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喪葬

簡介

喪葬習俗是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到現在形成一定規模和形式的一種民俗文化。方式多樣,在安放亡人時有用棺木的,有用麻布包裹的,亡人屍體有呈側軀體臥姿、坐姿、仰臥姿等,無論用什麼形式,都是依一定的風俗而進行的,各民族各地域的風俗不同,信仰不同,採取的下葬方式也不同。總之,都是對亡人的一種由衷的安慰,寄託對死者的哀思,並祈盼故人能超生轉世。
在喪俗中,做好安葬的各種事宜也是一種吉利征,表達了一種人類共有的崇生求吉理念。喪葬習俗由簡到繁,又由繁到簡的演變過程,說明了時代逐漸在進步。過去,土葬習俗佳佳都要選“風水寶地”,大片良田或山水秀麗之地被侵占,葬禮繁瑣,勞民傷財,其中又有許多封建迷信的陋俗,實在是一種老百姓內心無奈的一種壓力。因此,樹立新的文明觀念,對喪葬習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處理是十分必要的。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喪葬事宜。喪葬習俗是以喪葬為基礎,在民間長期相沿、積澱而成的喪葬風尚和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與進步,國家殯葬制度的改革,長期形成的喪葬習俗也在不斷注入新的內容。也就是說,沒有喪葬制度,也就不可能產生喪葬習俗。

名詞解釋

拼音:sāngzàng[1]基本解釋
[funeralserviceandburial]
詳細解釋
辦理喪事,埋葬死人。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陽為驚悼,代營喪葬。”王西彥《古屋》第三部一:“一切喪葬的事情,完全靠著屋主孫尚憲先生的慷慨大量。”

一般過程

穿衣

先人臨死前,首先要洗盡全身,梳頭理髮、剃鬚。然後穿上壽衣,也叫“裝老衣”,舊時的壽衣一般選緞子。緞子壽衣內絮棉花。紅花布里,做成棉衣棉褲,裝老衣分內外兩層,內衣為紅布“腰子”(一種手縫的無袖,圓領的套頭或對襟背心),紅布褲頭,紅布襯衣,紅布襯褲,紅色意為吉祥辟邪。上穿紅對兒子好,下穿紅對女兒好,亡人腳上不能穿黑色鞋,怕“後輩兒孫黑門黑戶日子過得不紅火”,而要穿紫紅色、深紅色等,穿紫鞋象徵“一腳踢出個紫元外”,後輩兒孫能當官高升,緞子裝老衣內絮棉花要厚,意為後人得厚福之意。裝老衣忌用毛皮之類的材料做,怕轉世變牲禽。衣服的樣式一般男人穿棉褲棉襖,加袍子馬褂;女人穿大襟棉襖,棉衣褲,裙子,花冠帽,繡花鞋。穿上裝老衣後把死者放在鋪黃布的門板上,臉上蓋塊白布叫“停屍”,有時人死後腹內的氣體未排出會有吐氣現象,人們就稱其為“吞真氣”,也叫“晦氣”。活人遇上不吉利,於是用白布蓋上以避忌諱。

點下坑紙

人去世後燒的第一次紙錢,就叫“下坑紙”,所有的親人下跪燒紙錢,痛苦。
“下坑紙”意為人故去靈魂要到陰間,趨勢要帶上錢、袖中要裝上“打狗餅”,人死後有多大年紀就裝多少打狗餅,再加天一個地一個,用麻線扎住。死者走上引薦的路,沿路會遇上魔鬼、狗獸,用打狗餅打他們,亡魂能避災。燒“下坑紙”時還要少一輛紙火轎車,親人們希望他(她)能走好,平安,以表親人對死者的擔心與哀思。“下坑紙”就是紙錢,選手工白麻紙用“紙釘”打上銅錢的形狀,。

破孝

就是為死者穿孝衣、戴孝帽。披麻戴孝時每一位孝子最隆重的禮節,以表示對死者親人至上的敬愛,只有兒子、女兒、兒媳能披麻戴孝。腰系麻繩、頭扎麻辮直拖到地,全身著孝衣也拖到地為“重孝”。女婿穿半袍,不系麻辮,為“半子”即“女婿頂的半個兒子”的老說法,其餘孫子為全孝,孝帽上縫紅十字,腰系紅腰帶,外甥也全身著孝,帽上縫藍十字。腰系藍腰帶。其餘侄兒,侄女等五復之內的親人都應穿孝。但按親疏遠近區分,穿孝衣的樣式,輕重各有不同。朋友等親近人,遠親可帶“腰孝”。故去的人是男性,就要在左鞋後邊留口,不能全縫上,而右鞋後邊腰全縫上;若是女性,則在右鞋後邊留口不能全縫上,左鞋後邊要全縫上。

報孝

一般是由亡人的兒子、孫子等男子們去像親朋好友報知喪信。先去老舅舅家報孝,親家、叔嬸、親友等依次報告,報孝時,先取下孝帽跪下扣頭,不能說話,得等人家問話,托在外邊遇見,報孝的人也要先摘下孝帽下跪磕頭,一般親朋會問幾時去世?放幾天?有什麼要幫忙的等等。並表示哀悼。現在報孝的方法很多,有用電報、電話、信函等。若去別人家借東西,求助,也應先摘下孝帽。

