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賢法師

保賢法師

保賢法師(1909~1987)山東東平人。筆名火頭僧。自幼出家,先後就學於弘慈佛學院、湛山寺佛學院,並任輔講。曾創瑜伽佛學院於濟南。民國四十六年(1957)抵香港,弘法無懈,護法論辯之文字,常見於“香港佛教雜誌”。於一九八七年舊曆七月十六日示寂,世壽七十九歲,僧臘七十,戒臘五十九。

基本信息

生平簡歷

幼年入道

保賢法師, 山東省東平縣人,清宣統元年己酉歲(一九〇九年)十一月初九日出生。他生於農村,家庭務農,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北方農村生活困苦,鄭家耕作所入,勉強餬口,一旦遇上災荒,即有斷炊之虞。父母不忍心他在家中受苦,在他九歲那一年,為父親送到蜀山寺,依昌禹和尚剃度出家,做了一名驅鳥沙彌。此後在寺中撞鐘擊楗,禮佛誦經,學習經懺唱念,也自修攻讀儒書。

受戒學法

保賢戒牒 保賢戒牒

一九二八年,保賢年二十歲,到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戒師為廣濟寺住持現明老和尚。保賢在廣濟寺圓戒後,進入弘慈佛學院攻讀,是佛學院第二屆學生。他在佛學院三年畢業,仍留在廣濟寺進修,又重讀了三年。在這六載寒暑里。他曾隨空也大師習天台教觀,依韓清淨及朱芾煌二居士學法相唯識;依馬其昶教授學習國文,以此紮下佛學及世學基礎。保賢平日研讀經典外,兼閱各地佛刊,尤對太虛大師主辦的《海潮音》月刊最為喜愛。保賢在北京求學期間,太虛大師在北京柏林寺主持世界佛學苑,與常惺法師常在各佛教團講演,保賢趕往各處參加聽講,獲益良多。保賢法師俗家姓鄭,法名隆安,字保賢,筆名火頭僧。一九三五年,保賢負笈山東省青島,入湛山寺佛學院深造,依倓虛法師修學天台教觀。因為他已有多年的佛學基礎,後期即在佛學院任助教,先後講過《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八識規矩頌》等課程。每當倓虛法師開示時,均由保賢負責記錄下來,在北京出版的《同願》月刊和《佛學》月刊上發表;又編輯講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般若心經》單印本。同時他也寫些小品佛學文字投稿發表。一九三六年,慈舟法師到青島湛山寺講《四分律戒本》,保賢參加聽講,以此熟知律部。一九三七年初夏,弘一大師受請至青島湛山寺,講《四分律隨機羯磨》,保賢更深入律學,熟知開遮持犯,世尊制戒之本旨。後來一九四二年弘一大師在福建省泉州示寂,南方佛教界徵文紀念。保賢以“火頭僧”為筆名,初用白話文體裁寫成《弘一律師在青島》一文,被選入紀念特刊,成為弘一大師史實的一部分。

保賢法師曾發心“入僧廚燒大火供眾”,故後來撰寫文稿,常用“火頭僧”為筆名。他說:“火頭之含意,不止燒飯;寫文章供人閱讀,屬精神食糧,與吃飯屬身體食糧有相同之含意。

傳承法統

保賢法師 保賢法師

一九五一年春,保賢法師到了上海,圓瑛老法師在佛教淨業社講《楞嚴經大意》,保賢隨眾聽講。他住在上海老西門關帝廟,聽講外在廟中自修,也時而瀏覽骨董市場,日久之後,乃知字畫骨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極高深之學問,於是對研究骨董頗饒興致。有人認為骨董非出家人應為之務。保師覺得他是志在認識中國佛教歷史藝術,而佛教占中國文化主要部分;身為佛門弘法者,如果不懂本身文化,事實上也是一最大缺憾。一九五二年,虛雲老和尚到上海主持祝願世界和平法會,保賢在上海參加了這一次盛會,聆聽老和尚開示。一九四四年,保賢法師離開青島回到濟南,在淨居寺創辦“瑜伽佛學院”,有學僧三十餘人。後來到各地參訪,曾到蘇州靈岩山進念佛堂,翌年又到杭州鳳林寺掛褡,聽靜權老法師講《無量壽經》。與畫家溥儒,書法家趙墨僧時有交往,歷時半載。

