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茵

她父親是一個優秀的男人,出身於正統的猶太人家庭,經過學習成為一名猶太法典的學者。在37歲上,他脫離了自己的正統背景並接受教育,最終獲得了內科醫生的資質。克萊茵的母親精力充沛,善於操持。在家境窘迫的情況下,她不僅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責任,而且還開了一間商店,以此來支持她的丈夫,並保證她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基本信息

簡介

精神分析學界失去了一位偉大而有爭議的同道。梅蘭妮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在其意義深遠而富於開創性的工作中,她打開了理解最早期的心理歷程的途徑,這些早期心理歷程支配著嬰兒的內心活動。在這方面,梅蘭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她闡明了早期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功能,描述了個性和人格發展的基礎,在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鬱型精神病的精神分析方面也有重要建樹。她傑出的天賦表現在她對潛意識孜孜不倦的探索當中,這種探索達到了更深的心理層面。

影響

梅蘭妮·克萊茵的去世是一種更大程度上的損失,儘管她已經過了78歲,但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創造性的工作當中。《羨慕與感激》(《Envy and Gratitude》)寫於四年前,在隨後的兩年間,她完成了作為她的主要著作之一的《一個兒童的分析過程》(《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當健康狀況趨於惡化時,她還專注於對埃斯庫勒斯的作品《奧瑞斯忒亞》的精神分析研究和寫作。這篇文章剛剛完成,她就著手準備參加愛丁堡大會的論文,也就在這個時候,她去世了。

隨著梅蘭妮·克萊茵的去世,精神分析失去了一位具有非凡的開拓性和獨創性的同事。未來將會證明,在精神分析理論的方向和發展進程中,在擴展精神分析實踐的領域方面,梅蘭妮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關鍵概念

本能

克萊茵對嬰兒心理世界的探索強調其生物驅力與本能。驅力與衝突主宰著這個內在世界。父母與嬰兒之間的互動-事實上是所有互動或客體關係-都是驅力面向的再現。克氏對互動中生物驅力面的強調使她的心理學是以本我為中心的,這樣的心理學焦點更集中於視驅力角色為心理幻想的表達而不是父母所造成的影響。

嬰兒焦慮的主要來源是源自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的運作,這是克氏從弗氏那邊來的共有概念,且是一個非常富爭議且並非廣泛被主張的。死亡本能想當然是被視為一種對死亡或滅絕的恐懼體驗。它以一種害怕被迫害或破壞的形式呈現。對這個自體內的破壞性衝動的害怕便依附到某一客體上,然後在無助嬰兒的幻想中成為難以控制及力量過份壓制。

幻想

嬰兒的內在世界是一個幻想的世界,這一種心理活動的形式是從出生即有的。在此一心理世界中,幻想是拿來做為肉體本能與衝動的想像性再現,也是嬰兒對強烈驅力及感受的主動回應。因之,飢餓的嬰兒可藉由幻覺到乳房的感覺與奶汁的味道來暫時控制它的飢餓。

當這些心理歷程在幻想中發生且是在心理層次上,則嬰兒在肉體上對幻想的體驗就如同在心理上般。這些幻想與內在客體似乎是非常生動與真實,因為嬰兒在這個階段是無法區分現實與它自己的幻想生命。因此,它所感受到的每一個不舒服與挫敗就好像是被一個敵視的力量所施予的個人攻擊。無助的嬰兒對這些幻想的客體與感受是把它當作實際發生的事情般體驗它;心理上所發生的事情似乎就是肉體上所發生的。例如:嬰兒用它們的嘴巴發出吸吮的聲音,用吸吮它們的手指來幻想它們真的是在吸吮著乳房或甚至在它們的裡面有著個好乳房。這個強烈的恐懼與感受,就如同嬰兒用來處理這個強烈性的機制般,像極了成年精神病的瘋狂世界般,除了克萊茵曾清楚地說道年輕的嬰兒並非精神病,這樣的混亂內在幻想世界對嬰兒而言是正常的。

