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燮

傅燮

傅燮(?-187年),字南容,北地靈州(今寧夏吳忠市)人,東漢大臣,涼州北地郡的傅氏為西漢時傅介子、傅寬之後。 傅燮身長八尺,面有威容。光和七年,黃巾起義爆發,以護軍司馬 跟隨名將皇甫嵩出征,在兗州東郡蒼亭大破黃巾軍,位居首功,授予安定都尉 。中平三年,以議郎拜漢陽太守。 四年,涼州刺史耿鄙不聽傅燮勸阻,舉六郡士兵出征,士兵譁變,傅燮死於陣中,追謚為“壯節侯”。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事跡

傅燮,本字幼起,後改字南容。身長八尺,容貌魁梧。年少時入洛陽求學,師從太尉劉寬。舉孝廉後,聽說舉他為孝廉的郡將逝世,於是棄官去服喪。

匡扶漢室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徵召各地有領兵作戰才能的人至雒陽報導,隨軍出征。傅燮進京,拜護軍司馬,隨左中郎將皇甫嵩出征。在出征之前,傅燮上書給漢靈帝,對黃巾之亂的根源做了論述,並認為皇帝身邊寵信的宦官也是禍亂之源,此奏章讓中常侍趙忠看到後,非常不滿。

八月,皇甫嵩率軍與黃巾軍在兗州東郡倉亭交戰,大破黃巾軍,斬首七千餘級。傅燮所部生擒黃巾軍渠帥卜巳、張伯、梁仲寧三人,位居首功。 戰事結束之後,由於趙忠從中作梗,誣陷傅燮,但是漢靈帝對傅燮印象深刻,不加問罪,任命其為安定都尉。後傅燮因病離職。

中平二年(185年),傅燮又被征入朝擔任議郎。

怒斥崔烈

由韓遂、邊章領導的涼州叛亂軍越發壯大,車騎將軍皇甫嵩也未能擊敗叛軍,後被免職。司徒崔烈在朝廷會議上提出放棄涼州的建議,漢靈帝劉宏則詔令百官在朝會上討論。傅燮站出來,厲聲說道:“將司徒斬首,天下才會安定!”尚書朗楊贊則出來啟奏,彈劾傅燮“在朝廷之上侮辱大臣”。劉宏則問傅燮,傅燮解釋說:“當年匈奴單于冒頓忤逆呂太后,上將軍樊噲誇口說‘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如此忠君愛國,季布仍然說樊噲可斬。涼州為天下要衝,國家藩衛,高祖(劉邦)與酈商平定隴右地區,世宗漢武帝(劉徹)開拓涼州,設立四郡,當時人都認為這樣好比斬斷匈奴人的右臂。如今涼州治理混亂,出現叛逆,天下為此騷動,陛下為此寢食難安。崔烈以宰臣地位,不能為國分憂,卻要割棄一方萬里疆土,我對此感到不解。若讓異族得到涼州,則會發動更強大的攻勢,這是最大的惡果!如果崔烈不知道這道理,那就是愚昧,如果他明知而為,那么他就是對陛下不忠!”劉宏認同傅燮的見解。

從此,朝廷百官都敬重傅燮的敢言,每當公卿職位有空缺時,大家都推舉傅燮擔任。實際上傅燮是不可能的,因為傅燮與宦官關係不好,或者傅燮為人正直,不會出錢買官的緣故。

嚴拒趙忠

中平三年(186年)三月,中常侍趙忠為車騎將軍,皇帝劉宏詔令其負責評定討伐黃巾軍的有功之臣。執金吾甄舉等人向趙忠說:“傅燮之前隨皇甫嵩的出征東郡,有戰功卻未封侯,讓天下人失望,如今將軍您親自評定討伐黃巾軍的功勞,應該賞賜傅燮,順從眾人的期望。”趙忠採納,於是派弟弟城門校尉趙延去拜訪傅燮,以示交好。

趙延對傅燮說:“只要你以後少管中常侍的事,就算是萬戶侯也不難封。”傅燮嚴肅的拒絕:“我未封侯也不過是命運不濟罷了,我絕不會私下求官的。”趙延悻悻而歸,趙忠聞言,愈加憤恨,但又畏懼其聲望而不便加害,則將傅燮外調出京,遷為涼州漢陽郡太守。

傅燮到任後,善於體恤百姓,叛亂的羌人均被他感動,前來漢陽郡歸降,在城外廣開屯田,列置四十多個營地。而此時的涼州刺史耿鄙,卻信任重用治中從事程球。程球為人奸詐貪婪,當時的士人都厭惡他。

壯烈殉國

中平四年(187年),涼州刺史耿鄙徵調六郡官兵,討伐盤踞在金城郡的涼州叛軍。傅燮知道耿鄙不得人心,出戰必敗,於是竭力勸阻;耿鄙不聽,果然行軍到隴西郡狄道縣時,軍隊發生譁變,程球、耿鄙先後被殺,軍司馬馬騰率部投奔涼州叛軍。王國率涼州叛軍進攻漢陽郡冀縣城(郡治),城中兵少糧盡,傅燮仍是堅守不出。

