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與道教

儒教與道教

《儒教與道教》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之一,作者馬克斯。韋伯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哲學家,也是當代西方有影響的社會科學家之一。在本書中,韋伯所研究的課題是: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西方那樣的資本主義?韋伯以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又重點研究了建立在這種社會結構基礎之上的中國正統文化--儒教倫理,同時還順便考察了被視為異端的道教。韋伯將儒教與西方的清教作了較為透徹的分析比較,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儒家倫理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者: (德)馬克斯·韋伯著,洪天富譯

出 版 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字數: 250000

頁數: 256

開本: 大32開

I S B N : 9787214049520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定價:22.00

編輯推薦

本書對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經濟倫理原則進行了研究,著重對儒教和道教的社會倫理原則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指出中國傳統社會沒有生長出資本主義精神的內在原因。本書是海外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必須參考的重要著作之一。

內容簡介

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由於本書的研究而被西方漢學界譽為中國學研究的“偉大的外行”。在本書中,韋伯對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經濟倫理原則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各個主要方面,並將它們與西歐及其他社會中的類似方面進行比較,同時從“物質”和“觀念”因素方面論述了中國沒有產生資本主義“理性”精神的原因。本書是海外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必引的名著之一。

作者簡介

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社會學創始人之一。其主要著作《經濟與社會》奠定了社會學的學科基礎。統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是韋伯的兩個主要研究領域。韋伯也是政治活動家,曾任巴黎和會德國代表團顧問,留下大量與“一戰”有關的演講記錄與時評。

目錄

譯者的話

第一篇社會學的基礎

第一章城市、諸侯與神明

一、貨幣制度

二、城市與行會

三、諸侯的行政與神的觀念:與中東相比較

四、中央君主的具有神性的祭司地位

第二章封建的與俸祿的國家

一、采邑制度的世襲神性的特性

二、統一的官僚體制國家之恢復

三、中央政府與地方官吏

四、公共的負擔:徭役國家與租稅國家

五、官吏階層與按配額徵收的賦稅

第三章管理與農業制度

一、封建制度與財政制度

二、軍隊組織與王安石的改革嘗試

三、國庫對農民的保護及其對農業狀況所造成的結果

第四章自治、法律與資本主義

一、資本主義依存關係之缺乏

二、氏族組織

三、中國村落的自治

四、氏族對經濟關係的羈絆

五、家產製法律結構

第二篇正統

第五章士人階層

一、中國人文主義的儀式主義的和以管理技術為取向的性質

向和平主義的轉變

二、孔子

三、考試制度的發展

四、儒家教育在社會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五、士人階層的等級性質——貴族與貢生的榮譽

六、君子理想

七、官吏的威望

八、經濟政策的見解

九、士人階層的政敵——蘇丹制與宦官

第六章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官僚政治與僧侶統治

二、缺乏自然法與形式的法邏輯

三、自然科學思維之欠缺

四、儒教的本質

五、形上學的擺脫與儒教的入世的本質

六、“禮”的中心概念

七、孝

八、經濟思想與對專家的排斥

九、君子理想

十、經典作家的意義

十一、正統教義的歷史發展

十二、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儒教的和平主義性質

第三篇道教

第七章正統與異端(道教)

一、中國的教義與儀式

二、隱修思想與老子

三、道教與神秘主義

四、神秘主義的實際結果

五、正統與異端學派的對立

六、道教的長壽術

七、道教的僧侶統治

八、佛教在中國的一般地位

九、巫術理性的系統化

十、道教的倫理

十一、中國的正統與異端的倫理之傳統主義性質

十二、中國的教派與異端迫害

十三、太平天國之亂

十四、發展的結果

第八章結論:儒教與清教

譯後記

書摘

第一章 城市、諸侯與神明

一、貨幣制度

與日本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在相當於我們的史前時期就已經是一個具有大的牆垣城市的國家。只有城市擁有按宗教法設定的供人祭祀的地方守護神。諸侯理所當然的是城市的統治者。在大諸侯國的官方文獻里,甚至以城市來指稱“國家”,稱之為“貴都”或“敝邑”。到了19世紀最後30年,苗族的徹底平定(1872)也是通過強制性的聚居(Syn-oikismus),即將苗人集體遷徙到城市中居住的辦法實現的,這和古羅馬在3世紀前採取的辦法完全一樣。事實上,中國行政部門所採取的稅收政策極度有利於城市居民,而有損於廣大的農村地區。同樣,中國自古以來是個內陸貿易的場所,這對於滿足廣大地區的需求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由於農業生產重於一切,致使貨幣經濟直到近代幾乎達不到埃及托勒密王朝時的發展水平。在這方面,貨幣制度——誠然,部分地可視為貨幣制度崩潰的結果——足以為證:銅錢和銀錠——後者的鑄印操縱在行會的手裡——的匯兌率因時因地不斷地發生變化。

中國的貨幣制度兼有極古老的和明顯的現代特徵。“財”這個字至今仍含有“貝”(貝殼)這個古老的意義。“硬幣”一詞,原意是“龜甲”。直到1578年,雲南(一個產礦的省份!)還以貝幣為貢品。“布帛”(Pupe) 據說在周代時就有,這種以絲綢當貨幣繳稅的流通形式通行於各個時代。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