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月河是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的主體水景區。公園以小月河為中心分為河南岸土城遺址保護區,河北岸綠化景點建設區。
建設背景

元大都城牆
地理位置

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西起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黃亭子,折向東經馬甸、祁家豁子。
建築時間
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是在元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簡稱土城公園。元大都士城是元太祖元世祖用18年時間建成。大都士城的城牆共2.8萬餘米,用土夯築而成。

周邊環境
馬甸附近士城牆 高12.5米、寬31米。在黃亭子恢復了"薊門煙樹"景區,並建元代武士雕像。沿牆有小月河,園內多植洋槐、松樹,毛白楊和核桃樹等樹木。德勝門外,有一處名叫土城關的地方,即為元代建德門遺址。
元大都簡介
城市規劃

街道
元大都的街道,規劃整齊,經緯分明,相對的城門之間一般都有大道相通。《馬可·波羅遊記》述云:“全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牆的城門。城內公共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雖然大都城南面三門、北面二門,但從麗正門北穿皇城正中的崇天門及大明門、大明殿、延春門、延春閣、清寧宮、厚載門,直抵中心閣的中軸線上,亦有一條寬闊的御道。經勘查,近年在今北京景山公園(延春閣、厚載門遺址)之北發現的御道遺蹟,寬達28米。《析津志》載: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其著名街道有“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鐘樓街、半邊街、棋盤街”。經勘查發現,“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幹大道的東西兩側,等距離地平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大街寬約25米,胡同寬約6~7米”。元大都內的胡同,其規劃是以相鄰兩城門區間為一區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門(東北門)至大都城東北隅進行勘查,計發現東西向胡同22條。值得注意的是,今北京東直門(元崇仁門)至朝陽門(元齊化門)之間現仍保存的東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條。可見,相鄰兩城門區間內平列22條胡同,當是元大都城規劃的統一格式。今北京東西長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內,所以改動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時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中心台
元大都城有中心台,是城市東西南北的中心,這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尚屬首創。實際情況是,中心台距元大都南北城垣相等,但距城東垣比西垣略近些。中心台占地一畝,其旁有中心閣。《析津志》載:“中心台在中心閣西十五步。”在中心台正南有石碑,刻“中心之台”四字。中心閣在中心台之東,正位於大都城的中軸線上。《析津志》又載“齊政樓,都城之麗譙也。東中心閣。”齊政樓即元大都城的鼓樓,其在中心閣西,亦即大都中軸線西,位於今北京舊鼓樓大街。明代,始將鼓樓和其北的鐘樓向東移至今北京鼓樓、鐘樓位置 ,亦即城市中軸線上。元大都鼓樓上置有壺漏、鼓角等計時、報時工具;鐘樓上有閣樓,飛檐三重,內置大鐘,聲響洪亮,全城遍聞。
鐘鼓樓

元都商業
元朝統治疆域十分廣闊,作為京師的元大都城,因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煙茂盛,商業經濟十分繁榮。僅《析津志》所載,元大都城內外的商業行市即達30餘種。其中,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窮漢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寶市)、柴炭市、鐵器市,皆在今北京積水潭北的鐘、鼓樓一帶,這是因為南方來的漕運船隻皆停泊在積水潭上的緣故。《析津志》描述其地盛況云:“鐘樓之東南轉角街市俱是針鋪。西斜街(今北京積水潭東北)臨海子,率多歌台酒館,有望湖亭,昔日皆貴官游賞之地。樓之左右俱有果木餅面柴炭器用之屬。”又云:“鐘樓……本朝富庶殷實莫盛於此。”大都鍾、鼓樓一帶是元大都最繁華的商業區,因這裡沿積水潭北岸是一條斜街(今北京鼓樓西大街),所以又稱斜街市。順承門內羊角市也是大都城內繁華之地,有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驢騾市、窮漢市,買賣奴隸的人市也在此處,其址大約在今北京西城區甘石橋至西四一帶。此外,和義門、順承門、安貞門外各有果市,中書省前(今北京南河沿大街以東)有文籍市、紙札市,翰林院東(今北京舊鼓樓大街東北)有靴市,麗正門外三橋、文明門丁字街、和義門外各有菜市,等等。市場上出售的商品,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為當地產品外,很多商品來自全國各地。當時,海運大開,河運通暢,“川陝豪商,吳楚大賈,飛帆一葦,徑抵輦 下”,為大都城提供了豐富商品。當然,這些商品中,更多的是供達官顯貴享用的氀毷貂豽等珍貴皮毛,珠瑁香犀等奇珍異寶,錦紈羅氎等高貴紡織品。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述:在大都市場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國境內南北的豪商巨賈,而且還有遠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根據登記表明,用馬車和馱馬載運生絲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輛次。”
小結
元大都城和境內外其他地區的這種經濟關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其作為封建社會都城的經濟特點。
主要景點

海淀段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海淀區界內的元土城遺址公園建成後有十個景區,分別為:城垣懷古、薊門煙樹、鐵騎雄風、薊草芬菲、銀波得月、紫薇入畫、大都建典、水關新意、鞍韁盛世、燕雲牧歌。
“薊門煙樹”節點是元大都公園最西端起點。該景點在春季風景尤佳,而春季亦是一年的起點,“薊門煙樹”象徵了古城北京發展的早期階段,並以春天的蓬勃朝氣寓意城市的美好未來。相傳土城是古薊州遺址,舊有樓館並廢,但門存土阜傍多林木,燕京八景“薊門煙樹”即此。現存乾隆御牌一座,描述“薊門煙樹”的詩詞篇章被刻成壁畫,增加人文內涵。
“大都建典”與“大都盛典”遙相呼應,再現元大都的建設場景和鼎盛景象。
朝陽段

“雙都巡幸”景區:浮雕牆反映了元帝春秋往返,百官迎送的場面,使廣大遊客在了解元帝國強盛的同時,又知道了其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特徵,以及大都和上都並重的政治統治特點。
“四海賓朋”景區:位於中華民族園南側,此景區反映了元代是個對外開放的國家,禮賢下士,世界各國紛紛前來朝拜、覲見或進行交往的政治特點。景區北側三個下沉式馬面廣場上的“清花瓷器”、“箭與盾”、“銅牆鐵壁”雕塑反映了元朝藝術、軍事等方面的成就。
“海棠花溪”景區:位於熊貓環島東側,經整理修繕和提高而保留下來,景區內種植了西府海棠、貼梗海棠、金星海棠、垂絲海棠等諸多品種的海棠樹,是北京城區內最大的海棠林。
“大都鼎盛”景區:位於安定路小關路口東側。景區內的“大都鼎盛”組雕及總長達80米的大型壁畫配以駿馬、石羊、木亭等園林小品,再現了元代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點和傑出成就,表現出粗獷豪邁的草原文化特色,是北京市最大的室外組雕。
“龍澤魚躍”景區:在公園的最東端,城市輕軌與小月河斜向交會出一塊三角地,形似龍頭,面積約17000平方米,形成具有郊野風光的自然野趣濕地園,成為北京市城區內最大的人工濕地。
交通路線
乘坐公共運輸:
1)407路公車安貞西里下車即到;
2)653、409、380、849、特2路、515安貞醫院北站下車即到;
3)捷運10號線北土城站下車出站即到;
自駕車路線:
1)北三環安華橋向北至土城東路右拐(向東)約100米路南即到;
2)北四環安惠橋向南至土城東路右拐(向西)約500米路南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