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玻璃器
正文
漢代玻璃器繼承了戰國玻璃器的傳統,數量和品種都有所增加,並開始製造玻璃容器。東漢初年的墓葬中還發現有羅馬玻璃。西漢玻璃器 玻璃璧分布範圍較廣,器形一般大於戰國璧。陝西興平茂陵附近出土的一塊西漢玻璃璧直徑達23.4厘米,重達 1.9千克。玻璃珠以單色球形為主,蜻蜓眼式的珠子開始少見。玻璃耳璫、帶鉤和蟬是西漢時出現的新品種。比較大型的玻璃容器也開始出現。所發現的重要的出土物有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玻璃盤和耳杯。為翠綠色,微有光澤,呈半透明狀,晶瑩如玉。盤的口徑19.7厘米,耳杯長13.5厘米,寬10.4厘米。玻璃盤經光譜定性分析,主要成分為矽和鉛,並含有鈉和鋇。江蘇揚州西漢“妾莫書”木槨墓出土了約 600片玻璃衣片,大小不等,有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圓形等14種,多數素麵,少數印有蟠螭紋,有的紋飾中心保留一點金箔,每件衣片上穿3~4孔,這些玻璃衣片顯然是西漢貴族墓葬流行的玉衣的仿製品。部分玻璃衣片經過化學分析,屬鉛鋇玻璃,氧化鋇含量約20%。
廣東、廣西西漢墓中所發現的玻璃器以單色珠飾為主,也有一些玻璃容器。1983年廣州象崗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了 2顆蜻蜓眼式玻璃珠和數百顆藍色、黃白色的玻璃小串珠,直徑0.25~ 0.3厘米。此外還出土了十幾塊鑲在銅牌飾上的板狀玻璃,長9.5厘米,寬4.5厘米,高 0.3厘米,淺藍色,晶瑩透明,製作工藝已達很高水平。廣州北郊橫枝崗西漢墓出土的 3件深藍色玻璃碗,口徑10.6厘米,內壁光滑如鏡。廣西合浦縣堂排 3號西漢墓出土的1084顆玻璃珠,有半透明和不透明兩種。半透明的顏色有天藍、墨綠、湖藍、綠、黑、白、月白、磚紅、紫褐等,絕大多數是圓算珠形,直徑0.2~0.5厘米。
廣東、廣西兩省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玻璃器中的一部分經過成分測試,發現絕大多數屬於鉀矽玻璃,氧化鉀的含量一般在13.7%以上。這種成分的玻璃與同時期中原流行的鉛鋇玻璃迥然不同,也與西方流行的鈉鈣玻璃不同,它的確切來源,尚不清楚。
東漢玻璃器 廣東、廣西墓葬中所發現的較多,以單色玻璃珠為主,還有少量的玻璃耳璫。廣州龍生崗43號墓出土了1965顆玻璃珠,球形,藍色透明或綠色透明。廣西貴縣東郊南斗村8號東漢墓出土了一套玻璃托盤,淡青色透明,托盤內底有一圓形凹槽,高足杯的足可套入凹槽中。杯高8.2厘米,口徑6.4厘米,盤底徑 9厘米。另外貴縣火車站東漢墓還出土了 2件平底杯,一件綠色,半透明,外壁飾二道陰弦紋,高3.2厘米,口徑5.8厘米。另一件藍色,不透明,外壁飾一道陰弦紋,高 4厘米,口徑7.7 厘米。廣西、廣東東漢時期的玻璃珠飾,經分析,仍屬於鉀矽玻璃。這時期其他地區的玻璃器出土很少,一般只有玻璃珠和耳璫。值得注意的是江蘇邛江甘泉 2號墓出土了 3塊紫紅色和白色相間的玻璃器殘片。殘片的復原器形是豎凸梭條裝飾的平底缽。缽的器形、裝飾和兩色玻璃攪胎的技法與公元 1世紀前後地中海沿岸的產品非常相似,經檢測,為鈉鈣玻璃,與羅馬玻璃的標準組成相符,應是羅馬玻璃輸入中國的實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