保賢法師在上海時,與巨贊法師、林子青居士等交往密切,他們常到佛教青年會隨喜,是會長方子藩居士的常客。上海各佛堂也常請他去打佛七,為主法,講開示。先後皈依者數百人。一九五七年冬,保賢法師輾轉到了香港,依倓虛老法師住在弘法精舍。一九五八年,倓虛老法師創設了“中華佛教圖書館”,搜購得七部《大藏經》,及散裝經書二萬餘冊,全日開放任人借閱。老和尚住在圖書館,每星期日在圖書館講《楞嚴經》,風雨不誤。這時保賢法師也隨侍老法師住在佛教圖書館,朝夕惟謹。一九五八年戊戌歲世尊成道曰,倓虛老法師手寫天台宗法卷為保賢傳法授記,傳他為天台宗四十五世法裔。

創青年會

香港佛教教青年中心成立 香港佛教教青年中心成立
與香港佛教界人士合影 與香港佛教界人士合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青年會轉進到西環活動。高棉難民集聚香港,保賢法師惻然愍之,呼籲青年會會員發心幫助。會員中的學生區熾雄、楊志谷等,發起全港舞蹈界為高棉難民籌款演出。以門票所得濟助難民。保賢法師個人生活儉樸。但對於招待每周集會學佛的青年,則親自選購新鮮水果招待大家,而不計價高。又在齋館訂購質優量豐的素點,青年每於飽食外,臨散會時皆以剩餘者持回家中,與家人分享。佛教青年會各項費用,概不向會員收費,而由法師個人經營古玩字畫所得來支持。他早年在上海學得的骨董知識,此時發生了效用。保賢法師住在中華圖書館時,手不釋卷,披閱藏書,兼修禪法。一九五八年秋,他駐錫於道慈佛社,組織“香港佛教青年中心”,以康樂做方便門,引導青年信仰佛教。保賢法師的口號是:“青年需要佛教,佛教需要青年。”佛教青年會有會員男女七十多人,每周集會學佛,聞法之餘,兼學舞蹈話劇。故每逢節日,皆有綜合表演會,免費招待各界。先後上演保賢法師所編的《目蓮救母》、《釋迦世尊》、《世尊成道》、《達摩大師》、《六祖傳燈》、《弘一大師》等劇,為弘法開一新風格。青年會成立數年,會員日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遷會九龍官塘;其後改租香港大會堂舉行活動,接引有緣青年千餘眾。歷年政府各項文康活動,皆有佛教青年會的參加。

鞠躬盡瘁

永惺法師主持保賢法師封棺法會 永惺法師主持保賢法師封棺法會
舍利 舍利

法師致力佛化青年,夙興夜寐,積勞成疾;一九八六年春,急症入院。經醫生辨證;法師乃末期癌病,最多活三個月。眾學生求法師放下工作休息靜養,他不顧身懷絕症,仍為建設淨土而努力,在養病期間,仍埋頭整理古籍,為學生講《壇經》、《心經》,《揀廣辨異錄》等,直到一九八七年春,因病重始輟講。而於舊曆七月十六日示寂,世壽七十九歲,僧臘七十,戒臘五十九。

弘法利生

立身自持

保賢法師每日早晚靜坐,每次二小時。打坐前做柔軟體操,坐迄按摩散步。法師雅好茶道,坐時吃茶,古法泡製,禪味盎然,常有學生隨緣學習。他日常衣食雜務,皆親自料理,從勞動中體悟禪旨,即事明理,隨處用功。法師常率青年燒茶,傳授素食烹飪,辛苦不辭,務求色香味美,藉以提倡素齋美食,減少肉食殺生,挽回劫運。

注重人文

保賢法師專注人文發展,經常在物質及精神上照顧附近之問題兒童。撫養助學,毫不吝嗇,受惠者眾,孩童稱他為“派錢和尚”。他亦關懷吸毒青年,指導青年以“宗教熱誠”代替“藥物”戒毒。有一澳門青年慕名求助,法師招呼食宿,教他學佛靜坐,輔以針灸、運動;經數月後,青年康復。法師更介紹工作,助他重新投入社會服務。法師住世入世,行菩薩道,發揚大乘佛教“利他行”的精神。

