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方法
阻抗、雷射散射和螢光染色技術檢測法
直流電阻抗法(DC)用於測量細胞體積大小。雷射散射產生的前向散射光、側向散射光和側向螢光可用於探測白細胞體積大小、細胞內含物的情況(細胞核以及顆粒情況),側向螢光則可以反映細胞內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含量,特有的嗜酸性粒細胞檢測溶血劑Str-matolyzer-EO可將除了嗜酸細胞以外的所有細胞溶解或萎縮,含有完整嗜酸細胞的液體通過小孔可以按照電阻法計數技術進行計數。在嗜鹼細胞通道中,使用特殊溶血劑Strmatolyzer-BA可將除了嗜鹼細胞以外的所有細胞溶解或萎縮,含有完整嗜鹼細胞的液體通過小孔可以按照電阻法計數技術進行計數。幼稚細胞檢查通道(IMI)可以根據幼稚細胞膜比成熟細胞膜表面含有脂質較少的現象,在細胞稀釋懸液中加入硫化胺基酸,由於占位不同,結合在幼稚細胞表面的胺基酸較多,對溶血劑有抵抗作用,當加入溶血劑後成熟細胞易被溶解,而幼稚細胞不易被破壞,可通過電阻法檢測出來。綜合各個測量方法,得到白細胞五分類的圖形和數據。這種技術主要套用在Sysmex研製和開發的SE-9000、SE-9500、XE-2100、XT-1800等系列血液分析儀中,中儀康輝(北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為該系列產品國內部分區域分銷商。
電阻抗和射頻電導聯合檢測法
這種方法是分別採用四個檢測系統來檢測不同類型的細胞:(1)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檢測系統:在細胞懸浮液中加入溶血劑使紅細胞溶解,而使白細胞保持完整,細胞漿及核形態近似於生理狀態,當這些細胞通過檢測系統時,對白細胞進行電阻抗法(測量細胞體積)和射頻電導法(檢測細胞核和顆粒密度)的聯合檢測,結果將細胞分成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三個群體。(2)嗜酸性細胞和嗜鹼性細胞兩種檢測系統:在細胞懸浮液中加入特殊的溶血劑,除嗜酸性細胞和嗜鹼性細胞外,其他細胞均被溶解或萎縮,再對保持完整的嗜酸性細胞或嗜鹼性細胞進行計數。(3)幼稚細胞檢測系統:在細胞懸浮液中加入硫化胺基酸,由於占位不同,結合在幼稚細胞的胺基酸比成熟細胞多,且對溶血劑有抵抗作用,當加入溶血劑時,成熟細胞被溶解,只保留著可能存在的幼稚細胞用來計數。目前Sysmex公司的SE9000血細胞分析儀就是採用這種方法進行五分類的。
多角度雷射偏振光散射檢測法
採用這種技術的儀器使用鞘流液將標本血稀釋,稀釋後白細胞的內部結構近似於自然狀態,只有嗜鹼性細胞由於其吸濕的特性而使細胞結構有輕微改變。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在高滲透壓的作用下,從細胞中分離出來。而鞘流的水份則進入紅細胞內,使細胞膜結構仍然完整,它與鞘流的折光係數相同,不影響白細胞的檢測。儀器同時從四個角度來檢測通過雷射束的細胞所產生的散射光,0°前角散射光用來測定細胞的體積,10°狹角散射光用來測定細胞結構,90°垂直散射光對細胞內部顆粒及細胞質進行測量,90°消偏振光散射將嗜酸性細胞從中性粒細胞和其它細胞中分離出來。利用上述方法進行五分類的儀器,最終結果均呈現在高解析度的白細胞分布圖上。運用計算機圖像技術,以各種彩色像素代表一定的細胞濃度,使細胞亞群和異常情況易於識別,可以從三維空間的不同方位觀察分離的白細胞亞群。通過某種操作,使三維軸旋轉,就可展示不同方位的細胞分布情況。
採用圖像分析的單純細胞檢測法
該技術採用圖像分析法,將血片染色,用含有掃描鏡頭的顯微鏡掃描每個視野,將獲取的細胞圖像與儀器記憶體儲的標準圖像進行對照分析,判斷該細胞的類型。此類儀器需要大型的計算機系統支持,由於在當時電子計算機圖形識別和分析技術還不很發達,因此該類設備發展收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分析速度慢,在細胞判斷的準確性上也不盡人意,沒有流行起來。現代的計算機圖形圖像分析技術,由於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的飛速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如果能繼續開發此類設備,因為其具有非常直觀性,與人對細胞的判斷分析方法非常接近,應當大有前途。
細胞五類
五分類就是將血液中的白細胞分成五個類別: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0.04~0.50)×109/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細胞0.5%~5%,(0.02~0.50)×109/L;嗜鹼性粒細胞0%~1%,(0~0.10)×109/L;淋巴細胞20%~40%,(0.80~4.00)×109/L;單核細胞3%~8%,(0.12~0.70)×109/L,各細胞的臨床意義如下: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和調節作用、變形性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由於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其增高和減低直接影響白細胞總數的變化。在臨床的具體套用中單純的白細胞總數檢測意義不大,其數量變化必須參考白細胞分類的變化值。
