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地理環境
鐘樓街是太原市歷史悠久的繁華街市,與柳巷、橋頭街、柳巷南路,成“十”字銜連,是太原百餘年來的商品集散中心。
規模
街道兩側大型商場毗連,中型店鋪林比,小型攤位參差;經銷的商品,從吃到穿,從玩到用,從大到小,從高檔貴重到低檔做廉,從出生嬰兒的用品,到耄耋之年的壽禮壽品,無所不有,無所不包。鐘樓街像一條色彩斑斕的河,集散著品種繁多的商品,招引著南來北往的顧客,飄蕩著沁人心脾的歡樂,是一條典型的商業街。
起源
追溯街名:鐘樓街得名於古代鐘樓。太原鐘樓,建於明代,明中葉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導下集資重修。鐘樓,分台基和樓閣兩個部分,上部樓閣高三層五丈,重檐宏甍,椽拱飛揚,十字結頂。樓閣中高懸巨鍾一口,高達丈余,重千餘斤。古時鐘樓玲瓏娟秀,與鼓樓巍峨雄宏,毗鄰而存,每逢清晨日暮報時,鍾發出的鼓之聲,互為條件,聯珠壁合,聲響遠傳,達及十餘里,是全城士民的計時依託。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長期的使用,年久失修,鐘樓頹廢殘敗,遂被拆除,蹤跡全無。
民國20年(1931年),在其舊址闢建了“斌記五金行”。太原淪陷後,“斌記五金行”,瀕臨破產,遷出。行址闢為“同仁醫院”。1956年,經中商部批准,將上海中華路鴻運樓酒菜館搬遷太原,在同仁醫院舊址基礎上,改建“上海飯店”。上海飯店為仿明代建築,古典樓閣,烹製香酥雞、於燒魚、咕老肉、蟹殼黃等拿手南味名菜,如今尤存,飲譽三晉。
此後,鐘樓街與大中市、開化寺三街合一,形成目前鐘樓街格局和太原市在2000年以前商品集散中心,即所謂不逛柳巷鐘樓街,就不算來了太原城。目前,大鐘市事實上已經消失,而開化寺經過改造後,已經失去了原有韻味。
演變
過程
如今鐘樓街,由早年的鐘樓街與按司街、東羊市並為一街。
按司街得名於原山西省提刑按察司署衙,是明清兩代山西最高執法機關的所在地。 東羊市,則是原羊市街的東畔,顧名思義,早年為畜羊的交易集市。
據記載,清中葉之後,原鐘樓街、按司街與東羊市,已逐漸發展為“三晉”大地的主要商市。至正太鐵路通車,交通發展,津京滬穗商賈接踵而來,省內各地行商紛至沓來。商品交易,急速膨脹。居於鐘樓街、按司街的名剎寶梵、佛寺禪林“開化寺”、“大鐘寺”,亦被行商坐賈們看作經商發財的寶地,改闢為商場,成為鐘樓街上最早的的兩大商業區。從此,鐘樓三街內涵,便為“大鐘寺”(大中市)和“開化寺”(開化市)所替代。
大中市
原為大鐘寺,是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古剎,原名“壽寧寺”。明永樂八年(1410年),因寺內新建鐘樓,僧侶作課、念經、打禪,均以鐘聲為準。鐘聲洪亮,全城可聞,得名為“打鐘寺”或“大鐘寺”。清時,佛事不振,大鐘寺日漸蕭條,商業街市大大發展,寺內兩廊租賃商販設鋪開攤,以為廟產收入,維持生計。京廣雜貨、金銀首飾、鐘錶眼鏡以及吸毒器具等商行和商品,率先在此流通。
辛亥革命之際,清朝亂兵,乘亂闖入大鐘寺搶劫財寶,火焚寺院。歷經八百餘載的寶剎,一日之間毀於兵燹。與其為鄰的大寧堂藥店等商號也未能倖免。
1913年陽曲商人劉占元,集股成立房產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鐘寺的廢墟上,重建樓房,闢為市場。因其址原為寺院,為避邪之故,將新建築設計為龜形。樓頂圓形,以示龜蓋,四角開四門,表示龜足;前門向南通按司街,門左右各闢店鋪,表示龜頭和龜眼;北端連火焚後的殘宇千佛閣,有火巷通出,表示龜尾。新商場竣工後,以原寺院名諧音命名為“大中市”。
此後,商賈店鋪分行雲集:大中市樓下西邊為古玩業,晉寶齋、翠恆豫、雙盛齋、永升齋……等二十餘家;東邊以眼鏡、玻璃、雜貨業為主,有“津廣天吉盛”、“北京三盛恆”等十餘家大型商店,多為客籍商戶。
樓上則開設了太原第一家高級澡塘,訪京津等大都市式樣,豪華高級,辟單間盆池,聘專家名手修腳、搓背。達官貴人聞訊光顧,生意頗為興隆。此外,還配設茶館、煙館、理髮館、說書館、小戲場等一整套服務行業。“七七”事變之前,已是太原最繁華、最享盛譽的大市場。
開化市
原亦為名梵寶剎,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宋紹聖年重修,名“漢壽寺”。元大德年間改稱“延壽寺”。明正統年間第三代晉王朱美堅重修,表賜“開化禪林”,故稱“開化寺”。寺院殿堂梵塔,宏偉雄健,貯藏經書頗豐,是太原府城內最大的佛寺之一。及至清之季年,年久失修,棟宇頹廢,經書散失,壁斷牆傾,成為乞丐與流浪漢的寄宿之所。