保賢法師暇時磨墨練字,欣賞文物。他每月寫文四、五千字,在《香港佛教》發表,筆名火頭僧;迄至他七十餘歲,始因健康關係改為間歇寫作。他的文詞曾受桐城派影響,寫來朝氣蓬勃,活潑生動,融新舊文體於一爐。思想主題亦由求學至廣學多聞;融合佛門教理禪學;傍及古今科技,文化藝術,西方哲學宗教。法師撰文,下筆時隨機疾書,不拘一格,如長江大河,奔騰而下。保賢法師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他鼓勵青年男女結婚,組織佛化家庭。法師說:“在佛化婚禮的孕育下,男女能終身相守,白頭偕老,獲得人生真樂。庶可減少社會上許多悲苦不幸之事,同時也可為當今社會上多變的婚姻,做一個良好的榜樣,不辜負為佛弟子天職。”故常被邀請主持佛教婚禮。

提倡改革

保賢法師探討僧寶延續問題,提倡“僧制改革”,建立科學的佛教新人生觀。在工作中,法師述弘一大師語:“何以息謗,曰無辯。”

個人年表

一九〇九年·一歲

十一月初九日,保賢法師出生於山東省東平縣官驛鎮靳口村(今屬梁山縣),俗家姓鄭。

一九一七年·九歲

法師由父親送至汶上縣蜀山寺,依昌禹法師(臨濟宗)出家,法名隆安,字保賢。在寺中撞鐘擊楗,學習經懺唱念,兼修儒書。

一九二八年·二十歲

四月初八,法師於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戒師為廣濟寺住持現明法師。

現明法師(1880—1941),俗姓王,湖南省衡州(今衡陽市)人。兩度重修廣濟寺,厥功甚偉。1927年於廣濟寺創辦弘慈佛學院(北京最早的佛學院)。

圓戒後,法師留京入弘慈佛學院學習深造。隨空也大師習天台教觀,依真空禪師打坐參禪,依韓清淨及朱芾煌二居士學法相唯識,依馬其昶教授學習國文。

空也法師(1885—1946),俗姓向,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白蓮鄉)人。一生講學,弘揚天台,是早期僧侶教育的倡導者之一。他先後於1924年、1927年兩度進京擔任廣化寺弘慈佛學院主講。

真空禪師,生卒不詳,河南人氏。時任彌勒院首座,北京一帶最具影響的宗門大德。

韓清淨(1884—1949),河北河間人。著名佛教學者、居士,專治法相唯識之學。1927年於北京創立“三時學會”,講學刻經並重,與歐陽漸並稱“南歐北韓”。

朱芾煌(1877年—1955年),四川省江津縣人,佛教學者。早年參加同盟會員。後隱退,醉心佛學,在北京追隨韓清淨組織 “三時學會”,著有三百萬字的《法相辭典》。

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號抱潤翁,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居士。研治群經,兼及子史,旁及佛典,著述甚富。

一九二九年·二十一歲

夏,於北京柏林寺聽持松法師演講佛法。

持松法師(1894-1972),俗姓張,法名密林,字持松,湖北省沙洋縣人。三度留學日本,一生弘傳東密,開壇灌頂,講經著作,頗有影響。1929年夏,應朱子橋居士請,往遼寧主持“仁王法會”。會後南返,於北京柏林寺居留月餘並開壇講經。

一九三零年·二十二歲

春,法師於柏林寺聽常惺法師演講佛法。

常惺法師(1896—1939),俗姓朱,法名寂祥,字常惺,江蘇省如皋縣人。近代高僧,一生辦學弘法,影響甚大。1930年春,法師於北京柏林寺創辦“柏林教理院”,同年5月與太虛法師共同創立“世界佛學苑”。

五月,法師在華北佛教居士林聽太虛大師演講《學佛的下手方法》《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太虛大師(1889--1947),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號太虛。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近代高僧,以倡導“人間佛教”而著稱,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1930年5月,大師受朱慶瀾、齊耀珊及胡瑞霖居士迎請北上講學。

一九三一年·二十三歲

一月四日,法師以弘慈佛學院學僧的身份參加華北居士林舉辦的五大佛學院(華北居士林、柏林佛學研究社、錫蘭留學團、弘慈佛學院、彌勒佛學校)學僧觀摩會,在會上初識倓虛法師。

倓虛法師(1875—1963),俗姓王,法名隆銜,號倓虛,河北省寧河縣北河口北塘莊人。近代著名高僧,與虛雲、太虛並稱“三虛”。一生建寺安僧,弘法辦學,功勳卓著,影響巨大。時倓虛法師主彌勒院僧校講席,以法師身份參與學僧觀摩會。

