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與企業管理

內容

一 引言
二 百家爭鳴
三 儒家的思想---內聖外王,由己及人,言於律己,寬以代人
四 道家的思想—以道為本,自然無為,輕物重身
五 法家的思想---勢術法
六 企業管理的借鑑
1 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天時地利人和
2 組織管理的基本原理----群分
3 企業的領導者----內聖外王
4 企業的管理控制職能----無為
5 企業的人才管理—任人唯賢,賞罰分明
七 總結---王道管理

一 引言

美式管理,日式管理和德式管理分別在不同時期使美國,日本和德國這三個國家成為當今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繁榮的國家。他們之間具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人生哲學,不同的文化傳統及歷史傳統,不同的法律約束,不同的自然條件,從而使他們形成各具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那么,我們中國的經濟騰飛也一定需要,也一定期待中國式的管理。管理的戰略,目標,計畫的制定實施,組織結構的設計,企業文化的沉澱,資源的分配,控制的實施,領導的激勵無一例外需要人的參與,因此中國式的管理只有以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哲學底蘊為根基,然後合理運用西方的現代管理工具思想才能最終學習實踐並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國式管理。

二 百家爭鳴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複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互相鬥爭,又互相學習和借鑑,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的局面。 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等,不勝枚舉的思想活躍的時代構成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各家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如下: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慎到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7.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8.縱橫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鬼谷經》
9.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作品:《呂氏春秋》
10.農家, 農家代表:許行
11.小說家。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最為突出並具有代表性,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但不幸的是後來墨家消失了。
如何認識和把握各派的特點及不同呢?下面這個比方,應該能夠從感性上對理解這個問題有所幫助。
據報載有一年台灣高考的題目是: 三位學生討論到穿衣服的問題,甲生說:”穿衣服應合乎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來穿衣,天氣冷多穿一點,天氣熱少穿一點。”乙生說:”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與地位,什麼身份及何種地位,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就穿什麼樣的衣服。”丙生說:”何必麻煩,由上面規定,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不就好了嗎?” 從三位學生的談話就可以看出, 甲的觀點代表了道家的觀點;乙的觀點代表了儒家的觀點;丙的觀點代表了法家觀點。

三 儒家的思想---內聖外王,由己及人,言於律己,寬以代人

儒家思想,又稱儒教。由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教本,被後人稱為六經。六經的本質就是關於如何做人及怎樣維繫好人與人關係的法則。 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職而亡由作也。理論的核心是“仁”,仁是人的哲學升華。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愛人是人的自我覺醒和自我尊重的待人律己的理想價值。為仁由己,愛人需由己及人,由親親而摧及人人,但要從自己做起,否則如何推及他人。實現‘仁’就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最能概括的一句話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即為內聖,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為外王。

理論的另一個核心是“禮”,不僅僅指禮貌、禮節、禮儀等,而是社會秩序的禮,個人的禮,更深層度看它指的就是中國的倫理道德和人文文化。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對待自己要求溫良恭儉讓,對待別人要求仁義禮智信。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首創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相傳,只要在他家門口掛上一串臘肉,就可以成為他的學生。

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倫理觀是性本善,而荀子的倫理觀是性本惡。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使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儒學逐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之首。

四 道家的思想—以道為本,自然無為,輕物重身

道家雖然沒有儒家那么多的門徒,那么高的地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史上呈現出非凡的價值及生命力。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但它們在本源上是相同的,即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並尊重自然界的規律,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個人與社會也是共生互存關係,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世界共同的利益。
“無為”是道家最重要的特徵,無為不是指不作為,而是不為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的行為。即不妄為,不胡作非為,不為所欲為。

五 法家的思想---勢術法

法家也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法家分為三派,一派以慎到為首,他主張在政治和治國中用“勢”,即權利與威勢最為重要;既絕對的權威,不必詢問和論證就必須遵從的絕對權力。第二派以申不害為首,強調“術”,即權術謀略,政治權術;勢是目的,術是手段。第三派以商鞅為首,強調“法”,即法律和規章制度。也就是績效評估,獎懲制度。韓非子認為這三者都必不可少。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的作用;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從捉摸,這是“術”;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三者“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六 企業管理的借鑑

1 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天時地利人和
上因天時,下盡財力,中用人力,即只有順應時勢,天勢,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正確恰當地使用人力才能成就一番大業,使企業得以持續性的生存並發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處在關鍵的地位。《論語》指出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無可無不可等都體現了和的思想,中庸的思想。企業的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在處理矛盾衝突的時候,要加強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求大同存小異,才能實現上下同欲上下同心的發展壯大自己的企業。是我們現代企業實現協調管理和諧管理的基石。
雖然中庸知道,在社會觀,群體觀方面有積極的一面,但變革觀上是具有消極一面的。它維護舊制反對變革,因循守舊,這些不可否認也是當前我們企業面臨的一些困境和不利。

