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夼村

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75公斤。 1978年,全村收入45萬元。 1986年,投資10萬元,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基本信息

概況

明永樂三年(1405年),修姓從河南省孟津縣遷入此地建村定居,因村處山夼之中,故命名為修家夼村。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姜姓十世祖姜之勝由姜格莊遷入,楊姓先祖楊倫由石劍村遷入。後有王、范、康等姓相繼遷來居住。 修家夼村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西10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4′,北緯36°46′。東與埠峰村接壤,南與竇疃隔青石公路相對,西鄰東上莊,北與下於朋村隔山相望,隸屬二十里店鎮。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 村中有一古槐,粗約兩抱,樹幹中空,可容3人,樹冠枝葉茂盛。 全村轄區總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5.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380戶,1048人。有姜、楊、王、范、修、於、李、趙、徐、康等10姓,均為漢族,其中姜姓人口較多,楊姓次之。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修家夼村國小。1969年村投資5萬元,新建校舍24間,辦起了村辦中學,教師10名,學生250人。1992年,學校被評為煙臺市級“花園式學校”。1994年,幼稚園被評為煙臺市級幼稚園。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自1986年以來,連續多年被縣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學校的學生80名。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有關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2002年,全村有20餘人獲得農藝師和會計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多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75公斤。1978年,全村收入4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5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230輛,機車110輛,電話125部,彩電180台,電冰櫃100台,洗衣機8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村民住房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6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建立新房區。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建立了合作醫療站。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集體投資3.6萬元,安裝發電設備,家家安上了電燈。1982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6年,投資10萬元,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98年,安裝上程控電話。1999年,投資3萬元,安裝了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楊學宮、楊學宦楊學禮等人經區幹部張元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成立黨支部,楊學宮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開展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300餘人次。自建立黨支部以來,先後有楊學宮、楊學禮、楊學堂、王兆家、楊澤、王兆芝、楊明慶王兆榮、姜樹光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46名。自姜樹光任黨支部書記以來,黨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姜樹光本人,連年被評為優秀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自1942年起,先後有姜政鳳、楊永昌、范舉、王兆家、楊哲榮、姜堂、王日生、姜樹光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姜樹光當選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1998年,姜樹光當選為煙臺市人大代表。2000年,本村被煙臺市授予文明村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