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人古樂

儂人古樂:(壯語:恆寧曼儂馬灑),古老而悠揚,據考證的牌文為證記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分為24個正調,6個外調(別調),演奏的曲目有《南京官》、《降神腔》、《迎神腔》、《吉祥音》、《滿江紅》、《仙家樂》、《胡月》、《落地錦》、《疊金錢》、《柳葉青》、《金焦葉》、《浪淘沙》、《萬年枝》、《鎖南枝》、《道春蘭》、《朝天子》、《掛金鎖》、《請風》、《增白福》、《小衛靈》、《一窩蘭》、《轉金錢》、《透碧霄》等20多種。樂器有中胡、二胡、京胡、橫笛、大小嗩吶、楊琴、板胡、古箏、大鼓、脆鼓、大小鑔、大小鑼、鈴、簡板、木魚、大小藝鑼、雲樂等。古代主要用於祭祀或宮廷宴樂演奏。馬灑濃人古樂與文昌大洞經有關,始於古越國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由於過去信奉佛教、道教、儒學及壯族巫卜,古樂也具有其文化特點。每隔兩年或二月求雨、六月消災等重要活動,都要誦文昌大洞經或觀音大洞經,民國時期又有超忘經,並流傳至今。

高天眷先生研究發現,馬關壯族民歌只有四聲音階,馬灑儂人古樂與這密切相關,有以下主要特點:在管、弦、彈撥樂器上都是D調,無需轉調;在演奏個別外調需變調時,只在指法上轉調;弦樂器的指法系四指固音位按音,不必上下跳動位置,升降音時,高低可以互換代替,合奏時每個音都有不同的高、中、低音混響;古樂的演奏法及節拍與其它地方不同,自成獨立體系。

為了發掘民族優秀文化,不使馬灑儂人古樂失傳,高天眷、王世堂兩人從1999年開始,利用晚上空閒時間,義務向村里男女老少傳授古樂,有70餘人參加過學習,先後參加組成樂隊的有28人。現馬灑村的儂人古樂隊有隊員22人,其中女7人、男15人,最大年齡79歲、最小年齡19歲。該樂隊除了在本村演奏外,還受邀參加縣城和各鄉鎮組織的演奏活動,2001年在縣壯學會組織的“三月三歌節”文藝演出比賽中,馬灑儂人古樂隊獲特等獎;2003年參加文山州首屆民族民間器樂展演獲得三等獎。在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重視支持下,馬灑儂人古樂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演藝水平得到提高,已成為馬關民間藝術一個新的亮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