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克圖古城即宋古骨龍城,震武城。城垣依地形呈三角形,當地民眾叫三角城。遺址基本完好,殘高4-10米,底寬12米,夯土層厚9-11厘米,有馬面、城門一,北向、寬度已被後人拓寬無考,瓮城門開到西側,現城內住有農戶,有農田。據考建於公元1116年,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門源縣地處冷龍嶺和大坂山兩峰屏峙的峽谷之中,這裡南接河湟谷地,北連河西走廊,自古就是商賈雲集的交通要隘。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沿革,為門源留下了諸多古蹟,而史稱古骨龍的克圖古城無疑是歷史寫在門源大地上驚心動魄的一筆。克圖古城位於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離門源縣城大約29公里。
建築格式
克圖古城東、西、南三面都是被河水衝擊的懸崖,只在北面留有一個城門。古城城牆高聳,易守難攻,而城下的浩門河,更是水流湍急,河岸陡峭,這樣的建築格式,反映出冷兵器時代古人的智慧。
建築布局
古城三角形的布局更是令人稱道。將具有軍事要塞作用的城池建成三角形,在中國建築史上屢見不鮮。這樣的布局不僅可以節省兵力,而且還形成了一方受敵、兩方支援互為犄角之勢,從這個角度來說,克圖古城無疑是古代軍事建築的個例。
現狀
克圖古城坐落在門源縣城前往珠固鄉公路的一側,離公路不足百米。透過婆娑的樹影看去,古城高大威儀,氣勢非凡,高大的牆體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箭孔,這是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留給古城悲壯的記憶。古城的城門已經坍塌,克圖古城為黃土夯築而成,城牆高10米,頂寬3米,土層在6厘米到10厘米之間,土質細膩綿密,牆體堅實敦厚,由此不難看出當年築城工藝的精湛。佇立古城牆,整座城池的布局盡收眼底,遺憾的是,不少城牆體已遭人為破壞,城內不少地方也被開墾成了農田,唯古城西北角依稀可見幾處房舍的屋基。
歷史
據《青海通史》記載,宋朝是在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進入河湟谷地的,從此後克圖古城一直隸屬大宋王朝的河湟州管轄,次年,西夏攻占門源,並把古城劃在了西涼州的管轄範圍內。政和五年,宋朝收復門源,克圖古城再次歸屬於宋朝的政權。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西夏復入,此後克圖古城一直屬於西夏的勢力範圍。在悠遠的歷史之中,克圖古城就像是一個鐘擺,搖擺在大宋和西夏兩個政權之間。
克圖三角城古代又稱之為“古骨龍城”,這裡距浩門鎮29公里,因為城形呈三角,人稱三角城,三角城是互為犄角的一種軍事設施。這是古代兵家的智慧,四方城,守兵必多,亦不好守,而三角城三角相犄,若三面受敵,各當一面,一方受敵,兩方支援,呼應靈便,即省兵,又利於守。
該三角城城牆高10米,底寬12米,頂寬3米,土層6——10厘米,只西北門有瓮城,東西皆為河水衝擊的懸崖。
從漢魏直到隋唐,這裡一直是中原與羌、渾、吐蕃、党項等爭占之地。據考,此城為宋代正和元年所築,後經明清兩次修築,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城牆遺址基本完整。