2 組織管理的基本原理----群分
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設計組織的結構,流程使決策溝通網路順暢,組織內成員明確該做什麼,該對什麼負責,分工明確。
荀子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為現實的社會組織,就必須有“分”。所謂“分”,作為組織結構、倫理結構、職業結構以及國家的管理機構等,是人類生存的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前提,組織有序化的標誌。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組織可以使人類的整體力量得到匯集和放大。“分”實際上包含兩層意義:1、明確為完成目標、政策和計畫所必須的活動並加以分門別類;2、根據現有的人力和物力,並根據環境來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動分成各個組。
“群分”是由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個體差別所導致的,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在分的基礎上,組織工作的核心應是培養組織成員的團結和協作精神,來提高整個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效果。《周易》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意指實現組織目標要通過管理者領導者和組織成員的上下溝通,實現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境界。

3 企業的領導者----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的具體含義是就是四個字:修齊治平。
《四書五經》中的《大學》一文:”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已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說的是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為本,如果做不到修身就失去了為人的根本,這樣根本談不上其他的功業!只有做好了修身,才可以齊家;只有做好齊家,才可以治國;只有做好治國,才可以平天下。修齊治平是有邏輯順序的,修身之後才能齊家,齊家之後才能治國,治國之後才能平天下,這是由內而外的,逐級而外推的。
聯繫到我們企業的領導者,修身可以定義為“personal leadership”,就是自我領導自我人格完善;齊家可以定義為“interpersonal leadership”,即團對建設,講的是如何與人相處,增強並凝聚團隊的整合力;治國可以定義為“managerial leadership”,既領導下屬,激勵下屬是對人的領導能力;平天下可以定義為“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即組織管理,就是管理一個組織一個部門的能力,包括人員領導和業務管理。這四個層次,也是由內而外的。

4 企業的管理控制職能----無為

儒家強調禮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則力推法治。“禮”,其實是一種用來規範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即建立貴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從屬關係的。儒家認為對社會進行控制,必須“兩手並用,先德後刑”。用孟子的話說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
儒家的主旨是揚善,通過道德教育,把人性中善的部分發揮出來,發揮到最大;法家的主旨是抑惡,他們不寄希望把大眾改造成為新人,而是通過法律和獎懲,減少人為惡的機會。這類似於西方的X理論,Y理論。
但是科學的控制方法和技術,如果得不到下屬的真心配合,將會變得毫無用處。企業必須非常重視對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敗的關鍵。管理者應該“道之以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人先正己”,運用“德主刑輔”的手段,才能實現“心悅誠服”的控制,以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道家的“無為而治”。 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5 企業的人才管理—任人唯賢,賞罰分明

韓非子指出,”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拔於卒伍”,主張任用有經驗有實踐並成績突出的人才,”誠有功,雖疏賤必賞,誠有過,雖責近愛必誅”,是任人唯賢,賞罰分明的極好例證。雖然賢的標準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但任人唯賢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在企業的人才選拔招聘上有了極大的改變,有過去的上級任命的相馬方式變成了現在平等競爭的賽馬方式。但不可否認,拉關係,結山頭,搞裙帶的現象還依然存在,必須加以解決。

以上,只談及儒道法思想在企業管理的某幾個方面,未涉及支出還有很多,比如決策管理的套用,戰略方面的套用,計畫方面的套用等,在此就不一而足。

七 總結---王道管理

企業的組織架構基本簡化為三層,即基層,中層和高層。基層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具體的細節細化的具體任務,那么就需要明確的流程,操作知道,做你所寫,寫你所做等,所以法家的法制規則的思想更切合一些。中層則主要是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等計畫管理,實施等占術工作,儒家做實的思想比較切合些,而對於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更需要站在高瞻遠矚的高度,審時度勢,以無為而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到道家無為的高度。這三層只有通過溝通的橋樑才能上下同欲,同心的貫徹落實貫徹實施好企業的方針政策戰略,共同創造企業輝煌的未來。

總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的特徵:一是有效的國際經驗國際理論跟中華民族的管理哲學相融合;二是具有獨特的管理創新。這種創新是由中國先秦思想文化的優秀核心來孕育的,來作為根基,作為文化的底蘊來逐步形成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學習借鑑而無法創新的。關於如何重組現代管理理論與先秦思想文化,兼顧人性與理性、情感與物質、與法制,與道德與和諧的原則,最終形成以先秦管理哲學為管理思想、結合西方管理技術為管理工具的中國式管理模式,從而開創出中華民族的輝煌並屹立與世界文明之林。

八 參考資料

李善存部落格
鄭小明人力資源講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