佛學院三年畢業,法師仍留廣濟寺進修。

一九三五年·二十七歲

春,法師離開北京,前往青島湛山寺佛學院學習,正式皈依倓虛法師門下。

青島湛山寺佛學院,由倓虛法師創建於1934年,紀律嚴整,學風優良,法師的同學善波、善果、淨朗、無煩等前期先往,後來函相邀。第二年春,法師慕名前往。

秋,法師參訪武昌佛學院,開“北僧南參”之先例。

武昌佛學院由太虛大師於1922年創辦,當時主持者為法舫法師。法舫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入室弟子,也是忠實和得力的助手,他對大師革新佛教的理想,竭誠擁護,不遺餘力。

一九三六年·二十八歲

正月底,慈舟法師到青島湛山寺講《四分律戒本》,法師參會聽講,以此熟知律部。

慈舟法師 (1877—1958),俗姓梁,法名普海,字慈舟,湖北隨縣人。一生教弘賢首,律持四分,行宗淨土,數十年南北弘化,影響頗大,有《慈舟大師法匯》行世。

一九三七年·二十九歲

初夏,弘一大師受請至青島湛山寺,講《四分律隨機羯磨》,法師隨眾聽講,進一步熟習律學。

弘一(1880—1942),法名演音,別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俗名李叔同,號息霜。早年就讀於上海南洋公學,留學日本習西洋畫,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曲等方面造詣甚深,是享有盛名的藝術家。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出家。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天元等寺。以戒行著稱,立志復興南山律宗,整理律宗著述,曾創設“南山律學院”,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等佛學著述。逝後被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秋,法師避日寇海上登入,回汶上祖庭蜀山寺,時濟寧、菏澤發生7級地震。

一九三九年·三十一歲

五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倓虛老法師法語(上元節十六尊者畫像開光)》在《佛學半月刊》在第180期第八卷第九號發表。

《佛學半月刊》,1930年10月16日在上海創刊,上海佛學書局出版。1944年12月16日停刊。共出313期。由太虛領銜,范古農、余了翁等先後任主編。

一九四一年·三十三歲

六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倓虛老法師開示錄》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發表。

《佛學月刊》 1937年於北京創刊,周叔迦先生任主編,乃中國佛教學院的院刊。

七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發表。

九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倓虛老法師開示錄》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四期發表。

十一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倓虛老法師開示錄》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發表。

十二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天台傳佛心印記序講錄一》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七期發表。

一九四二年·三十四歲

一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天台傳佛心印記序講錄二》、《倓虛老法師為現明老和尚荼毗法語》、《倓虛老法師在現明老和尚追悼會法語》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八期發表。

二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天台傳佛心印記序講錄三》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九期發表。

三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天台傳佛心印記序講錄四》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十期發表。

四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天台傳佛心印記序講錄五》在《佛學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發表。

七月二十五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隨聽記一》在《同願月刊》第三卷第七期發表。

《同願月刊》創刊於1939年,為佛教同願會會刊。

七月二十五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隨聽記二》在《同願月刊》第三卷第八期發表。

弘一大師在福建省泉州示寂,南方佛教界徵文紀念,法師以“火頭僧”為筆名,初用白話文體裁寫成《弘一律師在青島》一文。

一九四三年·三十五歲

一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題義》在《佛學月刊》第二卷第八期發表。

三月一日,法師筆錄倓虛法師《念佛與往生》在《佛學月刊》第二卷第九、十合期發表。

一九四四年·三十六歲

法師離開青島到濟南,在淨居寺創辦“瑜伽佛學院”,招學僧三十餘人,為學院主講。

參訪印祖道場蘇州靈岩寺。

一九四五年·三十七歲

法師行腳杭州,掛單杭州鳳林寺,於大通寺聽靜權老法師講《無量壽經》。

靜權法師(1905-1960),法號寬顯,號實庵,浙江省仙居縣工峻黃皮陳坑人。法師一生,上求下化、教演天台,行歸淨土,解行並進。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和上海市政協委員。

一九四七年·三十九歲

與印順導師相遇於西湖湖畔,並作促膝長談。

印順法師(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以智慧深廣、學識淵博、著述宏富而享譽當今世界。時導師住錫杭州岳墳右後方的香山洞,致力於籌組西湖佛教圖書館。

一九四八年·四十歲

結識國畫大師溥心畲、書法家趙墨僧,交遊半年有餘。

愛新覺羅·溥心畲(1896~1963),名儒,字心畲,別號西山逸士,北京人,滿族,為清恭親王之孫。近現代著名書畫家、收藏家,與張大千並稱為“南張北溥”。時溥先生定居杭州並講學於杭州藝專。