當時城外有北地郡的匈奴騎兵數千人,都知道傅燮為人正直,且為報恩,一同在城外叩頭,請求傅燮出城投降,願意保證傅燮平安返回家鄉北地郡。

傅燮之子傅乾,十三歲,也在官舍之中。傅乾知道父親性格剛烈,仰慕古人高風亮節,恐怕不會接納匈奴人的建議,於是勸說父親:“皇帝昏庸,宦官當道,父親都不能被朝廷所容。如今涼州已經被叛軍所控制,我們無法抵擋,不如接納匈奴人的建議,暫時先返鄉後,再徵募勇士,等有道的人出世,我們再來考慮拯救天下。”話還未說完,傅燮嘆氣道:“別成(傅乾小字),你可知我今天必須死在這裡嗎?正所謂‘聖達節,次守節’,商紂這樣殘暴的君王,都有伯夷為他絕食而死,孔子都稱讚伯夷是賢人。如今朝廷還沒有商紂王那樣殘暴,我的品德能超過伯夷?亂世不能培養出浩然正氣的人,我拿著朝廷的俸祿又怎么不替朝廷分憂?我既然已經到了這裡,就一定要死在這裡。你有聰明智慧,請努力加油。郡府的主薄楊會,是我的程嬰。”說到這裡,傅乾哽咽不能再說,旁邊的人都流淚哭泣。

王國派前任酒泉太守黃衍進城勸降,傅燮手按住寶劍斥責黃衍:“虧你還曾是朝廷命官,反而為逆賊做說客!” 黃衍退出後,傅燮率僅有的士兵出城迎戰,終於戰死沙場。

傅燮的死訊傳到雒陽,皇帝劉宏十分哀痛憐惜,下詔追封傅燮諡號為“壯節侯”。

家族成員

•子:傅乾,字彥材,建安年間為丞相參軍、倉曹屬。入魏,為扶風太守。

•孫:傅玄,字休奕,西晉時期文學家、思想家。

歷史評價

范曄《後漢書》:“先零擾疆,鄧、崔棄涼。詡、燮令圖,再全金方。”

杜牧:“網今開傅燮,書舊識黃香。”

庾信: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

個人作品

上疏靈帝

我聽說國家的禍害,不在外部,都發生在內部。所以虞舜繼位,首先除掉四凶,然後任用十六相,表明惡人不去,好人就無由進來。如今張角起於趙、魏,黃巾造亂於六州,他們都是發生在內部,然後禍亂漫延四海。,我受命率領部隊討伐他們,初到潁川,戰無不勝。黃巾雖然勢盛,不足為朝廷擔憂。我所擔憂的,在於治水不從源頭著手治理,以致下流越流越廣。

皇上仁德寬容,懲治壞人手軟。所以宦官玩弄大權,忠臣不能進入左右。真正使張角消滅,黃巾投降,我所憂的更加深了。為什麼呢?因為奸邪的人與正直的人,不能共同在一起,這也如同冰塊與木炭不可同放在一個器物裡面一樣。他們知道正人的功勞顯著,他們危亡的日子就會到來。於是就會花言巧語,製造虛偽。

曾參是個孝子,他的母親非常相信他。有人告訴他母親,曾參殺人。一次,兩次,他母親不信,到了第三次,他母親也害怕了,越牆而走。市里本來沒有老虎,可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真的有老虎了。這些都說明流言蜚語為禍的嚴重性。如果不詳細考察事情的真假,忠臣像白起一樣自殺的事件,也可見之於今天。皇上應當想一想虞舜除去四凶的斷然處置,趕快懲罰那些讒諂奸佞的壞人,這樣,好人就會來到皇上的身邊,奸凶自會息滅。我聽說忠臣侍奉君主,如同孝子的奉養父母。兒子奉養父親,哪裡不會全心全意?假使我因此獲了鈇鉞的處決,皇上能夠少許採納我幾句話,也是國家的福澤啊!”

勸諫耿鄙

“使君為政的時間不長,百姓不知教化。孔子說:‘不先教人而使之作戰,這是叫做丟棄他們。’現在率領沒有受過訓練的人,越過大隴的險阻。會十舉十危,賊聽到大軍會到,一定萬眾一心。邊兵很勇敢,不易抵擋;剛剛組織的部隊,上下官兵之間,還不和諧,萬一發生內變,那時雖然後悔,也來不及了。不如令軍隊休養一段時間,整頓紀律,嚴明賞罰。賊得知我軍鬆懈,一定認為我軍怯懦,他們內部爭權奪利,肯定分崩離析。然後率領受了訓練的部隊,討伐分崩離析的賊,可以坐著等待勝利的到來。現在不求萬無一失而走必然失敗的路,我為使君所不取。”

軼事典故

改字南容

傅燮,字南容,北地郡靈州縣人,本字幼起,羨慕南容讀《詩經》:“白王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至於三次反覆,要求自己言行謹慎,於是把“幼起”改為南容。

死後封侯

國學網對《後漢書·傅燮傳》中做注,引王先謙在《後漢書集解》中引周壽昌的見解“案(傅)燮未封侯,豈死後贈爵邪?范史不敘,明少疏。”黃山在《後漢書集解校補》又強調:1.此處當脫仍奏請封(傅)燮某侯,並燮轉某官,否則下文似不接,且議郎亦不得即拜太守也。2.范氏史法本密,不至一傳之中前後文亦不相應如此,其為上脫(傅)燮封侯事明矣。

周壽昌、王先謙、黃山都認為《傅燮傳》有脫文,並認為傅燮在生前有封侯。

黃山甚至提出“議郎亦不得即拜太守也”,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理由,也不知道他是從何處得知。如孫堅以議郎拜長沙太守,陸康以議郎拜廬江太守,這些都是傅燮同時期的例子,足矣證明黃山的見解荒謬。

其次,傅燮的“壯節侯”只是名號侯,並無封邑,聯繫前後文,很可能是追諡,也根本不能作為生前封侯的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