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宗祠屬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九年,已有260餘年歷史了。由朝議大夫俞應綸(正三品)入宮後省親回鄉時捐資興建。占地面積為1116平方米。 俞氏宗祠是以木雕精湛著稱於世,被古建專家譽為“藝術寶庫”......
【千年古街】俞氏宗祠又稱官中和正街,依永川河岸而建。古街呈彎月形,全長600餘米。沿街有漁塘、酒坊、李家等十八條巷直通溪下商埠,因汪口是當時的水陵碼頭,故為貨物之集散地,明清時期其商業十分發達。有裕豐號雜貨店、利和布店、同茂糕餅店、兆記米店、益春堂中藥店和大通商行以及油、米等加工作坊,計有數十家之多。今天,當您漫步古街,可感昔日之繁華。
【一經堂】一經堂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150平方米。其主人俞念曾,官拜州同知(五品)。他為官清政,待人寬厚,且勉學勤讀。古書上說:“人遺子,金滿瀛,我教子,唯一經”。這就是“一經堂”之來由。他主張不要將錢財留給後人,要給子孫讀書成材。
【懋德堂】懋德堂於清乾隆六十年所建。占地250平方米。俗稱“裡邊屋”,為“東門出城第一家”。其祖輩俞理臣,一貫從商,兼收管祠眾租事,家業殷實,為人謙和。當時享有“業至三省,家無白丁”之稱。懋德之意,就是要勉其子孫後代,凡處世為人都要講道德。
【大夫第】大夫第為清鹹豐年間所建的一座官宅。是因祖孫三化為官而聞名。其主人,三十三世祖俞炳圭公,太學生誥封奉直大夫;其子俞泰曾,官任州同知,敕授儒林郎,贈中議大夫;孫俞德林,為捷選知縣。真乃古巷出香,人傑地靈也。
【養源出屋】養源出屋此屋於清光緒五年興建。這是由俞光鑾私人資助所建的一所蒙館。因其本人文化有限,他經商發財後,把分給六個兒子多餘的錢留下辦學,並通過縣衙下達文告,在出屋圈 牆上嵌石碑以明示。碑文為光緒十年三月二十三日由“欽國銜物授婺源縣正堂吳鶚”批准“汪口封職俞光鑾”。馳封奉直大夫,翰林院待誥。
【建築文化】建築文化汪口的數百棟民居、宅第、大多數為清代建築,呈徽派風格,體現出徽州建築文化。其特點是:
(1)、表現在結構上。房屋高度,一般為二至三層,三間二廂或兩間兩廂,即堂前、坐起和廚下。其大門口,一般都設有小圈 。放置花台和防火水缸。
(2)、表現在材料上。一律選用杉、松、樟、楓等木材和石灰、青磚、泥瓦、青石板為主要原材料。
(3)、表現在防火上。房屋四周均有封火磚牆到頂,一般禁開大檻,只能在二樓開若干個人頭小檻,又可起防盜作用。屋內一律用青石板鋪地,以防火苗。
(4)、表現在採光上。根據房屋的大小、堂前、廚下均開天井採光,原則是坐在堂前中央要見到青天。四面板壁的坐起,均用玻璃裝斗採光。
(5)、表現在防水上。整個房屋的排水,均由前堂出口,通過堂前地下,在中央打個圈,左進右出,這叫“肥水不落外人家。”
(6)、表現在裝飾上。房子的裝飾藝術,主要休現在石庫門坊門樓的磚、石雕刻上。門老飛檐翹角下的磚雕藝術,人物造形,亭台樓閣,設計新穎、結構合理用工精巧、栩栩如生。門腳之石刻,花鳥魚蟲等動植物形態,楚楚逼真,整個門面之布局與畫面典雅大方、氣派華貴。旅遊互聯免費預訂婺源汪口古村-俞氏宗祠優惠門票(www.NETTVL.com)婺源汪口古村門票為25元/會員預訂價23元)室內木雕、如梁坊、雀替、檻托花門,亦夠得體、工藝細膩,令人嘆眼。
(7)、表現在擺設上。堂前的八仙椅桌凳家具,??瓷筒。堂壁上的對聯字畫等,無不體現出徽州文化的獨特風格。汪口的歷史建築平渡堰。俗稱“曲尺 ”,就在村西的河口上。建於清雍正年間。是婺源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婺源縣誌》記載:“汪口雙溪合流,迴旋兇險,每逢洪水漲發,輒溺水居。”為平緩流速,減少水患,只有攔河築壩。此壩由清代學者江永所設計和指導砌築的。壩長120米,寬15米。雖經二百餘年的洪水部擊,依然無損,卻仍然橫臥於河上。宗祠由山門、享堂、後寢組成,兩側有花園,園內三棵古桂至今年年吐芳。祠內斗拱、脊吻、檐櫞、雀替、柱礎,無不考究形制,凡木質構件均巧琢雕飾,有大中小的各種形體和各種圖案一百多組。刀法有淺雕、深雕、透雕、圓雕、細膩纖巧,精美絕倫。被古建築專家譽為“建築藝術寶庫”。系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被譽為“藝術寶庫”的省保文物單位“俞氏宗祠”;屬徽派建築的“千年古街”;古樸典雅的“一經堂”、“懋德堂”、“大夫第”和“養書屋”等民居;沿河十景點的龍船潭“水上竹筏漂流”;還有由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設計的“平渡堰”曲尺碣遺址……。汪口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具特色,豐富多彩,吸引不少的中外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