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堡鄉[山西省臨縣八堡鄉]

八堡鄉[山西省臨縣八堡鄉]
八堡鄉[山西省臨縣八堡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八堡彝族苗族鄉為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下轄的一個民族鄉,距大方縣城65公里,離畢節市區35公里,距畢節雙山新區25公里;緊臨畢節-小壩高新工業園區,東臨達溪鎮,核桃鄉,南接響水鄉,西靠七星關區的小壩鎮和小吉場鎮,北依興隆鄉。 八堡鄉位於臨縣西北部,距縣城80公里處,緊臨黃河,與陝西省佳縣、神木隔河相望。轄20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總人口12400人,總面積129.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995萬畝,農民以農業生產為主,養殖、勞務輸出為全鄉經濟增收輔助產業,農業經濟發展較快。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全鄉有初級中學一所,國小42所。八堡鄉政府坐落在八堡村寺圪達上,鄉政府工作人員36人。八堡鄉,1958年建第八堡公社,1984年改鄉。農業主產高梁、穀子、玉米、黑豆、馬鈴薯,盛產紅棗。

經過發展

八堡鄉號稱“臨縣西藏”,雖然地理地貌、人文氣候都較差,但在鎮政府的引導下,經濟社會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告別了全鄉無企業、出門基本靠走、傳話基本靠吼的原始農業生活,迎來了現代化的氣息,湧現出了好的產業苗頭。一是發展旅遊業。

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旅遊路八堡段依山傍水、奇峰怪石、陡壁懸崖、逢迴路轉、別有洞天,開發生態園林區,搞藍天碧水工程,退耕還林發展時尚旅遊業;二是發展養殖、種植業。

畜禽飼養、棗藥糧果間作,八堡燉羊肉遠近聞名,山間栽種枸杞、莎棘等;三是引黃灌棗、圈地撈沙效益較好。

四是十分重視勞務輸出,農業產業單薄,勞力大量外出務工已成趨勢,把農村剩餘勞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建立起了勞動力資源動態管理機制和勞務輸出信息快速反饋體系,增強做大該鄉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外輸出工作,全年共輸出流動勞工2500多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促進紅棗生產提質增效

作為沿黃紅棗主產區,紅棗已成為該鄉人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發展和壯大紅棗主導產業上要繼續突出四大效益,即規模覆蓋效益、科技改良效益、加工增值效益、市場銷售效益,繼續走紅棗生產的“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路子。

一是加大紅棗營造覆蓋力度,力求規模效益。全鄉力爭完成了營造紅棗林畝,使得該鄉52995畝耕地面積紅棗覆蓋率達95%,同時在梨山村試點增植冬小棗效果良好;雷家溝村的紅棗矮化密植營造每畝120株的科技示範園區初見成效;馬家灣村紅棗科技改良區前景大好,虎棗、梨棗、駿棗等優勢明顯;同時進一步抓好紅棗實用技術培訓,在紅棗豐產、整形修剪、防治病蟲害等實用技術上舉辦各類培訓工期,受訓主要幹部達100多人。滾動培訓1500人。力爭一戶有一名紅棗科技人員。

真正在全鄉紅棗生產上形成“講科學,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社會氣氛。三是加快紅棗烘乾房建設,實現紅棗生產的加工增倍,全年紅棗烘乾加工突破500萬公斤。四是自由發展紅棗購銷專家經紀人隊伍,實現紅棗生產的市場銷售放量,使紅棗真正走向世界市場。通過實方抓好紅棗的回大放益。為全年實現紅棗生產的增產增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

2006年,安裝路燈3村、30盞。2007年,完善新莊則、宿皇寺的移民工程,同時按縣要求把地靈山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在該村硬化3.5公里戶通公路,建立了一個文化科技活動室,以戶建立了垃圾池,安裝路燈10盞,栽植柏樹2000多株,該村被評為五星級村支部。

全鄉各村在新農村建設的帶動下,明確按照“四化四改達五個一”工程要求,按照“二十字方針”,努力實施了“治五亂達五化”的目標任務,告別了“農村髒亂差、垃圾靠風颳、污水靠蒸發”的陋習。

