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時代:漢代
發掘地點: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土文物
遺址出土陶器、瓦當的字型、紋飾特點及出土銅錢表明,遺址大致形成於新莽後期,該遺址應當為當時的一處農業閭里或聚落。已發掘庭院均坐北朝南,方向大致相同;主房屋頂均全部使用筒瓦和板瓦。推測這些庭院的所有者或居住者應為當時的普通農民。而其中一處庭院內房屋較多,正房使用“益壽萬歲”瓦當,它的所有者,當時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較多數量的實用石器出土,說明該處庭院內居住的人數也較多。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活生生的農家庭院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年且保存完好?很早以前黃河一直被稱為"害河",在西漢末年,黃河幾經泛濫,根據發現的這些跡象劉海旺推測,這可能是一次大規模的黃河泛濫,整個區域被黃河淹沒,但是庭院並沒有遭到洪水的直接衝擊,在洪水緩慢上漲的過程中,庭院因浸泡而坍塌。從而才有了今天這個保存完好的庭院遺址。
該遺址首次再現了漢代農業鄉里的真實景象,為研究漢代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絕好的實物資料。所揭示的漢代中下層民眾生產、生活狀況的庭院與生活環境,填補了考古學研究的空白。首次發現的大面積漢代耕作農田遺蹟,也為研究漢代農耕文明、耕作制度及土地分配製度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這些保存較為完好的漢代民居建築實物遺存,對研究漢代一般民居建築及其工藝技術等也提供了新穎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會為黃河河道變遷等黃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資料。
遺址博物館
2010年9月17日至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漢代城市和聚落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安陽內黃縣召開,三楊莊漢代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三楊莊漢代遺址位於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是因古黃河一鎰大規模洪水泛濫而被整體淹沒的漢代村落,2003年6月因當地政府開挖河道而被發現,200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納入國家“十一五”100項重大遺址保護項目。專家認為,三楊莊遺址是一處西漢晚期較大規模的聚落遺址,遺址保存大量西漢晚期社會結構、農業生產、社會制度等方面的信息,代表漢代最基層的社會經濟結構,為研究西漢時期社會組織結構、社會制度形態、經濟發展狀況、農業生產水平、建築結構布局、民間生活習俗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中國龐貝古城”。內黃縣委、縣政府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對三楊莊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部署。經國家、省文物部門認真研究,對整體發掘較完整、文物含量豐富、信息量充實、特點突出的2號庭院遺址進行有效保護,建設成三楊莊漢代遺址博物館。目前,《三楊莊遺址總體保護規劃》和《三楊莊遺址漢代歷史文化大遺址公園建設規劃》正在編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