歷史上,在這個古城裡發生過許多慘烈的戰事,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7年)二月,戰將劉法率兵萬餘名,攻占了夏仁多泉城,(今門源縣珠固鄉楚麻垣河東古城),斬首數千級。但是,西夏王朝並沒有放棄古骨龍城的想法,多次發動攻擊,據守古骨龍城的知軍李明、孟津等皆因戰敗,被夏軍所殺。兩年後,宋軍監軍童貫想再次收復古骨龍城,逼戰將劉法攻取夏國,劉法認為時機不成熟,不宜發動這次戰爭,但童貫不理,說他已經給皇上說了此事,這場戰爭必須打,劉法沒辦法,只好率兵兩萬前往,結果和早有充分準備的夏國國王弟弟察哥所帶領的敵軍遭遇,劉法雖然力戰,但還是遭到慘敗,劉法帶兵連夜突圍,過珠固峽時,劉法不慎失足跌到崖下摔斷腿腳,結果被敵軍里一個士兵抓住割去頭顱,獻給了察哥。察哥一見劉法的頭顱,嘆了一口氣說,劉將軍為天生神將,前幾次戰鬥我都沒有能戰勝他,所以,我聽見劉將軍就躲,沒想到劉將軍被我陣前的一個小兵取了人頭,看來,人不能因為常勝而輕率出兵,這是兵家大忌呀!說完,他大開殺戒,一路燒殺,將所有宋城全燒為不毛之地,這次戰役,宋軍死難者達十餘萬人之多,而童貫卻隱瞞了這次慘敗的原因,是他求勝心切,逼迫劉法出兵的結果,而讓劉法承擔了敗軍之罪,成了中國古代軍事戰爭史上的千古冤案。
據考,此城為宋代正和元年所築,後經明清兩次修築,遺址基本完整。面水臨淵古城雄風今猶在
門源縣地處冷龍嶺和大坂山兩峰屏峙的峽谷之中,這裡南接河湟谷地,北連河西走廊,自古就是商賈雲集的交通要隘。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沿革,為門源留下了諸多古蹟,而史稱古骨龍的克圖古城無疑是歷史寫在門源大地上驚心動魄的一筆。
克圖古城位於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離門源縣城大約29公里。
門源縣地方史學者祁郁春先生說:“克圖古城始建於宋代政和元年,城牆遺址基本完整,是門源地區著名的軍事要塞。”
克圖古城是古代軍事建築的奇蹟
克圖古城東、西、南三面都是被河水衝擊的懸崖,只在北面留有一個城門。古城城牆高聳,易守難攻,而城下的浩門河,更是水流湍急,河岸陡峭,這樣的建築格式,反映出冷兵器時代古人的智慧。
古城三角形的布局更是令人稱道。
將具有軍事要塞作用的城池建成三角形,在中國建築史上屢見不鮮。這樣的布局不僅可以節省兵力,而且還形成了一方受敵、兩方支援互為犄角之勢,從這個角度來說,克圖古城無疑是古代軍事建築的個例。
門源是宋朝和西夏的交界地帶,北宋年間,這裡戰爭頻仍,兵燹不斷。據相關史料記載,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春天,西夏出兵途經門源,幫助河湟地區的吐蕃首領溪賒羅撒進攻宣威城(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並俘殺西寧知州高永年,由此引發了宋朝和西夏長時間的爭端。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朝派遣大將劉法率領15萬人的步兵,攻占了西夏仁多泉城(今門源縣珠固鄉),斬首西夏兵卒三千多人,隨後劉法在克圖古城裡囤兵駐守,以保障大宋王朝的邊疆穩定。
公元1116年,大宋王朝賜名克圖古城為震威城,以示對西夏的震懾,而劉法留在克圖古城的軍隊也更名為震威軍。據祁郁春考證,當年克圖古城囤兵在三萬人左右。
西夏雖然兵敗,可是並不服氣,此後數年間,西夏曾屢次兵犯克圖。
宋政和六年(1116年),劉法與秦風道經略劉仲武合兵10萬攻打仁多泉城,西夏大敗,此後多年再無犯邊侵擾。可是在這次戰爭中,駐守在克圖古城的宋軍知軍李明、孟清皆陣亡。
祁郁春說:“經略是宋朝時一種管理軍隊和地方的官職,而秦風道是指當年駐紮在甘肅隴東一帶的部隊,從那么遠的地方調兵,足見大宋王朝對門源的重視。”
克圖古城悲歌
數百年後,我走近了克圖古城。
車過門源縣城,眼前不僅豁然開朗,道路兩側的樹木和村莊也漸次密集起來。這裡離著名的珠固、仙米林區不遠,氣候條件相對溫潤,是門源縣的主要農業區。
克圖古城坐落在門源縣城前往珠固鄉公路的一側,離公路不足百米。透過婆娑的樹影看去,古城高大威儀,氣勢非凡,高大的牆體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箭孔,這是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留給古城悲壯的記憶。
