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定義1. 美國《韋氏大辭典》對於倫理的定義是:一門探討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以及討論道德責任與義務的學科.倫理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樂紀》:樂者,通倫理者也
定義2. 倫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是從概念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包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處理中的行為規範,而且也深刻地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
定義3. 所謂倫理是指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們與社會、國家的關係和行為的秩序規範.任何持續影響全社會的團體行為或專業行為都有其內在特殊的倫理的要求.企業作為獨立法人有其特定的生產經營行為也有企業倫理的要求
定義4. 倫理是指人們心目中認可社會行為規範.倫理也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調整,只是它調整的範圍包括整個社會的範疇.管理與倫理有很強的內在聯繫和相關性.一方面,管理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當然離不開倫理的規範作用
定義5. 倫理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生態倫理是倫理道德體系的一個分支是人們在對一種環境價值觀念認同的基礎上維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要求
問題探討
自然法則 倫理是一種自然法則,是有關人類關係(尤其以姻親關係為重心)的自然法則。這個概念也是與道德及法律的絕對分界線。道德是人類對於人類關係和行為的柔性規定,這種柔性規定是以倫理為大致範本,但又不同於倫理這種自然法則,甚至經常與倫理相悖。法律則是人類對於人類關係和行為的剛性規定,這種剛性規定是以法理為基礎原則的,法理與倫理的關係則比道德與倫理的關係更遠,也因此人們對於法理的爭議更大——長期自然法則與短期自然法則的衝突在法理上衝突最甚。
倫理確實沒有什麼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像“倫理”二字與“道德”二字一起出現的次數比較多。關於“道德”,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無非是說,“道”並非指的是一條具體的道路,而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譬如幾何學上的“點,線,面”的概念,物理學上的“質點”的概念。那么“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類似於約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為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世的規則。那么倫理與道德在內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處的。倫:次序之謂也,“倫理”似乎便是指長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國有“天地君親師”的古訓。倫理與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係的規則的作用。規則是為現實的存在不被破壞服務的,它本身並不倡導創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創新,而規則與創新的矛盾無一不是以創新的成功和規則的被打破之後形成新的規則而結束的,可以說形成了一種社會的“微擾”機制。
但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僅拿其所起的作用來定義一個詞是不充分的。況且“倫理”與“道德”似乎也是有著許多不同的。
規範的變化 除了“道德”所針對的客體遠較“倫理”所針對的客體寬泛之外,二者還有許多其他不同。比如“道德”是隨著社會所處的階段乃至文化環境的不同而有著不同規範的。舉三個例子:其一,在古代氏族部落里,財產是共有的,保留私有財產是不道德的,而拿走其他部落成員剛剛用過的工具也沒有什麼不道德。而在法律認可私有財產的現代社會,保留私有財產不再是不道德的,而拿走他人的工具則要徵求他人的意見。其二,在中國,問別人的年齡和薪水是很正常的,似乎還隱隱有點人文主義關懷的味道;而在西方某些國家,打聽年齡和薪水是不太道德的。其三:同性戀一般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而現在某些國家已通過法律承認其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戀也在逐步擺脫其不道德的地位(此處似乎有些問題,法律並不等同於道德)。
而“倫理”則似乎是有些不隨時間和空間漂移的東西在裡面。比如傳說中伏羲和女媧是兄妹通婚,雖說太古洪荒年代,兄妹通婚沒有太多道德非議,但終究是違背倫理的,在這裡倫理似乎涉及到近親結婚導致後代基因缺陷幾率增大的問題。顯然,以這樣一個不完善的概念是無法說服並阻止人類進行諸如複製人體和幹細胞研究這樣的科學實驗的。這些實驗,甚至可以廣泛地說,一切科學研究都象潘多拉的盒子,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的邊緣就是由這些盒子組成的。在打開之前,是無法預言一個盒子比另一個盒子更危險的。盒子被打開了,飛出的是什麼永遠既無法預料,也無法收回。況且,面對著科學工作者這一好奇心最強的群體,不被打開簡直比不讓兒童打開糖果盒都難。