性格

梅蘭妮·克萊茵十分欽佩她父親的獨立精神和科學態度,但她和父親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很親密,這可能部分是因為當梅蘭妮出生時,她父親已經50多歲了。梅蘭妮覺得與母親更親近,她對母親懷有很深的感情,她羨慕母親的美麗,欽佩她的聰明和強烈的求知慾。

生平

梅蘭妮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她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她深愛著二姐西多涅,西多涅9歲去世,當時梅蘭妮5歲。西多涅去世前有一年的時間臥病在床,這期間,她花了大量的時間努力把自己的知識教給梅蘭妮。梅蘭妮覺得這是對她的信任,為了讓姐姐高興,她在5歲前就學習讀書、寫字、做算術。長大以後,梅蘭妮與一個叫伊曼紐爾的男孩建立了類似的令她感到鼓舞的關係。伊曼紐爾比她大5歲,很有天賦,對文學、藝術、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彈得一手熟練的鋼琴,文章也寫得小有名氣,他鼓勵梅蘭妮和他一起分享這些樂趣並加入他的朋友圈子,他對她的才華充滿信心。在伊曼紐爾的影響下,梅蘭妮對文學和音樂傾注了自己的熱情。但就象與西多涅的關係一樣,梅蘭妮與伊曼紐爾的關係同樣也由於死亡的迫近而充滿了陰影。她的哥哥患了心臟病,一般人都認為他會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死去,他死的時候是25歲。當梅蘭妮14歲時,她決定學醫,在她哥哥的輔導下,她通過了入學考試,進了維也納預備高中,這是當時僅有的一所為女孩子進大學提供預備課程的中學。17歲那年,梅蘭妮考上了大學,幾乎與此同時,她訂婚了,她早期的婚約和21歲上的結婚改變了她的計畫。她放棄了從醫的打算,在維也納大學改修藝術和歷史。梅蘭妮·克萊茵始終保持著對醫學的興趣,她一直對自己沒有學醫感到遺憾。她在治療方面的極大興趣和天賦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對她來講,治療永遠是最重要的。梅蘭妮·克萊茵的丈夫叫亞瑟·克萊茵,是一個工業化學家,由於丈夫職業的關係,一家人總是頻繁地旅行。他們有三個孩子,梅利塔、漢斯和埃里克。1914年至1918年的戰爭前幾年,他們一家住在布達佩斯,在這裡,梅蘭妮·克萊茵第一次偶然讀到了弗洛伊德的一本書。她立刻對這個新學科產生了興趣。桑多爾·費倫齊(Sandor Ferenczi)給她做了個人分析,在費倫齊的鼓勵下,她開始考慮把精神分析用於年紀較小的兒童。1919年7月,梅蘭妮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協會上宣讀了她的第一篇論文,題為《一個兒童的發展》,並於同年加入該協會。在1920年的精神分析大會上,她遇到了卡爾·亞伯拉罕(Karl Abraham),亞伯拉罕邀請她到柏林工作。1921年,梅蘭妮和孩子一起到了柏林,而她的丈夫去了瑞典。這次分離是導致她和丈夫情感破裂的前奏,不久後他們就離婚了。

從那以後,梅蘭妮·克萊茵全身心投入到了精神分析的實踐和研究當中。在柏林,她逐步發展了她的兒童分析技術。在《精神分析新趨勢》(《New Directions in Psycho-Analysis》)這本書的第一章里,她生動地描繪了她自己的早期體驗。1924年初,她開始接受卡爾·亞伯拉罕的分析,但不幸的是,亞伯近罕在1925年患了重病,分析被迫終止。這次分析給梅蘭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反覆談到,對亞伯拉罕這樣一位精神分析家和老師,她懷著最深的敬佩、欣賞和感激。亞伯拉罕去世後,她繼續堅持每天進行有規律的自我分析(self-experience)。