古城的城門已經坍塌,透過城門望去,向陽處的幾間農舍沐浴在高原溫煦的陽光,顯得寧靜安詳。正值午飯時分,飄蕩在屋頂上的裊裊炊煙,向人們述說這幾戶人家生活的富足。
克圖古城為黃土夯築而成,城牆高10米,頂寬3米,土層在6厘米到10厘米之間,土質細膩綿密,牆體堅實敦厚,由此不難看出當年築城工藝的精湛。佇立古城牆,整座城池的布局盡收眼底,遺憾的是,不少城牆體已遭人為破壞,城內不少地方也被開墾成了農田,唯古城西北角依稀可見幾處房舍的屋基,向人們昭示著古城經歷過的那些風雨。
古城歷經滄桑
據《青海通史》記載,宋朝是在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進入河湟谷地的,從此後克圖古城一直隸屬大宋王朝的河湟州管轄,次年,西夏攻占門源,並把古城劃在了西涼州的管轄範圍內。政和五年,宋朝收復門源,克圖古城再次歸屬於宋朝的政權。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西夏復入,此後克圖古城一直屬於西夏的勢力範圍。在悠遠的歷史之中,克圖古城就像是一個鐘擺,搖擺在大宋和西夏兩個政權之間。
克圖古城最為悲壯的一幕發生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這一年,宋朝監軍童貫逼迫劉法出兵西夏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劉法認為西夏軍隊雖經宋軍重創,但是元氣未傷,貿然出兵勝數不大。而童貫質問劉法:“將軍在京時,曾親自領命,聲稱出兵必定成功,而今為何如此推諉?”聽了這話,劉法不得不率領兩萬步兵貿然與西夏軍隊決戰,結果遭到了早有充分準備的西夏國國王弟弟察哥的猛烈反擊,劉法雖然力戰,但還是慘敗。是夜,劉法帶兵連夜突圍,想通過珠固峽谷向克圖古城突圍,沒想到在珠固峽谷,劉法再次與西夏軍隊遭遇,一世名將墜落懸崖,被西夏軍隊中的一個哨兵斬首。
察哥見到劉法的首級後,感慨地說道,劉將軍曾在古骨龍和仁多泉城多次敗我,可謂天將,沒想到今天卻被一小卒斬首,實在可感可嘆。
隨後,察哥率眾乘勝追擊,一路西行,包圍了克圖古城,不想遭到了守城軍隊的抵抗,克圖古城久攻不下。
察哥見克圖古城遠離西夏腹地,即便能攻打下來,糧草運輸也會成大問題,便對部眾說:“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塊。”隨後下令撤退,克圖古城終得保全,而克圖古城的軍事要塞的作用從此後被逐漸淡化了。
祁郁春先生說,上世紀50年代,他在對克圖古城考察時發現,古城城牆上有許多被焚燒過的痕跡,想來當年古城被察哥圍攻時戰事一定十分激烈。
文物見證古城歷史
走出歷史的塵囂,克圖古城漸漸回歸冷寂。據祁郁春先生考證,到了明清時期,克圖古城就不再駐軍,古城附近的居民則開始陸續在古城內搭建房屋,古城的功能由此完成了“軍轉民”的轉變。此後,克圖古城內不斷出土了一些文物。
上世紀50年代,古城內的居民在修建房屋時,曾挖掘出了一個銅製的火盆。火盆製作精美,下有四個短足,和當時流行於門源地區老百姓家的火盆構造十分相似。可貴的是,火盆下鑄有銘文,銘文中刻有宋朝的年號。可惜等祁郁春先生趕到現場時,這戶居民已經把銅盆砸碎,扔進了煉鋼爐。
1986年,祁郁春先生在克圖古城考察時,親眼看見過古城人家在翻地時挖掘出的一個瓷瓶。瓷瓶體態高大,底細口闊,瓷質粗糙,上敷黑釉,經專家鑑定,的確是宋朝遺物。祁郁春先生收購了瓷瓶後,又轉贈給了一位朋友。只是,這個瓷瓶最終不知所蹤了。
此後,在古城內不斷出土了許多類似瓷碗、瓷瓶之類的宋朝遺物。
奇怪的是,這些瓷瓶、瓷碗均發現於克圖古城的西北隅,而如此大量的瓷器發現在同一地方,在別的遺址中並不常見。祁郁春先生推想那個出土瓷器的地方,是當年克圖古城駐軍的食堂。
祁郁春先生打來電話說,不久前克圖古城還出土了一盤石磨,石磨上雕刻粗糙,試想這樣的石磨磨出的麵粉一定粗糲難咽,可見當時克圖古城駐守將士的生活並不好過。
古城雖然早已破敗,可凝視著它巍然佇立在浩門河畔的身影,我們依舊能感受得到它的威儀和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