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養猴

僰(bo,讀二聲),我國古代西南部的一個民族,今川南以及滇東一帶。 僰①人養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規旋矩折,應律合節。 ①僰,我國古代西南部的一個民族,今川南以及滇東一帶。

僰(bo,讀二聲),我國古代西南部的一個民族,今川南以及滇東一帶。
《僰人養猴》是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及詩人劉伯溫所作的一篇小品文,收錄於《郁離子 ·卷七》。

《僰人養猴》原文

僰①人養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規旋矩折應律合節。巴童觀而②之,恥己之不如也,思所以敗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張而猴出,眾賓凝佇③,左右皆蹈節。巴童佁然④揮袖而出其茅栗,擲之地。猴褫⑤衣而爭之,翻壺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
郁離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師戰者,蠢然而螘⑥集,見物則爭趨之,其何異於猴哉?”
——明·劉基(字伯溫) 《郁離子 ·卷七》
①僰,我國古代西南部的一個民族,今川南以及滇東一帶。
②妬,同“妒”
③佇,站立起來看
④佁然,靜止貌
⑤褫,剝去衣服
⑥螘,“蟻”的異體

《僰人養猴》釋義

僰族人(善於)調教猴子,給它們穿上衣服教它們跳舞,(使它們)旋轉得很圓轉動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節拍(默契)。四川的(一個)兒童看了很妒忌他們,為自己不如他們而羞恥,想著用什麼方法破壞它們,就在袖子裡放了茅栗子前往。宴席開張猴子們出來(表演),眾人都站起來專心觀看,左右的猴子舞蹈跳得都很合節拍。四川的兒童故著無意地揮袖丟出茅栗,將它們丟到地上。猴子(見了)扯掉衣服上前爭搶,酒壺也撞倒了桌案也掀翻了。僰族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喪。
郁離子說:“當今用沒有紀律約束的軍隊去打仗的,蠢笨得如同螞蟻一樣聚集一起,看見東西就上前爭搶,他們和猴子有什麼區別嗎?”

《僰人養猴》啟示意義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僰人養猴》是《郁離子》中眾多文章中的一篇。在這篇文章中,劉伯溫由猴子聯想到軍隊,對剛建立的明王朝的軍隊建設不能不說是一個警示。
人類進化至今,長途漫漫,眼下已是高度文明之一族。我們講體面,知榮恥,冠冕堂皇,循規蹈矩。然而,一旦名利橫前,便不乏“猴性”大作者,什麼公心民意、黨紀國法,什麼道德修養、禮儀廉恥,統統去了九霄雲外。是與猴何異?悲哉!
當今之世,國家穩定,經濟發展,更有榮恥觀點鮮明,吾輩必當竭盡心力維護踐行,做到“茅栗”面前不動聲色,惟以大局在先,公心為重。或曰,何以做到?答曰:兩條。一曰自我修養,提升素質;二曰嚴厲規矩,強化懲治。惟此而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