1925年夏天,梅蘭妮接到歐內斯特·瓊斯(Ernest Jones)的邀請,瓊斯請她去倫敦做一次系列演講,並請她稍後到倫敦定居。自從亞伯拉罕去世後,梅蘭妮發現柏林精神分析協會與她志趣不投,她接受了瓊斯的邀請,從1926年直到去世,梅蘭妮一直留在英國,並在英國精神分析協會工作。她對自己的這個決定從沒後悔過。英國同行熱情歡迎她的到來,並為她提供了工作機會,在各方面給予她廣泛的支持。儘管梅蘭妮後來的工作引起了爭議,而且曾經在協會裡招致了眾多反對意見,但她從沒忘記,英國精神分析協會比其它地方更能接受她的觀點,在這個協會裡,她能夠繼續展開自己的工作並將其推向深入,還能從事教學。對歐內斯特·瓊斯邀請她到英國一事,梅蘭妮始終心懷感激。

不幸遭遇

正當梅蘭妮的精神分析工作處於鼎盛之時,她在個人生活中卻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首先,她的大兒子在1934年春天突然死於一次登山事故,死時年僅27 歲。稍後,她又在另一種意義上失去了她的女兒梅利塔。梅利塔·施密德伯格學過醫,接受過精神分析訓練,最初與她母親一道和諧共事。但到了1930年代後期,她變得反對梅蘭妮的工作,並與母親疏遠了。不過對梅蘭妮·克萊茵來說,她與小兒子埃里克的關係給了她極大的補償。埃里克在倫敦結婚,有三個孩子。梅蘭妮對她的孫子傾注了巨大的感情,在他們身上充分感受到了天倫之樂;同時,從陪伴她的朋友和學生身上,她也得到了持久的快樂。她還從藝術中得到極大的樂趣,尤其是在她的晚年。

工作

但梅蘭妮·克萊因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她的工作上。回顧這些工作,我們可以看到,她對精神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的成就宛若一座紀念碑巍然聳立。通過對成年人的分析,弗洛伊德發現了兒童期的世界。梅蘭妮·克萊茵則通過對兒童的分析,尤其是對很小的孩子的分析,以直接的依據證實了弗洛伊德的理論,擴展了關於兒童期的知識,並對嬰幼兒期做了深入的探索。她的遊戲技術成為一種新的工具,套用這種工具可以得到新的發現。

梅蘭妮·克萊茵最首要的一點就是她嚴格尊從弗洛伊德的框架,她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她深信,精神分析治療是一種基於領悟的治療方法,治療中只有一種設定,那就是弗洛伊德所描述過的設定,精神分析的探索只有在這種設定中才得以進行。因此,她從一開始就把目標放在創立一套針對兒童的設定上,這套設定在本質上與針對成年人的精神分析設定是一樣的。在她的設定中,她為孩子提供一個適宜的房間,在柜子里放上各種各樣的小玩具和做遊戲用的材料。一旦某個孩子更多地是通過遊戲而不是通過說話來表達自己,她就開始分析這個孩子的自由遊戲(free play),將其視為自由聯想來加以處理。她從一開始就確信,分析師可以在教育式的或安慰式的這樣一些妨礙之外,與孩子建立起一種精神分析式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可以進行嚴格意義上的精神分析,她的這個觀點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同時,她還從一開始就認為,需要把探索延伸到潛意識中焦慮活躍的層面上去,她在柏林協會宣讀的精神分析論文的題目就是《焦慮》。

梅蘭妮·克萊茵對兒童的工作和她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對成年人的治療技術。通過對兒童的分析,她看到了分裂機制(splitting mechanisms)、投射性認同和內投射性認同(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s)的力量、重要性和活躍程度,看到了小病人內心狀態持續波動的重要意義。例如,她觀察到一個內在客體如何被分裂,其中一部分如何投射到分析師身上,如何被分析師的某些干預或者甚至是無為(inaction)的狀態所改變,然後這個被改變的形式又如何重新被內射。由於這種情形,與經典的精神分析比起來,她更為頻繁地動用解釋的方法。她一步一步地追隨著分裂、投射、內投射,並向病人解釋這些情形。在移情當中,這種對焦慮的波動和防禦焦慮的細緻的追隨,使得她能夠達到內心的一些最深的層面。

