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據河南省文物管理局20日召開的發布會介紹,2000多年前,它毀於黃河泛濫而被泥沙深埋在地下。
地理位置
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的南部,東北距內黃縣城約30公里,東距濮陽市區約20公里,西距濬縣大伾山北魏大佛像約21公里。東南距現在的黃河河道最近約45公里。這裡地處黃河故道,沙土厚積,現地表沙崗連綿起伏,衛河的一條小支流——硝河(黃河改道南移後在原故道形成的河流)從三楊莊村北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歷史上,較為寬闊的硝河河道地勢低洼,常年積水,河兩岸土壤里硝、鹽、鹼的含量很大,硝河的得名概由此來。而且,硝河兩岸廣布的沙丘,在民國年間經常隨風南侵、移動。因而,這裡至今也顯得人煙稀少,較為偏僻。位於三楊莊村西北不遠的顓頊、帝嚳二帝(上古五帝中的第二和第三帝)陵,傳說漢代開始祭祀,唐代就已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元、明、清三代官方均定期進行祭祀並勒碑以銘;但清末的陵園及歷代碑刻等,於1986年才開始逐漸從荒沙的掩埋中清理出來。從新中國建立之初開始,國家在這裡大規模封沙育林,廣植刺槐,沙丘得以固定和綠化。隨著生產的發展,這一區域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原來水位線常年距地表3米左右,現在已降至地表下25米。硝河在20多年前也已幾近斷流消失,河道處近年來都已被開闢為農田。
遺址概況
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是目前我國首次考古發現的、性質明確的大規模漢代農村類遺址,是漢代考古中的一次歷史性發現。遺址的初步清理和部分考古勘探,像是為我們吹開了一幅黃沙掩蓋下的漢代黃河岸邊鄉里田園和農耕文明的秀美畫卷的一角,它初現的優美、真切的景象,無疑是令今人擊節嘆賞的。
首先,遺址首次全景展現了漢代黃河中下游地區鄉里田園的直觀景象。
漢承秦制,實行的是郡、縣、鄉、亭、里的行政管理體制。里作為最基層的管理單位,其下又實行編戶齊民的什伍制,即五戶為鄰(伍),十戶為什;五鄰為里,即二十五戶為一里。
從三楊莊聚落遺址目前的發現看,已經發現了14處漢代的庭院,也就是說14戶,遺址內的“一里”究竟有多少戶,現在仍在勘探之中。就目前的發現來看,這些庭院或經過統一的規定或約定俗成,它們均為坐北朝南,方向一致(南偏西約10°);均為二進院布局,占地面積大致相同;前後左右相距的距離有遠有近,最近的相距為25米,遠的可超過500米,相互之間均被農田相隔。每家庭院南門外均有通向田間大道(一般寬約5米,有的地方寬約7米)的獨家小道(一般寬約3米)。每家的庭院均在自己的田中。這就是當時農村的大致景象。
第二,遺址首次展現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普通農民的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
漢代居住類建築遺蹟的考古發現主要集中在當時的都城和大的城邑,如漢長安城、洛陽漢魏故城、漢河南縣城、南陽郡宛城、河北武安午汲故城、山東臨淄故城等,所揭示的建築遺蹟也主要是宮殿、官署等官用建築,普通民居發現很少。
以前對漢代庭院民居的認識,或來源於漢代的畫像石刻,或來源於墓葬內出土的陶院落模型明器等,而且,多是些樓閣、亭榭等造型;這些材料又只是寫意線條或模糊形象。在僅有的少量文獻記載中,概略的“一堂二內”是漢代平民典型住宅。
內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內已經發現的這些庭院所有者或居住者的身份無疑是當時從事農耕力作的普通農民。這些庭院均為二進院布局,堂屋(主房)全部為瓦頂;庭院周圍或水溝環繞,或毗鄰池塘;庭院一周綠樹蔭翳,樹外即是田疇;前有水井,後有廁所。
第三,遺址首次揭示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普通民居的建築工藝和建築技術。
三楊莊遺址的發現最先引起的是全國古建築學界的熱切關注,因為國內現存的古代房屋建築實物幾乎全是明清時期的建築,對漢代房屋建築的認識同樣也只能來源於線條勾劃的漢畫像磚石和壁畫以及模糊的陶模型明器等,而漢代正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木構架建築體系形成的發展與成熟的關鍵時期。人們熱切希冀這一發現能夠切實地解決古代建築史領域內漢代房屋建築技術的許多問題。
從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清理出的各類建築保存的狀況看,至少每座主房的瓦頂北半坡大部分保存了板瓦與筒瓦的仰覆扣合原狀,說明這些建築是洪水浸泡坍塌的,沒有受到洪水的急流衝擊,而且,坍塌時有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所以保存狀況較好。這就給我們全面了解這些建築的建築技術和工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第四,遺址首次實景再現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農耕技術和農業文明。
古代文獻記載,中國古代的耕作制度,在秦漢以前主要是施行最簡單的縵田法,就是撤播,無行無壟。它雖然可以在播種時節約勞力,但浪費種子,而且幼苗長出後密集叢生,中耕、除草都需要付出額外的勞動。由於不便於田間管理,產量相當低。後來逐漸出現了有壟的條播法(也就是壟作)。到西漢武帝時明確出現了“一畮三甽”的代田法。
三楊莊漢代遺址中發現的大面積耕作農田可以為我們真正理解漢代的代田法提供真實的實物樣本。三楊莊漢代遺址中的一畮(壟)和一甽(溝)的合計寬度一般為60厘米。現存甽深(最高點到最低點高度約為6厘米),這肯定不是耕作後最初的深度,應是莊稼收割後的深度。
另外,從三楊莊遺址內已發現的各庭院周圍,特別是屋後廣種樹木看的情況看,這符合當時朝廷的提倡和規定。在第三處庭院的西北田地中,清理出有一些樹葉痕跡,很可能是桑樹葉和榆樹葉。這也說明,當時的家庭中婦女肯定從事有養蠶、紡織等這類副業,也是家庭收入的來源之一。當然,按規定,田裡是不能種樹的。從清理的情況看,田壟中的確沒有發現種樹的痕跡。
遺址價值
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的三楊莊遺址被發現,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性質明確的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的農業聚落遺址。在完成考古勘探的一百萬平方米範圍內,已發現14處漢代庭院及道路、湖塘、農田等遺蹟,其中對4處庭院進行了發掘清理,總面積為9000平方米,出土大量漢代遺物。
三楊莊遺址所展現的“宅建田中、田宅相接、宅宅相望”的聚落布局,首次直觀再現了西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狀況、農村社會形態、農民生活情景,是一處價值巨大、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獨具特色的大遺址。
據悉,三楊莊遺址2003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2005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列為“十一五”國家重要大遺址。
管理保護
內黃三楊莊遺址博物館坐落於河南省內黃縣。
2009年9月25日上午,河南省三楊莊遺址博物館試開館儀式在內黃縣隆重舉行。經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三楊莊漢代遺址研究基地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黃工作站也同時掛牌成立。河南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 安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發軍,安陽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彭治安,內黃縣縣長王永志以及安陽市、內黃縣相關負責同志出席開館儀式。
大遺址是承載人類社會文明的主體,是延續文明的物證,是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是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寶貴資源。博物館開館僅僅是內黃三楊莊漢代遺址保護、研究、展示工程的開始,擺在人們面前的任務還很重,道路還很長。安陽市、內黃縣需要繼續加強三楊莊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力爭在不久的將來,把一座內涵豐富、展示科學、環境優美的大遺址考古公園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使三楊莊遺址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出服務人民現實生活、促進社會科學發展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