趙墨僧,生卒不詳,原名趙嘯恆,山東濟南人。 清狀元王壽鵬的入室弟子,擅長雙管齊書,于右任“草書匯”十四位成員之一。

一九五一年·四十三歲

春,法師到達上海,寄居老西門關帝廟。時圓瑛大師於佛教淨業社講《楞嚴經大義》,法師隨眾參聽。 圓瑛(1878-1953),法號宏悟,別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縣人。中國近代佛教領袖,廣獵大小乘諸經論,對《楞嚴經》造詣尤深。1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

開始研究古董文物,並留心古董市場。

一九五二年·四十四歲

十二月,虛雲老和尚來上海主持祝願世界和平法會,法師參與盛會。

虛雲禪師(1840~1959年),俗姓蕭,法名古岩,又名演徹,字德清,湖南湘鄉縣人。禪宗泰斗。苦行長達百餘年,歷坐十五道場,重興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五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

後法師隨虛雲老和尚前往白衣寺訪問來果老禪師,並將二老相見之情形記述成文。

來果禪師(1881—1953),俗姓劉,法名妙樹,字來果,號淨如。湖北省黃岡縣人,近代宗門碩德,承法高旻,為臨濟正宗。繼主高旻後,整頓寺院,重建梵剎。生平以弘法悟道為己任,宗說兼通,普接三根,棒喝雙舉,鐘鼓交參;領眾三十餘年,未嘗少懈。

一九五三年·四十五歲

法師受方子藩會長邀請為上海佛教青年會導師,至此常年於此主持打佛七,講開示。

方子藩(1908~1968)號善堃,浙江鎮海人。企業家,著名佛教居士。1946年創辦 “上海市佛教青年會”並任會長。

一九五七年·四十九歲

冬,保賢法師輾轉到了香港,依倓虛老法師住在弘法精舍。

一九五八年·五十歲

倓虛老法師創設“中華佛教圖書館”,並且每周日在圖書館講《楞嚴經》,法師隨侍倓虛老法師住在佛教圖書館。

世尊成道日(臘月初八),倓虛老法師手寫天台宗法卷為法師傳法授記,為天台宗四十五世法裔。

法師移居道慈佛社,組織“香港佛教青年會”,以康樂做方便門,引導青年信仰佛教。提出“青年需要佛教,佛教需要青年”的口號,會員達七十多人,每周集會學佛,聞法之餘,兼學舞蹈話劇。先後上演法師所編的《目蓮救母》、《釋迦世尊》、《世尊成道》、《達摩大師》、《六祖傳燈》、《弘一大師》等劇,為弘法開一新風格。

至此,法師一面主持“佛教青年會”日常活動,一邊為《香港佛教》撰文。

一九六一年·五十三歲

“香港佛教青年會”遷址九龍官塘,改名為“香港佛教青年中心”。接引有緣青年千餘人。

一九六三年·五十五歲

六月二十三,倓虛老法師圓寂。法師撰寫《追思倓公》一文追悼,並撰寫《湛山倓虛銜公大師略傳》。

一九七四年·六十六歲

法師發表《楞嚴質疑》一文,引發了佛教界關於《楞嚴經》真偽的大辯論。

一九七九年·七十一歲

高棉難民集聚香港,法師惻然愍之,法師帶領學生四處演出募款救助。

一九八六年·七十八歲

春,法師因急症入院,診斷為晚期癌症。養病期間,仍埋頭整理古籍,為學生講《壇經》、《心經》,《揀廣辨異錄》等。

一九八七·七十九歲

七月十六日法師於港示寂,世壽七十九歲,僧臘七十,戒臘五十九。

永惺法師主法封棺、荼毗,現舍利八九十粒,轟動一時。

永惺法師(1926~ )熱河喀左旗人,俗姓劉。法名演霖。嘗先後就學於哈爾濱觀音佛學院、青島湛山佛學院、香港華南佛學院。師熱心於佛教事業,先後於香港創辦東林念佛堂、西方寺、虛雲和尚紀念堂、菩提學會、東林安老院、菩提佛學院、華夏學院,及美國德州佛教會等,並經常組團訪問美、加、日、韓及東南亞諸國,以促進佛教文化之交流。歷任西方寺住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佛教會常務董事、香港佛教僧伽會董事、美國德州佛教會主席、華夏學院董事長等職。著有菩提文選一書行世。

一九九一年

香港青年佛教中心編選的《保賢法師選文集》出版流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