對於複製人的指斥來自社會的許多方面,說法也是多種多樣。各種反對意見大致可歸於兩類:一類是堅持尊重生命,保持人的尊嚴論點的,簡稱之為社會學派;另一類是對克隆生命體的生理缺陷可能危及人類生存有懷疑的,簡稱之為生理學派。應當說,兩類論點各有其合理的成分,是不能被全盤否定的,只是兩派論點都採取的不是切合實際的態度。
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的尊嚴也應該保持,但是,這種理想化的狀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永遠不可能對於每個社會成員都得以實現的。比如某地區對礦工被埋的訊息嚴加封鎖;某醫院對患者生命視同兒戲,等等。這些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我並不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反,尊重生命,維護人的尊嚴始終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是,能實踐的程度是受各方麵條件制約的。某患者家屬在求助無門後無奈給患者停掉了昂貴的進口藥劑,其斑斑血淚說明了一個問題,尊重生命是有成本的。同樣的,中國為什麼實行計畫生育,也是因為付不起人口過多的成本。
另外一個敏感的問題是安樂死和自殺。尊重生命和保持尊嚴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是會構成悖論的,觀眾們很容易為電影人物在忍辱偷生和殺身取義之間做出選擇,但是現實中的安樂死和自殺卻沉重和苦澀得多。很多問題是法律所顧及不到的,並且由於法律條文的剛性而或多或少造成局部細微的不合理,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一樣的,所以制訂和修改法律是永遠不能停止的舞蹈。所以,僅從理性上說,我們應該在褻瀆生命的事件中辨明無過錯方和過錯方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不應該僅在結局處片面地下結論。比如年邁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為了自己的尊嚴,不堪忍受子女的冷漠而自殺,是不應該再背上不尊重生命的罪狀的。而社會卻應從中警醒,採取一系列措施,比如追究相關者責任,完善養老制度等等來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醫學倫理
醫學倫理是套用倫理學中發展最為迅猛、爭議最為激烈的一門學科之一。眾所周知,珍視與保護生命是傳統倫理學的一項基本原則。然而這一原則在現實的醫療實踐中經常受到墮胎、植物人等問題的挑戰。這就在醫學倫理界引發了對一系列相關課題的論爭:生命有沒有價值等級?人類胚胎是否算人?如果不是,胚胎髮展到何種階段才算是人?怎樣給死亡下一個定義?以腦死作為標準取代傳統的心臟停止跳動之標準,從心臟還在跳動但已腦死的人體中摘取健康器官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如何實現醫療資源的公正的分配?另外,傳統醫學倫理對醫護人員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關護”、“不傷害”,在這裡並不十分注重診斷、治療和純粹研究過程中病人自身的同意或拒絕的權利。而當代醫學倫理則要求醫生應更多地考慮到病人在決策中的參與,並通過向病人告知未來治療活動的意義、機會、後果和危險而為病人的自我決斷創造條件。病人的知情權、隱私權、愛滋病病人的受尊重及受保護之權益、絕症病人選擇安樂死之權益以及如何處理醫生的救死扶傷的職責與病人的自決權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等等,構成了當代醫學倫理學家研究與爭議的基本課題。
醫學倫理事件不僅表現在醫學技術與社會學的衝突上,也表現在醫學新舊技術的衝突上。例如在糖尿病研究上有兩個重要事件:
第一個事件是在“限制穀物”與“放開穀物”上。中醫學數千年來是提倡放開穀物的。而西方現代醫學卻在這一點上不斷改變指導原則。聶文濤面向基層醫院適宜技術培訓講演中說:人類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標準(John rollo標準),到重新執行“高碳水化合物”標準(如北京協和醫院標準),這期間無數患者因為錯誤的糖尿病飲食治療進一步喪失了健康。醫學界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該講演引發的強烈震動,正在於他提出了一個深刻的科學倫理問題。沒有標準可能喪失人道;標準本身隱含的錯誤也可能並不人道。因此,科學是一個超越了正確和錯誤本身的社會問題。
第二個事件是在強化血糖控制上。一項研究(簡稱ACCORD)由美國國立心肺及血液研究院發起,試驗目的之一是,明確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有較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2型糖尿病患者給予強化血糖治療,是否比常規方法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分別來自美國和加拿大77家診所的10251名受試者,平均年齡62.2歲、平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8.1%,強化血糖控制目標為正常糖化血紅蛋白水平6.0%。由於強化治療組的高死亡率,研究在今年2月份終止(平均隨訪3.5年)。ACCORD項目數據分析監控委員會經過仔細分析後發現,強化血糖控制組的死亡人數(257例,14/1000人?年)多於常規治療組(203例,11/1000人?年),前者的死亡率明顯高於後者,相對風險增加22%,二者存在顯著差異。繼續這項觀察試驗,可能會導致更多的患者死去。循證醫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醫學倫理重於觀察結果,患者並不是簡單的被觀察對象,不同於一般實驗動物,應充分尊重患者,保護其權益不受損害。為了保護患者的權益,ACCORD於2008年2月6日發表聲明,提前終止血糖控制部分的試驗,將強化血糖控制組轉至常規血糖控制組,繼續完成其血壓和血脂控制研究部分。此時,強化血糖控制治療組的平均觀察時間為3.5年,距離觀察結束還有18個月。
