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其中冀派對內畫創作影響最大,在肖像和摹畫古名畫方面尤見功效。其立意深遠、布局巧妙、線描設色淡雅豐富、氣韻生動等藝術特色,在“嬰戲圖”、“百子圖”中得以充分體現。冀派創始人王習三19歲投師京派名師,並博採眾長,終成中國當代內畫藝術之泰斗。在他的倡導下,衡水冀派內畫已成為當代內畫隊伍中最有實力的一支。鼻煙壺內畫藝術為中國獨有,是集民族藝術精華的袖珍藝術品。它因在水晶或磨砂呈乳白色鼻煙壺內壁上繪畫而得名。掌心般大小的煙壺,只有筆桿一樣粗細的壺口,藝術家們憑著精湛的書繪藝術和敏銳的藝術感覺,以細小的特製勾筆伸入壺內,反向繪畫和寫字,人們從外觀賞,深感精妙絕倫,不知方寸之內何以致此,疑是鬼斧神工。
現狀

藝術大師雨農的作品,畫面的絕大部分為用水墨留白表現的叢林峻岭和陰霾密布的天空。在畫面下方風雪中一藍衣老者騎毛驢,正與一紅衣童子在艱難地跋涉;旅途的勞累,風雪的肆虐都阻擋不了他們回家的腳步。在人物刻畫上古拙雋永的線條比較簡略,在衣飾用色上以較濃重的色彩來表現,運用強烈的對比更好的表達畫的主題。人和樹形成有機的結合,人和物形成統一的整體,技法上蒼古之中透出現代氣息。此圖所用水墨的黑白虛實對比在渲染氣氛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畫面寂靜荒寒,空濛蒼茫的意境被完整地襯托出來。
內畫大師劉藝子在1994年舉辦的河北省內畫藝術研習班上率先提出了新內畫的概念,“新內畫”的主旨是強調內畫藝術化,旗幟鮮明反叛內畫民間工匠傳統,以現代人的藝術語言詮釋新內畫,潛心研藝,不斷求變。以自由的創造精神打破內畫抄襲摹仿和庸俗化的現狀。藝術家索境《太行》系列作品,不僅洋溢著濃厚的山水情懷,生活氣息也相當濃厚,而且在筆墨韻律和造詣上大膽嘗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面貌。
作品

明萬曆年間,西方人把鼻煙傳到中國。清康熙年間,鼻煙壺開始盛行,並把鼻煙壺內畫發展成為一門藝術。60年代,內畫藝術有北京的京派,山東的魯派,廣東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北京派的藝人用竹筆、柳木筆作畫,以畫面厚朴、古雅見長;山東派用毫毛筆作畫,以畫面纖巧、艷麗取勝。王習三在繼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藝人葉仲、三技支的基礎上,融合內畫名家流派之特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國際上被譽為“冀派”。
王習三的作品意境深遠,氣韻生動,渾厚質樸,線描富於變化,設色協調雅致,布局嚴謹得當,款式高雅工秀。他畫的鼻煙壺不僅技巧精湛,而且表現題材十分廣泛:山水、人物花卉、蟲草等應有盡有,擴大了內畫壺的取材領域。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山水風景,他都精益求精,力求準確、逼真,形神兼備,氣魄宏大,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近年來,王習三在工藝美術上不斷創新,產品由內畫壺一種,增加了外畫壺和內、外畫壺兩種,繪畫題材由山水、人物、蟲鳥、花草,擴大到長城、山海關、故宮、頤和園、正定大佛寺、趙州橋等名勝古蹟。作品銷往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收藏家們競相爭購的珍品。
魯派內畫也因其具有鮮明的特色而收到收藏家的青睞。
清光緒十六年,北京的內畫鼻煙壺工藝傳到了琉璃之鄉——山東博山。畫師畢榮九利用本地生產的高級琉璃水晶料做壺坯,開始製作琉璃內畫鼻煙壺,成為博山內畫藝術的創始人和中國內畫史上的一代名師。
1956年,老藝人薛京萬、張文堂在博山美術琉璃廠招收藝徒,傳授技藝,恢復了內畫產品的生產。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幾代內畫藝人的奮發努力,使山東畫派欣欣向榮。他們各顯其能,各具風格,造就出了像李克昌、文向君、張廣慶、孫即傑、張廣忠、王繼泉、吳建柱、陳東順、王孝誠等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多人,作品享譽海內外,成為收藏家手中的珍寶。近年來在國內外重大展覽評比中多次榮獲金、銀獎,百花獎,優秀獎等,名副其實的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