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玻璃器

先秦玻璃器

先秦玻璃器,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於春秋末、戰國初。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

先秦玻璃器

正文

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數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飾為主。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裝飾品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典型中國式樣的玻璃器,這個時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隨葬。
西周玻璃器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陝西寶雞茹家莊伯夫婦墓,以及洛陽中州路、龐家溝,陝西灃西、張家坡等地西周墓出土了一些人造珠管,外表呈白色、淺綠、淺粉色,不透明,質地疏鬆,有人稱這些人造珠管為西周玻璃,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玻璃。但多種物理化學性質的測試結果表明,這種珠管的內部主要是晶體狀二氧化矽,而不是玻璃態。因此有人主張稱這種珠子為“人造多晶石英珠”,有人主張用這種材料的外文譯音“費昂斯”,還有人認為這種珠子與中國玻璃的發明可能有直接關係,可以稱為“原始玻璃”。
春秋末、戰國初玻璃器 這個時期的玻璃器集中出土於貴族大墓。河南固始侯古堆1號墓出土有3顆蜻蜓眼式玻璃珠,球狀,直徑約 1厘米,中間穿孔,在綠色玻璃基體上嵌入藍、白兩種色調的玻璃乳紋。經檢測,含氧化鈉10.94%,氧化鈣 9.42%,為典型的鈉鈣玻璃。此外,河南輝縣徵集的吳王夫差劍,劍格上嵌有 3塊透明程度較高的玻璃塊;湖北江陵望山 1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劍格上也嵌有藍色玻璃。兩把劍都經過 X螢光無損分析,玻璃中都不含有鉛鋇。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有73顆蜻蜓眼式玻璃珠,球狀,直徑約 1厘米,藍色玻璃基體上嵌有白、棕等色玻璃花紋。
對這個時期玻璃器的來源目前還有不同看法。有人根據固始侯古堆 1號墓的蜻蜓眼式玻璃珠與同時期埃及、西亞大量生產的玻璃珠在器形、紋飾及成分上很相似,推斷所發現的春秋末、戰國初的這幾件玻璃製品很可能是從西方輸入的。也有人根據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及墓中其他精湛的工藝品,推斷這幾件玻璃器是中國當時的高級藝人的作品。
戰國中晚期玻璃器 數量及品種增加。除珠、管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品種。玻璃珠多呈球狀,少數作橄欖形或稜柱形,中穿小孔。體積一般略大於戰國早期的珠子,球徑約1~2厘米。玻璃管多圓柱體,個別呈稜柱體,一般長2~4厘米。珠管周身飾以稍外凸的蜻蜓眼式的圓形物,其上往往有藍白相間的圓圈紋,有的還有小白點或藍點相連組成的菱形紋飾。玻璃璧從戰國中期出現,延續到漢代。璧的形狀與玉璧基本相同,都是圓形扁平體,中有一圓孔。璧的外徑約 7.9~14.1厘米。有淺綠、乳白、米黃、深綠等顏色。玻璃璧的紋飾較簡單,多為谷紋和雲紋(見圖)。先秦玻璃器玻璃劍飾分劍管、劍珥和劍珌。劍首為圓餅狀,中間稍凹,背面中心有一小柱狀物,可與劍柄相接,直徑約為 4.5厘米,印有谷紋、柿蒂紋和蟠螭紋,多為淺綠色、米黃色和乳白色。劍珥均為長條形,兩端微卷,下有一長方形穿孔,一般長6~8厘米,寬1.5~2厘米。玻璃印共出土3件。四川犍為出土2件,為乳黃色圓面印,背有管狀紐或鷹嘴形紐,印面為四葉紋或花蒂紋。湖南長沙左家塘出土1件綠色方印,印面邊長0.95厘米,高0.8厘米。印面有篆體“中身”2字。
戰國中、晚期的玻璃珠、璧的成分測試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屬於鉛鋇玻璃。氧化鉛含量高達26.51~48.50%,氧化鋇含量一般在5.92~19.2%。這種成分的玻璃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在19世紀之前,無論是歐洲、北非,還是西亞的玻璃都不含有鋇,因此含有氧化鋇是戰國至秦漢中國玻璃的顯著特徵。由於戰國中、晚期的玻璃璧、劍飾和印章都是典型的中國式樣,玻璃珠、璧的成分與西亞產品有著明顯差異,所以學術界對戰國中、晚期的大量玻璃器都是中國的製品沒有異議。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