在初期的工作中,梅蘭妮意識到了兒童早期客體關係在幻想和現實中的重要性和多樣性,並了解到兒童具有豐富的潛意識幻想。她套用自己的技術接近病人的內部世界,並逐漸看到了一種複雜而詳細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中,兒童的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交叉重疊並相互影響。

概述梅蘭妮·克萊茵的貢獻,或者從歷史的角度說明她的觀點如何從早期的萌芽狀態發展到後來的《兒童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這已經超出了本文的範圍。但我們還是可以勾勒出這個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主要步驟:發現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形式以及這一階段的自我和超我;發現分裂、投射和內投射機制對建立兒童內部世界的重要性;發現抑鬱狀態(depressive position)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地位,將其與嬰兒對母親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和作為一個分裂(separate)的人的覺察(awareness)聯繫起來;發現焦慮和抑鬱狀態之前在偏執——分裂樣狀態(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中的運作機制,發現精神分裂症這一組疾病的固著點;最後發現早期口腔嫉妒(oral envy)及其對早期心理發育過程的影響。在理解梅蘭妮·克萊茵的貢獻方面,重要之處在於她對自我結構變化、焦慮類型和客體關係的研究,這些情形出現在偏執——分裂狀態和抑鬱狀態之間。

對於那些遵循梅蘭妮的教誨的人來說,她的發現是在理解人類發展方面的具有奠基意義的里程碑。這些觀點並非人人都能接受,但卻深深地影響了精神分析思想的進程,甚至在那些不同意她的觀點的人身上也留下了印跡。

進行這樣的研究,堅持自己的發現並以此面對非難,通常需要具備超常的個人品質。梅蘭妮·克萊茵曾說,她把自己的生活全都投入到精神分析當中,隨後,令和她談話的訪問者驚訝的是,她略帶傷感地補充說,有時候她對自己這么做感到後悔。從任何令人安慰的角度講,這都是一個與她的工作不相稱的回答,因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投入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沒有人比她更了解她的工作所具有的價值。她深信自己的工作是重要而有意義的。她的奉獻的確是偉大的壯舉。那些了解她的人,那些享受過她的歡樂的人,那些被她對事業的熱情所感染的人,他們可能會忘記她有多少工作消耗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人富有天分,但他們沒有足夠的人格力量來撐持這種天分。梅蘭妮·克萊茵有著獨特的性格和勇氣,有著堅韌的毅力和強烈的進取精神,這些品質與她的天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她感到科學的良知被玷污時,她在對人性的同情和理解當中也包含著冷漠。這種對探求真理的專注和與之相應的勇氣,或許是梅蘭妮最突出的特徵。在她的技術中,她從事著揭示真理的工作,沒有絲毫讓步。她的兒童分析技術讓她的同事感到震驚。當她展示了自己的發現並面對各種異議和反對時,她同樣沒有妥協。但這種對科學良知的全力維護並沒有讓生活變得輕鬆。我們有理由為我們自己感到慶幸,因為梅蘭妮·克萊茵具有獨特的品質和才能,這使得她能夠擴展我們的科學的視野,能夠在我們的社會中找到她得以工作的環境。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在致貝尼特(Benet)的信中有一段談到德魯里(Drury)將軍之死的話,可以用來概括梅蘭妮·克萊茵對待她的工作的態度:“我不知道視生活為其所然是否就會給我們更多的安慰,但即便有什麼安慰的話,那么也只有從真理中得來的安慰才是堅實而持久的;這種源自於錯誤的真理就如同它原始物一樣,不可避免地帶有謬誤和難以捉摸的色彩。”所有的科學工作都有與此相同的目標:視生活“為其所然”。精神分析的特性要求我們相信,這樣一個目標和圍繞這個目標所做的探索是有益的。梅蘭妮·克萊茵以她的發現和她的人格,在精神分析運動中引起了混亂和爭論。但對於任何一個提醒我們留意到這種情形的人而言,這種混亂和難堪只不過是我們為了打消我們對他的虧欠所付出的小小的代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