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銀行
全球債券是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於1989 年首先發起的。在此之前,世界銀行的10 年期以內的揚基債券以高於美國財政部債券35 個基點的利差進行交易;而與此同時世界銀行相應期限的歐洲債券卻僅以高於美國財政部債券25 個基點的利差交易。這就促使世界銀行的債務管理人員尋求降低籌資成本的方法。根據傳統解釋,這種利差的差別是由於兩個市場的投資者構成不同造成的。在美國國內,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因而樂於接受記名債券;而歐洲債券市場上多是零售投資者,他們購買歐洲債券主要是為了逃稅,因而更傾向於無記名債券。
但有關的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實際上在歐洲債券市場上占了主導地位。在非美國持有的以美元計值的債券中,機構投資者持有約63%;而所謂的“企業零售投資者”持有約17%,真正的零售投資者只持有20%左右。調查還表明,歐洲債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和“企業零售投資者”樂意購買記名債券(如美國國內債券、揚基債券和美國財政部債券),這兩類投資者持有的記名債券分別占其資產組合的47%和31%。既然機構投資者占了歐洲債券投資者的大部分,而機構投資者又樂於持有記名債券,因而世行的研究人員認為通過適當的安排可以將揚基債券和歐洲債券這兩個平行市場統一起來。為此,他們提出了全球債券的概念,並於1989 年9 月由高盛公司和所羅門兄弟公司聯合牽頭髮行了第一筆全球債券。
進入90 年代以後,全球債券的發行逐漸增加。到1993 年,全球債券市場己基本初具規模。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世界銀行才能夠發行真正的全球債券,但1993 年以來,全球債券的發行人、發行規模、發行貨幣和期限等方面都出現了多樣化趨勢,使全球債券市場趨於活躍。 1993 年全年全球債券共發行420 億美元,而1994 年僅到2 月底就發行了100 億美元,可見市場規模發展之迅速。全球債券已越來越多地被低信用等級的借款人所利用,成為其同時進入多個金融市場的有效途徑。最初發行全球債券的主要是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僅1993 年一年企業發行的全球債券就達53 億美元。同時新興的開發中國家也開始利用這一市場。作為信用等級較低的主權借款人,阿根廷發行了10 億美元的全球債券,為低信用等級借款人打開了這一市場。此後中國也首次發行了全球債券。
幣種
全球債券的發行貨幣也日益多樣化。從1989 年世界銀行發行第一筆美元全球債券以來,全球債券市場先後出現了加元(1990.12)、澳元(1991.9)、日元(1992.3)、德國馬克(1993.10)、芬蘭馬克(1994)、瑞典克郎(1994)、和ECU(1994)等貨幣。全球債券的發行金額範圍也逐步擴展。在全球債券形成之初,一般發行金額介於10 億至30 億美元之間。 1993年阿根廷委託所羅門兄弟公司和美林公司為其發行了5 億美元的全球債券,創下了全球債券發行額最低的紀錄。
市場現狀
第一筆全球債券發行後,投資銀行為了促進市場的發展,力圖向借款人說明利用全球債券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滿足巨額借款需求;同時向投資者保證全球債券將具有充分的流動性。事實也確實如此。
世界銀行已經將全球債券作為其主要的融資手段,到1993 年世界銀行已通過發行全球債券滿足了其近一半的融資需求,並期望將來將這一比重提高至2/3。世界銀行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發行全球債券可以降低籌資成本。據估計,發行全球債券可以比發行揚基債券節約10—20 個基點,比發行歐洲美元債券節約近10 個基點。同時在後市(after-market)交易中利差也沒有擴大,這主要是是因為投資者可以充分利用各金融市場之間的套利機會進行大筆交易,因而使全球債券的交易量在歐洲清算系統中一直保持在前五位。
投資者對全球債券也極為歡迎,這不僅是因為其具有很高的流動性,而且因為全球債券降低了交易成本。目前美國的國債市場是全球流動性最強的市場,1 億美元以上的交易的買賣差價僅為3 美分左右,而世行的全球債券流動性僅次於美國國債,其買賣成本低於其他類型債券。買賣主權發行者或國際組織的債券,在揚基債券市場上成本為25 美分以上;在歐洲債券市場上為15 美分,而全球債券的成本僅為10 美分。
全球債券也大大降低了清算和託管成本。這是因為在全球債券交易中,歐洲債券和美國國內債券市場的交易、清算網路得以聯通,從而大大縮短了清算和交割時間,節約了占用資金的利息成本。同時,由於全球債券在各大金融中心都沒有託管機構,因而投資者可以直接利用本國的託管機構,而不必求助於國外託管機構,這就成倍地降低了託管成本。
