦結692件,辦結率91%。為民眾辦理實事好事372件,化解農村“三大糾紛”125起,全鄉信訪總量同期下降48%,越級上訪實現零的目標,有效地防止了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該活動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區、市、縣的充分肯定,市、縣多次在該鄉召開“農事村辦”、“農情鄉解”現場會,並引起了區內外媒體的關注,新華社、廣西日報社等派記者前來採訪。
文化
該鄉民間文化藝術基礎深厚,第九代北路壯劇藝師黃芳聲居住在該鄉平六村。近幾年來,該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該文化工作,投入大量的財力發展繁榮文化藝術事業。全鄉有業餘壯劇團2個,其中女子壯劇團1個。這兩個壯劇團已連續三年參加廣西北路壯劇文化藝術節展演活動,均獲佳獎。在周邊地區亦享有美譽,周邊鄉鎮及雲南省富寧縣每年都邀請前往演出。瑤族文化活動豐富,每逢重大節日,各村都會自發舉行民間文體活動,全鄉各族人民和與其接壤的雲南省剝隘鎮的村民都身著節日盛裝,歡聚於村燈光球場,進行丟沙包、跳竹桿舞等瑤族民間文藝表演。丟沙包、竹桿舞成為田林縣瑤族民間文化的絢麗奇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