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心閣](/img/b/481/nBnauM3XzcTO5UDM3IDO5IDM3QTM5ITO0IDNzQTNwAzMxAzLyg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概況
中心閣的四面門楣各雕的四個大字,東面“顓頊遣都”是指濮陽市老城區東南的高城,曾是上古帝王顓頊的都城,西面“澶淵舊郡”是說濮陽城是宋澶淵郡舊治,澶淵在其西南。北面“北門鎖鑰”是寇準的話。寇準是北宋一名眾所周知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對鞏固北宋政權,對發展社會生產做出過重大貢獻。後來他曾鎮守北宋的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北宋改大名為北京)。一次,有人問他:“相公望重,何以不在中書 ?”寇準回答說:“皇上以朝廷無事,北門鎖鑰,非準不可。”是說,鎮守大名是關係國家安危的重任。當時濮陽屬大名府轄。“北門鎖鑰”原意掌管北門的鑰匙,後指北方重鎮。
南面“河朔保障”。據《說文解字》:“朔,凡始之稱。”古代把北方作為萬物之始,所以北方也稱朔方,黃河以北也叫河朔。《宋史兵志》:“河朔地方數千里,連城三十六,民物繁庶,川原坦平,自景德以前,邊數有警官,軍雖眾,罕有成功。”可見,宋以前對黃河以北的軍事防務一直是十分重視,而濮陽在黃河北尤占重要位置。濮陽“肘腋大梁,襟帶東郡”,“濱河距濟介南北之間,”緊靠黃河天險,地處中原,是南北交通要道,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作為濮陽歷史地位象徵的中心閣,是研究明清時期木結構古建築藝術的珍貴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