基礎實施建設

成立沿黃公路指揮部,一切為沿黃公路掃除障礙,在修建中遇到征地、拆遷等問題,耐心說服教育引導民眾,組織協商得以解決,八堡沿黃公路全線達12公里,涵洞、護岸一律按標準按時開修通車,12月1日省市縣領導劉澤民、聶春玉、陳國榮等一行來該鄉沿黃路正式剪彩。各村的接沿黃公路工程進展順利,實現了“路通沿黃、棗香全球”的戰略目標。啟動了災後水毀恢復工程緊急預案措施,修復水毀公路50餘公里,淤地壩500餘畝。

做大後續產業

八堡鄉號稱“臨縣西藏”,雖然地理地貌、人文氣候都較差於其他地方,但在近幾年政府的引導和改革開放的刺激下,經濟社會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告別了全鄉無企業、出門基本靠走、傳話基本靠吼的原始農業生活,迎來了現代化的氣息,湧現出了好的產業苗頭。一是發展旅遊業。

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旅遊路八堡段依山旁水、奇峰怪石、陡壁懸崖、逢迴路轉、別有洞天,開發生態園林區,搞藍天碧水工程,退耕還林發展時尚旅遊業;二是發展養殖、種植業。畜禽飼養、棗藥糧果間作,八堡燉羊肉遠近聞名,山間栽種枸杞、莎棘等;三是引黃灌棗、圈地撈沙效益不菲。

搞好勞務輸出

鄉黨委十分重視勞務輸出,農業產業單薄,勞力大量外出務工已成趨勢,把農村剩餘勞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在市、縣工作會議上,該鄉與政府簽訂了農村剩餘勞力面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目標管理責任狀,成立了領導機構,建立了市、縣、鄉三級勞動就業體系,基本形成了宣傳工作有人抓、用工信息有人做、招工事宜有人辦、工傷賠損有人付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時開展了勞動力資源調查,摸清底數,完善台賬,建立起了勞動力資源動態管理機制和勞務輸出信息快速反饋體系,增強做大該鄉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外輸出工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全年共輸出流動勞工2500多人,完成下達任務。

教育工作

首先改變教學條件新修宿皇寺寄宿制學校一處。解決後山10個村三、四、五年級150多學生的就讀問題。改造8所國小的辦公條件。其次:為確保“兩基”鞏固率達標,該鄉廣泛開展了“走千家,進萬戶。”的家訪勸學活動和機關幹部與貧困學生,特困戶實施結對幫扶,中國小教師捐款幫扶貧困生等活動,並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辦學以來的最好成績。按照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解決了許多特困戶、單親戶上學難的問題。

計畫生育工作

認真落實“三為主、三結合”,積極宣傳計畫生育優惠工作,改變廣大民眾舊的思想觀念,為計畫生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順利完成了縣下達的目標任務,2007年完成結紮86例,上環90例,徵收社會撫養費36萬元,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長。

特色農業

該鄉是沿黃紅棗主產區,也是全縣主產區,紅棗成林面積2.3萬餘畝。紅棗已成為該鄉人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發展和壯大紅棗主導產業上要繼續突出四大效益,即規模覆蓋效益、科技改良效益、加工增值效益、市場銷售效益,繼續走紅棗生產的“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路子。一是加大紅棗營造覆蓋力度,力求規模效益。全鄉力爭完成了營造紅棗林畝,使得該鄉52995畝耕地面積紅棗覆蓋率達95%,同時在梨山村試點增植冬小棗效果良好;雷家溝村的紅棗矮化密植營造每畝120株的科技示範園區初見成效;馬家灣村紅棗科技改良區前景大好,虎棗、梨棗、駿棗等優勢明顯;同時進一步抓好紅棗實用技術培訓,在紅棗豐產、整形修剪、防治病蟲害等實用技術上舉辦各類培訓工期,受訓主要幹部達100多人。滾動培訓1500人。力爭一戶有一名紅棗科技人員。真正在全鄉紅棗生產上形成“講科學,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社會氣氛。三是加快紅棗烘乾房建設,實現紅棗生產的加工增倍,全年紅棗烘乾加工突破500萬公斤。四是自由發展紅棗購銷專家經紀人隊伍,實現紅棗生產的市場銷售放量,使紅棗真正走向世界市場。通過實方抓好紅棗的回大放益。為全年實現紅棗生產的增產增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