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葦夼村

基本概況

明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8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4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240戶,700人。有修、張、葛、宮、李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修姓。

大事記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殺害村民6人,傷2人。
1954年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55年蘇聯專家來村考察礦藏。 1956年山東省水利廳幫助本村修水庫1座。
1978年全村通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本村成為煙臺市首批彩電普及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9.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45公斤,總產34.14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18公斤,比1978年每畝增長了73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57公斤,總產19.2萬公斤。 1986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品種有紅富士、嘎啦等,曾獲海陽市蘋果比賽一等獎。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12公頃,產量30萬公斤,收入30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674萬元,其中農業560萬元,畜牧養殖業50萬元,林業10萬元,其它54萬元。
第二產業1938年,張世興開設石灰窯,從業人員6人。1981年,集體建起採石場,從業人員40人;建石子廠1個,從業人員15人,當年收入8.4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總收入300萬元,其中工業100萬元,建築業20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電氣焊部、修理部、商店及刺繡、個體運輸等行業。2002年,第三產業總收入430萬元,其中運輸業100萬元,商飲業280萬元,服務業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8年,村成立國小。1966年成立聯中,後遷往宮家葦夼村。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4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66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種農用車輛120台,機車15輛,電話26部,彩電210台,電冰櫃6台,洗衣機2台。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5月,修典元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12月,成立黨支部,修典元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50餘人隨軍參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本村有黨員22人。2002年,有3個黨小組,黨員45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修典元、修朋發、修典雲、修玉恆、修典志、修同旭、修玉洲、張明勇、修志強、修典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修漢玉、修翠、修賢月、修朋發、張希珍、修賢壽、修玉恆、修典志、修建華、修典全、修同旭、修玉洲、修志強、修典洪、修漢傑。2003年2月起,修典洪再任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