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於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灶的範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增高大於10×109/L,並伴有輕度核象左移;嚴重 感染時總數常明顯增高,可達20×109/L以上,且伴有明顯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宮外孕輸卵管破裂後,白細胞迅速增高,常達(20~30)×109/L。其增多的細胞主要是中性分葉核粒細胞。這可能與應激狀態、內出血而一過性缺氧等有關;化學藥物如安眠藥、敵敵畏等中毒時,常見白細胞數增高,甚至可達20×109/L或更高。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腎炎尿毒症時,也常見白細胞增多。均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白細胞呈長期持續性增多,最常見於粒細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見於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此時不但總數常達(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較明顯的核象左移現象,而呈所謂類白血病反應。
中性粒細胞減少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瘧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細胞減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時,呈“三少”表現;電離輻射(如X線等)、長期服用氯黴素後,可因抑制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而致白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由於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白細胞破壞而減少;各種原因所致的脾腫大均可見白細胞減少。
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參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細胞增多見於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細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結核感染恢復期等。腎移植術後如發生排異反應時,於排異前期,淋巴細胞的絕對值即增高。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如系急性型則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均可致白細胞總數增高;後者多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初生嬰兒、兒童屬生理性增多。
淋巴細胞減少主要見於長期接觸放射線及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後人群。嚴重化膿性感染時,由於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低。
單核細胞
正常兒童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後2周的嬰兒可呈生理性單核細胞增多,可達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見於某些感染。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復期也可見單核細胞增多;在活動性肺結核如嚴重的浸潤性和粟粒性結核時,可致血中單核細胞明顯增多。粒細胞缺乏症的恢復期,常見單核細胞一過性增多、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時可見幼稚單核細胞增多,成熟型亦見增多。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時除貧血,白細胞減少等之外,白細胞分類時常見核細胞增多。
嗜酸性粒細胞
有吞噬作用和趨化作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反應性增高見於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精神病時均可見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腸寄生蟲抗原與腸壁內結合IgE的肥大細胞接觸時,使後者脫顆粒而釋放組胺,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後及測定腎上腺皮質功能。腫瘤性增高見於淋巴系統惡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細胞常可高達10%以上,並可見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手術後嚴重組織損傷以及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後,一般臨床意義不大。
嗜鹼性粒細胞
有趨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轉移、鉛和鉍中毒等。罕見的嗜鹼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異常增多,可達20%以上,多為幼稚型。骨髓纖維化和某些轉移癌時也可見增多。
套用模式
全血模式
就是你用的樣本是靜脈血用抗凝管採好靜脈血把抗凝管皮塞拿下直接放到血球儀的探針下按個測量鍵 機器就可以自動進樣測量了。
預稀釋模式
這個用到的是末梢血也就是指尖血或者耳垂血 ,先把血球儀調到該模式下,用一樣本至於探針下,按下測量鍵或者稀釋鍵(各家不一樣)探針自動打入一定量試劑,然後取相應血量一般採用患者的第二滴血,儀器一般用量 :13微升--20微升左右 放入樣杯中再放於探針下 按測量鍵即可。
穿刺模式
該模式只有高檔機有,就是不用把抗凝管的皮塞拔下只要把取好血的抗凝管放進去按測量即可,比較安全,污染率低,價格當然也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