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簡介
信息技術正革命性地改變著供應、生產、管理、分銷、行銷和服務,其影響決不亞於大部分行業整體供應鏈的根本性重構和重大的經濟轉型。這一悖論在20世紀80年代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原本認為,信息以及對信息技術的投資是件“好事”,然而,人們見到的大多數情況卻是:信息化投資與商業利益關聯模糊甚至毫不相關。套用成功率低
根據有關方面調查,在前兩次管理信息化熱潮中,我國企業在套用MRPII系統方面已投資過80億元人民幣,但是套用成功率不到10%,達到預期目標的更是寥寥無幾。此外,還有一大批企業組織開發適用於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幾乎無一成功,開發者稱之為MIS“泥潭”。時到今時,仍有一大批繼續在“泥潭”中跋涉的企業還不明白其中的緣由,一大批尚未嘗試“泥潭”滋味的企業還準備踏上通往“泥潭”的道路。投資黑洞
根據美國的一項統計,在80年代,美國企業在電子信息技術套用上投資了10000億美元。儘管投資巨大,但管理效率實質上並沒有發生變化。企業在電子信息技術套用上的巨額投資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經濟學家們稱這為“生產率悖論”,而眾多的企業則認為他們在電子信息技術套用方面的投資掉進了“黑洞”。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悖論,可以從“信息技術價值觀”的角度就信息技術在會計中的套用(會計信息化)進行分析。
根據前面所述,在早期,會計電算化的重點在於改善人工核算,在於利用計算機代替人工進行算賬、記賬和報賬工作,對價值的測量不甚重要。隨著信息技術“能力”的增長,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就產生了問題:用於獲取、加工、存儲和傳播的能力不斷提高,使信息的數量急劇增長。與自動化的帳務核算系統相比,基於業務重組的ERP和網際網路的計算機、電子商務更令人振奮,後者有更為廣泛的商業影響,也是充滿風險的信息技術套用。此時的利益是潛在的,但也比較模糊,難以預測。
成因分析
概述在當前全球企業投資電子信息技術套用已超出其他資本投資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尤其不合情理。毫無疑問,電子信息技術套用提高業務處理效率的潛能是存在的,但問題是如何才能釋放這種潛能。這裡從思維理念和業務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傳統的利益實現思維
工業時代的思維和理念被稱為對信息技術商業力量的“銀彈思考”,即孤立地考慮信息技術與商業價值。通過急速購買商品化的商務方案、企業級(管理型)會計軟體和其它能用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認為利益就在技術之中,投入了技術就會產生利益。“銀彈思考”忽略了關於複雜性的關鍵難度:連線(預期投資回報與企業戰略和其他活動的關係),延伸(投資引起變革的寬度),人員(對不同的人進行激勵與干預),時間(對實現利益的所有方面設定時間),這些基於不完全的信息和未經驗證的假設,被認為是許多大規模經營活動成敗的原因之一。
在會計核算領域,人們應有差異地工作的“思想集合”是簡單而易行的。因為這一階段對環境的要求簡單,業務處理流程規範,系統的結構化水平高。隨著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以及會計信息化的進程,業務處理流程越來越複雜,出現了很多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管理決策問題,對環境的要求變的越來越苛刻,而此時就需要一種新的利益實現理念。
簡單的業務流程重組
電子信息技術套用沒有釋放其潛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企業在套用信息技術時,總是沿用舊的或業已存在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注重工作應該怎樣做,然後考慮套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實現它。
在套用電子信息技術為顧客提供服務方面,由於人們必須按照計算機的要求工作而不是按照顧客的要求辦事。在套用電子信息技術之後,通常都又因改變計算機系統的成本太高和太費時間而被擱置。
在套用電子信息技術實現管理信息方面更是傷痕累累。改變各部門原有工作流程、協調各部門間的工作方式阻力重重;對原有的手工業務處理模式難以更新,信息一致性與共享機制難以形成;原有業務處理流程與計算機信息處理流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員工素質難以大幅度提高,團隊精神難以形成。種種原因最後導致管理軟體系統難正常運行,眾多企業最後不得不丟棄計算機而恢復手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