辛亥革命前夕,不少行商小販亦在此設攤經商。民國元年將其寺北部臨鐘樓街的部分,闢建為商市,取名“共和市場”。因這裡臨近鐘樓街、柳巷、按司街,是繁華熱鬧之所,所以不少茶商、票號商、綢布百貨業,逐漸躋足於此。
民國9年(1920年),一些豪富達官看到這裡是一塊經商寶地,有利可圖,遂合股集資組成新化房產公司,拆除斷壁殘垣,清除大小佛像,闢建為市場,並與原共和市場打通。由於開化寺的稱謂傳習既久,一直被沿用,遂以其諧音取名“開化市”,取代共和市場之稱。
解放前的開化市,以中小商戶為主,約200餘家。在這裡做買賣的人,常常以次充優,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以至生出“開化市的貨價——攔腰砍”的俗諺。
鐘樓街中的小巷
鐘樓街里那些奇奇怪怪的小街巷
陰陽巷:位於開化寺市場東側,一條很短很窄的小街。全長百餘米,寬一米有餘。相傳這裡住過一位“風水先生”,該風水先生在當時的太原頗有些名氣,所以取名陰陽巷。
在解放前,這條小巷裡還發生過著名的事件。當時國民黨30軍軍長黃樵松有意棄暗投明,1948年10月31日,黃樵松派心腹與解放軍聯繫,共商停戰,策划起義,和平解放太原。不料,黃樵松的心腹愛將中途背叛,向閻錫山告密,黃樵松被殺,和平解放太原的計畫也夭折。告密者正是追隨黃樵松多年的好友、30師師長戴炳南,他因此爬上軍長寶座。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軍攻克太原,戴炳南逃跑,當跑到陰陽巷2號院時被生擒活捉。
鹹肉巷:在鐘樓街與柴市巷交會口有一條極為特別的小巷。說它特別,一來,小巷極短,只有二三十米;二來,這樣一條小巷,竟然還有名字,它叫鹹肉巷。據說,過去這條巷中集聚了加工、出售醃製鹹肉的作坊,因此而得名。
氈房巷:位於柴市巷內東側,北與鹹肉巷平行,以製作、銷售毛氈作坊集中而名。
四岔樓:位於鐘樓街南側,西校尉營以東。明代曾在此處建四柱子樓,俗稱四岔樓。樓下行人四向來往,形成十字街,因此取名四岔樓。
醬園巷:東起柳巷,西至二市場,長度約150米,路面寬度約6米。舊時因製作面醬、醬油、醬菜的作坊和商號集中,故名。
古街新貌
太原解放後,百年商市鐘樓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早先分布在鐘樓街的大中市和開化市經過幾番修葺和擴建,面目全新。
鐘樓街
鐘樓街商業中心的經營,在太原商業系統中最具特色。國營、集體、聯營、個私,四種體制齊全,老字號、名字號、新商店、小地攤,拼力競爭。尤其是頗具活力的個體攤販大軍,更是活躍在太原市商業戰線的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隊伍。這些個體戶是改革開放的產兒,以中低檔商品為經營方向,經營方式靈活多樣,商品價格上下調浮在買賣雙方的協商之中,而經營的商品代表著時代新潮。鐘樓街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為太原市的商品流通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百年商市鐘樓街,為他們提供了奮發致富的前程美景。
大中市
“大中市”院落結構依舊,裝飾嶄新時尚。外部建築為仿古式錄頂結構,內部則為現代化裝潢,營業面積五千多平方米。由主樓和東西兩側及南邊的配樓四個部分組成。部分之間,天橋和空中走廊銜連,購銷雙方極為方便。
臨鐘樓街的市場正門,門眉嵌裝著直徑為1.5米的大時鐘,走時精確,鐘聲洪亮,可達數里之外。涉足於大中市的顧客和遊人說“寺”改為“市”,“古鐘”變為“時鐘”,獨具匠心。
開化寺
開化寺正門取古代南方“寺廟”造型。褚黃色的寺院色彩,與牌樓式的古典風格,熔為一體,古色古香。內部借鑑國外超級市場格局,場中有店,店店連通。四十多家大小不同、形狀迥異的專營商店,均由幾條室內街巷上下前後串連一起。店與店之間吸取蘇杭古典園林技巧,運用對景、借景以玻璃隔斷反射、折射,形成迷宮式效果。
街市與北京大柵欄,廣州高第街,太原鐘樓街並列而存,名聲遠揚。
太原鐘樓街改造
2017年年初,在2017政府工作報告內容中,耿彥波市長首次提及鐘樓街改造“步行街”,並列入本年度重點建設項目名單。訊息發布後,鐘樓街再次成為太原人街談巷議的話資。
此次關於鐘樓街改造,按照規劃初稿顯示,鐘樓街改造總占地760畝,以鐘樓街、鼓樓街、帽兒巷、靴巷為骨架,45度斜向園林脈絡為特色,以晉商老字號為主體,以歷史古蹟為點綴,以周邊特色街道為輔助,與柳巷合力形成太原市新的商旅中心。道路將以老字號、老建築為主體,將年代感定格在明清這段鐘樓街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