入殮

將死者放入棺材。孝子孝女將以上一應事宜均處理好,備好棺木後就要將死者入棺停放於靈棚。棺材一般選上好的耐腐木料,最講究的要數柏木棺材。棺材不能用榆木做,怕後輩兒孫出“榆木頭人”,性格古怪。棺材一頭高大,一頭矮小,棺材板多有4-5寸厚,反覆上大漆,有的漆成紫紅色,也有大紅色的。大的一頭為棺材頭,棺材頭外邊緣上面雕刻太陽,牡丹,松鶴或者是壽字模樣,中間雕刻亭台樓閣、雲朵等仙境圖畫。棺材頭下面正中要雕刻靈牌,上面要刻上死者的字。棺材內先放乾草,再鋪上黃布縫的棉褥意為鋪厚金。“入殮”要在夕陽將落大約傍晚五六點鐘進行,因為民間有說法,如不見陽光,怕死者下到陰間轉“墓虎”。死者從家中有孝子往外抬時,儘量少走門,走的門越少,在陰間過的關越少,越順利。死者放入棺木時如果亡人在內屋死去,必須過幾個門檻才能抬出時,長孝子就得爬在門檻上,亡人要從孝子頭上抬過去,這叫“檔關”,意為兒子保護父親或母親平安過關。
棺材的位置不能隨便放,第一,不能朝向家門;第二,放棺材時要找“陰陽”,根據死者年齡、去世的日期等再根據當年的太歲方位。還要看日太歲,月太歲,四季太歲的方位,從中找出“空”,有時東西空,有時是南北空,找出空來,才能放置棺材,棺材頭的方向也應推算好朝向才能順勢擺放。

搭靈棚

停放棺材的棚子叫“靈棚”。有親朋好友幫忙,先搭木架,再蓋上篷布,靈棚的前面敞開,其餘周圍及頂子都用篷布包上。靈棚有大有小,中內可坐一兩位守陵人。靈棚正中放棺木,棺材頭前放供桌,靈棚的橫眉掛塊藍布,在白紙上寫駕鶴西遊,等字樣。兩側的輓聯用白紙裁成正方形擺成菱形狀,一個字一個字依順序貼在靈棚兩側。棺木架在兩張凳子上,前面擺放供桌,供桌上放置各種貢品。

紙火

葬禮中必不可少的祭奠物品就是紙火。用各種彩紙等材料貼在房院。
一般房院靈牌由長子花錢做,房院做好後兒子要把門劃開,女兒花錢做其他的紙火。紙火專門有民間的紙火老藝人製作,房子十分精緻美觀。搖錢樹則用金銀薄紙剪得一串一串的金錢掛在紙做的樹上,花盆用彩紙粘好,十分美麗。

寫告牌

在麻紙上寫的內容有:亡人的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日及卒時年月日,有多少子孫後代,姓名依次排列,並註明死亡的時辰衝剋什麼屬相的人,這些人不能進入喪房,什麼時候入殮埋葬,停放幾天,埋時需要做些什麼。告牌寫好後貼在蓋臉上,掛在大門外。同時,剪沖天紙與告牌掛在一起。沖天紙張數依照亡人的年齡而定,多大年紀就剪多少張沖天紙。用麻繩栓一塊碳與沖天紙掛在一起,俗語說“三天不吃陽間的飯,七天上瞭望鄉台。”碳就代表了“望鄉台”,告牌在孝子們穿上孝服後掛出。

叫夜

亡者入殮後除了每天要三次燒紙上香和守靈外,還要停靈的第三天叫夜。發喪頭一天叫夜稱為大叫夜。叫夜意為把亡者遊走的靈魂請回家,以表示親人們對他的思念之情,小叫夜在晚上的十點左右開始,長孝子雙手拿靈牌,後面家人按照長幼順序依次跟隨,有的拿紙錢,有的手提白色燈籠。每人拿一根截喪棒,有的手拿幡子,亡人的靈魂回來時躲在幡子下以免被惡鬼狗獸傷害。孝子們邊走邊哭叫著亡者尊稱回來。走到火神廟或十字路口下跪上貢,燒紙錢後再按順序走回來,回來後在靈棚前下跪再燒一通紙錢,小叫夜女子們不必跟隨。

挖墓坑

過去的大家族都有祖墳和家譜,祖墳中按照家譜的長尊大小都有固定的位置,人死後按照自己在家族中的輩分埋在相應的地方。不能弄錯,否則會給後人帶來不利。人死後家中人立即在陰陽的指點下去墳地打墓坑,普通的墓坑就是挖一長方形的直坑。棺木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衣服等放入相應的地方,掃去腳印,由陰陽先生用羅盤矯正方向,將棺材放入墓坑,接著所有的送葬的人全部排隊圍著棺木正走三圈再倒走三圈。長子先添第一產土,其餘的人才開始添土埋葬。所有人大哭,直到土堆高高成土丘。石碑立在墳前,上面寫姓名,生卒年月日,哪裡人等。把幡子插在墳頭上,所有人都下跪燒紙錢,連同房子搖錢樹等一同燒掉。燒完後把上貢的食物向四周掰的扔掉意為和亡人的陰間鄰居打招呼,希望他們能互相照應,最後打道回府。回來後大門外事先早擺好了一張桌子,桌上放一水盆,內放一堆錢幣,一盤小方饅頭塊一把刀,每個人回來時把孝衣脫掉隔著門扔進院子。然後拿刀在水盆上開兩下,從水中撈一枚硬幣,在撿一塊方的饅頭吃了,才能進門,到此出殯結束。人們開始坐席吃飯。
在蒙古土右旗 ,先人故去的葬禮是十分隆重的,一般人活到七八十歲以上平安而終究認為是十分幸運的事,不應悲傷而應喜慶。老人平安無恙而終,功德圓滿,孝子賢孫們要隆重舉辦葬禮讓老人入土為安,以盡孝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