儘管全球債券具有上述諸多優勢,但在開始的幾年中,只有世行被認為發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債券,其他發行人所發行的全球債券或是大部分回流到國內市場,或是只在除本國市場外的一個主要金融市場發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要發行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債券,發行人必須滿足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其借款規模足夠大,因而能大規模發債;二是發行人必須在至少兩個主要的金融中心有良好的信譽,以便利債券的順利發行。而真正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發行人極少。
為了能夠利用全球債券的優勢,一些不具備上述兩個條件的惜款人採取了一些變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歐洲債券市場上發行債券的同時,利用美國的144A 規則在美國國內進行私募發行,從而創造一種類似全球債券的交易。美國發行人經常利用這種方式來規避SEC 的登記要求,從而縮短發行的準備時間。根據144A 規則,只要是合格機構投資者(QIBs),就可以購買按144A 規則發行的證券。由於144A 發行只能面向合格機構投資者,其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必然受到很大限制。主權發行人為了提高證券流動性,多不採用144A 發行,而是向SEC 登記,以便能向美國的零售投資者發行。
一些借款人雖不具備發行全球債券的條件,但仍利用這一方式發行以本國貨幣計值的全球債券。如加拿大的一些公用事業公司就曾發行過約80 億美元的全球債券,但以加元計值。這些債券發行後大部分流回國內。這類借款人利用全球債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可以滿足其巨額的借款需求而不必增加借款成本。因為對外國投資者來說,全球債券比加拿大政府債券的收益率要高,因而借款人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金融市場發行。即使惜款人不能在利率上降低借款成本,但由於發行全球債券的佣金明顯低於在國內市場發行債券的佣金,因而仍可以節省大量費用。此外,直接以本國貨幣發行全球債券也避免了同時必須進行互換交易的風險和成本。
全球債券的發行與某些國家的國內規則可能發生衝突,因而必須事先進行協調。如在日本發行日元債券,辛迪加中必須至少有一家日本證券公司,而日本國內證券公司的佣金都是比較高的,因此會增加全球債券的發行成本。為此,世行獲得了日本有關當局的豁免,可以在發行日元全球債券時不必邀請日本證券公司參與。又如在德國,債券都是以無記名形式發行的,而全球債券都是在美國SEC 登記並以記名形式發行的。為了避免發行馬克全球債券時出現衝突, 世界銀行設計了兩個永久性的全球證書( Global Certificate)。這兩個全球證書都不能換成單個的債券。無記名的全球證書由德國的DKV 持有,代表DKV 所屬機構代投資者持有的債券;記名全球證書則由花旗銀行法蘭克福分行持有,代表美國的證券託管公司(DTC)所屬成員代投資者持有的債券。通過這種方式,馬克全球債券就可以在全球自由交易,並可以通過“歐洲清算系統”或塞德爾(歐洲債券市場)、 DTC(美國市場)及DKV(德國市場)所組成的清算網路進行交易的清算,從而降低了馬克全球債券的交易成本。
儘管全球債券市場從1993 年以來獲得飛速發展,但許多市場參與者仍對此持懷疑態度。歐洲投資銀行(EIB)的官員認為,真正能夠發行全球債券的發行人只有世界銀行集團的三個姊妹組織,而其他的發行人實際上並不是發行真正的全球債券,而只是發行金額較大的歐洲債券,還有人認為只要美國還是一個記名債券市場而歐洲還是一個無記名債券市場,就不能真正形成一個無邊界限制的全球債券市場。
雖然各界人士對全球債券意見不一,但全球債券確實代表著未來資本市場全球化的趨勢,因此其未來發展是很樂觀的。
由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創立。 定義:國家對國民經濟總量進行的調節與控制。是保證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在中國,巨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最佳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巨觀調控主要運用價格、稅收、信貸、匯率等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麼叫巨觀調控?經濟學家理解這個詞就是巨觀經濟政策。但實際套用上,它的含義是模糊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有經濟研究部門叫巨觀調節部,表明在當時的經濟形勢下對巨觀調節還有一點敬畏,後來改稱了“巨觀調控”,好像我們對經濟的控制越來越加強了。巨觀調控慢慢又演變為一個長期的巨觀經濟政策,在任何時候都要存在。這種提法把“巨觀調控”的意思模糊了,因為巨觀經濟政策在經濟學上就是短期的。
