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聿修

俞聿修

1982~1984年在美國佛羅理大學任訪問學者,長期從事港口與海岸工程的教學、科研和和工程諮詢、試驗工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俞聿修 俞聿修

俞聿修,1933年10月出生。1955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水利工程系,現任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水運工程委員會海岸動力分委會委員,國際海洋和極地工程師協會特約會員。

長期從事港口工程和海岸工程的教學、科研和工程諮詢、試驗工作。20世紀50年代末,從我國實際出發,率先研究波浪與直牆式建築物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堤前波浪形態分類的新概念,被規範採用。直牆波浪力集體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表彰。因參加編制《港口工程技術規範--海港水文》獲首批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合作編制的交通部《波浪模型試驗規程》已頒布施行。

在我國較早地開展了不規則波浪(包括多向不規則波)的特性、數值模擬和物理模擬方法及其與建築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多向不規則波的析射繞射研究"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海浪方向譜"的研究成果己納入《海港水文規範》並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另有三項成果分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了專著《隨機波浪及其工程套用》並在台灣出版了繁體字增訂版,獲2002年度大連市科學著作獎一等獎。

俞聿修教授,1955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水利工程系。1982—1984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訪問做研究工作。現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水運工程委員會海岸動力分委會委員,國際海洋和極地工程會議技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港口和海岸工程的教學、科研和工程諮詢、試驗工作。50年代末,從我國實際出發,率先研究波浪與直牆式建築物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堤前波浪形態分類的新概念,直牆波浪力集體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表獎,並納入有關規範。合作編制的〈港口工程技術規範-海港水文〉獲首批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個人獲科技進步獎章。合作編制的交通部〈波浪模型試驗規程〉已頒布試行。在我國較早地開展了不規則波(包括多向不規則波)的特性、數值模擬和物理模擬方法及其與建築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群樁波浪力成果已列入〈港口工程技術規範〉,填補了國內外有關規範的空白,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對海浪方向譜的觀測和分析的研究也取得了有意義的成果。94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6篇獲優秀論文獎。出版學術著作〈隨機波浪及其工程套用〉。

個人經歷

1955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水利工程系水道與港口工程專業,留校任教

1980-1990任土木系海動研究室副主任

1982-1984年訪問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海岸與海洋工程系,做合作科研

1987年任教授

1987-1993任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

1990年由國家教委批准為海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

1996年為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研究生授課二個月

2000年2-4月為台灣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研究生講課

主要任職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水運工程委員會海岸動力分委員會委員

青島海洋大學兼職教授

國際近海及極地工程師協會特約會員

研究領域

海浪方向譜的觀測和分析

二維和三維隨機波浪的數值模擬和物理模擬

海浪的波群特牲及其模擬方法的研究

隨機波浪的折射繞射

波浪與直牆堤的相互作用

隨機波浪對單樁和群樁的作用

多向不規則波對斜坡堤的作用

指導碩、博士生研究方向:

隨機波浪及其與建築物的相互作用

個人著作

俞聿修 俞聿修

學術專著《隨機波浪及其工程套用》

合譯《海岸及海洋工程手冊》,《海洋建築物的設計與實例》

合編交通部《海港水文規範》、《波浪模型試驗規程》

論文:直立堤前波浪界限和破碎水深、遠破波波浪力、孤立樁柱上不規則波浪力的

計算、不規則波作用於群樁的水動力係數、多向不規則波生成的數值方法、不規

則波越波量的試驗研究、海浪方向譜的現場觀測與分析、港口整體模型的不規則

波試驗研究、海浪的群性及其主要特徵參數、波群的數值模擬與物理模擬、入反

射波浪場中方向譜和反射係數的確定、隨機波浪通過防波堤的析射繞射等100多篇

科研成果

“直牆式建築物波浪力”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狀

“港口工程技術規範-海港水文”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不規則波對樁柱群的作用力”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海浪方向譜的觀測與分析”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波浪與建築物相互作用及不規則波試驗技術的研究”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半圓形防波堤的設計與套用”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多向不規則波的折射繞射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