由此可見,醫學倫理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到社會學、經濟學、醫學等多個範疇。
網路社會倫理
個人自由主義盛行 觀念層面上,個人自由主義盛行
網路社會是現實社會延伸,在網路環境下,人們言行更自由放鬆,一定程度上,網路空間裡表現出來的自我更接近真實自我,是自我內心的釋放與展現。同時,道德虛無主義、自由無政府主義膨脹。網路道德虛無主義特徵是:懷疑道德、否定道德,將個人視為自己網路道德行為的唯一判斷者,甚至為實現內心自我而不顧他人感受,忽視社會傳統規範和禮儀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傷害,前段時間“網路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證。同時,無政府主義者在網路上宣言“完全自由”與“徹底民主”,主張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這和自由的實質是相違背的。而“黑客”成為“電腦英雄”代名詞,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並效仿,將個人主義推向極致。這些個人主義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擴散,引起社會高度重視。
道德規範運行機制失靈 規範層面上,道德規範運行機制失靈
網路倫理與傳統倫理不是相對的,而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繼承與發揚。但在虛擬網路社會中,道德規範受到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道德規範主體在虛擬社會中表現不完整,傳統的年齡、性別、相貌、職業、地位等屬性在虛擬社會中模糊,取代的是虛擬的文字或數字元號,給網路欺騙和網路犯罪留下空間。處在此環境下的道德主體會產生主體感和社會感淡漠現象,不利於虛擬社會道德水平提高。其次,道德規範實施力量出現分化甚至消亡。現實社會中,人們面對面交往,道德規範通過社會輿論壓力和人們內心信念起作用。而虛擬社會是人機交流,人們之間互不熟識也能交往,很容易衝破道德底線,發生“逾越”行為。在此情況下,社會輿論承受的對象對個體來說不明確,直面的道德輿論抨擊難以進行,從而使社會輿論作用下降。由此說明,傳統道德規範運行機制受阻,對道德行為約束下降。
網路不道德行為蔓延 行為層面上,網路不道德行為蔓延
網路社會中,不道德行為處處可見,正蠶食道德領域。網路上不道德行為表現為:商業欺詐、利用網路散布虛假信息;製造大量垃圾郵件,造成網路堵塞;利用網路散布反動言論及一些黃、賭、毒等不良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網路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術盜取他人密碼,給社會及個人造成經濟損失;網路使人的傳統的社會性人格發生嬗變,網民社會責任感弱化,人際關係淡化,忽視自己作為社會人的存在,一味在網上欺騙別人,造成不利影響。這些不道德的行為被一些人追捧,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深深刺痛社會敏感的神經。
相關區分
倫理(ethic)和倫理學(ethics)
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一詞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意為風俗 、習慣 、性格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範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範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的關係、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倫理”的“倫”即人倫,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即道理、規則。“倫理”就是人們處理相互關係應遵循的道理和規則。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社會關係,如生產勞動中的關係、親屬關係、上下級關係、朋友關係、同志關係、敵對關係等等。由此必然派生出種種矛盾和問題,就需要有一定的道理、規則或規範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們相互之間的關係。道德就是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而倫理學就是研究道德的學問,因此,倫理學又稱“道德哲學”或“人生哲學”。倫理學是人類知識中一門最古老的學問。我國最早論述倫理道德的思想家是孔子。在西方,倫理學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創立的。
簡言之,最廣義的倫理學應該包括描述倫理學、規範倫理學及後設倫理學三支。狹義的倫理學或道德哲學指的只是傳統哲學所關心的規範倫理學;較廣義的倫理學才再把興起於廿世紀的後設倫理學納入,這也是弗蘭克納在上述引文中的用法。不過,在涉及專業倫理學或套用倫理學的討論中,描述倫理學所談的事實陳述及後設倫理學所談的概念分析、邏輯分析都不是關心的焦點,其中關心的主要是規範倫理學的問題,亦即什麼是應該的狀況。「倫理」與「道德」皆指涉某種規範系統;若是嚴格加以區分,則倫理偏重於社會的層面,道德偏重於個人的層面。不過,在一般使用上,二者經常被視為同義詞,有時更被連用為「倫理道德」一詞。
倫理道德專屬於人文世界的範圍,它表現人類加諸於彼此及自身的規範與評價;非人文的自然世界及動物世界均用不上這類概念。唯有人類能夠為自身訂定一些應然的標準,並且同時具有達到這些標準的能力以及違反這些標準的能力。 倫理道德即以某些應然的規範及標準為基礎,人們由此而展開對於彼此及自身的要求與評價,其中涉及社會層面的責任問題、賞罰問題,也涉及個人層面的德性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