個人投資
中國最新發行的10億美元和4億歐元全球債券被投資者爭相搶購,原因是投資者熱衷於購買新興市場債券,並對亞洲國家經濟前景持樂觀預期。此次是中國自2001年5月以來首次發行全球債券。 據這批債券的承銷行透露,新發行的美元債券和歐元債券所吸引的投資者需求均大於實際所需,債券發行價超出了最初計畫。
歐元債券的認購額超過10億歐元。大約80名投資者直接參與了債券交易,一半以上的債券被法國、英國、德國和瑞士等非亞洲國家的買主搶走,其餘部分落在亞洲國家買主的手中。
債券發售收益率與市場掉期利率中值之差為7個基點,早些時候傳言為10個基點。1個基點相當於1/100個百分點。
現有的2006年到期債券息差為8個基點,而新債券將於2008年到期,這意味著對投資者來說新債券的風險係數較大。
法國巴黎銀行駐倫敦的企業聯合業務全球主管馬丁·伊根指出,正常來講這種情況不會發生。該行與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共同代理歐元債券的發行工作。伊根表示,由於中國債券較難買到,因此投資者不惜花大本錢。
此次債券發行的一家牽頭行表示,美元債券也收到普遍歡迎。高盛、美林和JP摩根代理美元債券的發行。
訊息人士稱,美元債券的認購額為20億美元左右,有150名投資者直接參與債券交易。一半以上的美元債券流入歐洲和美國的帳戶,其餘部分被亞洲投資者買走。
美元債券與美國國債的息差為53個基點,此前傳言為55個基點。
歐洲和美國的銀行業者均表示,中國強勁的經濟成長是周三發行的全球債券的主要賣點。
標準普爾公司周三表示,因中國健康的債務水平和良好的經濟改革成果,該公司將新債券的評級定為BBB。預計2003年中國外債占經常項目收入的比例將降低到42%左右,從而使整體債務占經常項目收入的比例降低至15%左右。標準普爾表示,未來幾年中國對外商投資政策的放寬應該會使中國的對外競爭力繼續提高。
在市場條件下,一個哪怕經濟成長不甚強勁的國家所發行的新債券也會受到普遍歡迎。低利率的國際市場環境導致借貸成本降低,令投資者爭相搶購新興市場債券,從而抬高了債券價格。2001年中國發售的歐元債券收益率與市場掉期利率中值之差為32個基點,這表明市場情況較那時要健康得多。
JP摩根新興市場債券指數(EMBI+)同美國國債的息差周三為470基點,上一次低於480基點是在1998年5月5日。巴西、委內瑞拉和菲律賓等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充分利用了發行全球債券融資的最佳時機。
投資方式
在股市、偏股基金一路走低的時候,債市卻異軍突起。在風險資產組合中加入債券,能使收益相對增高,風險相對降低。相比黃金、儲蓄等單一獲利方式的投資,債券有兩個獲利途徑:一是資本利得,到期支付利息;二是價差。尤其在降息通道下,第二種方式收益更穩定。
個人投資債券有直接、間接兩種方式:
直接投資——國債、公司債。投資者直接購買發行的債券,自動流通交易或到期兌付利息。
間接投資——銀行債券類理財產品、債券基金。投資者通過購買產品,可參與銀行間國債、公司信託債券等機構投資者才能涉足的領域。
個人購買流程
如果買債券基金也是到銀行,但也可以用網銀、基金網站購買或定投,建議購買債券基金,
優點
1.無期限,申購成功後的兩天后即可贖回;
2.定投起點低,一般在100-300元之間,這樣理財更方便;
3.收益從長遠來看遠遠超過了國債的收益。
缺點
債券基金在短期內是有風險的,可以會有虧損本金的可能,但從長遠來看可以說是零風險。
買債券基金方式
1.在基金網站上買,叫基金直銷,優點:申購和贖回的費率較低;缺點:定投不是很方便,同時要到很多家基金公司網站註冊,如果銀行卡丟了,換銀行卡帳號非常的麻煩;
2.在銀行營業辦理買賣基金,優點:安全有保障,基金種類繁多;缺點:1.時間限制,必須在工作日內的9:30-15:00內交易;2.來回跑銀行且有還要排隊,浪費時間;
3.在網上銀行購買, 優點:購買基金方便,基金種類繁多;缺點:不當操作可能會產生安全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很少;
4.其它辦法,比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直銷處等
網上購買流程
舉例 用建設銀行的網上銀行購買基金和定投基金,流程如下:
1.到銀行辦一張銀行卡或現有的銀行卡,建議用建行的卡
2.在交易日(周一到周五 9:30-15:00)到銀行門市開通基金網上定投和申購業務
3.在網上註冊後,可以設定定投基金名稱/定投日期和金額等,定投一般一隻基金一個月最低需要100-300元,也可以直接在網上申購基金,最低1000元;
4.贖回更簡單,登錄網上銀行後,點擊贖回即可(3-7天即可到帳)
5.查詢基金淨值/份額/盈虧等,可登錄建行網上銀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