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保子庵原名慈雲寺,於清代改名為保子庵,始建於宋紹熙二年(1191年),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頭甲社,是現在廉州境內香火最盛的寺廟。該廟坐西向東,雖然至今已被圍在居民住房之中,但由於其原址保護較好,近年來幾經修葺,基本上能維護原貌自成一格。現在的保子庵是合浦佛教協會會址所在地,裡面有尼姑主持。該庵是人們了解佛教的一個視窗,同時也是愛國愛教,弦揚社會主義正氣的一個佛教場所。重修保子庵
保子庵,宋之慈雲寺也。宋紹熙二年(1191年)始建,乃珠城宋代四大古寺之首,為慈航普渡,祥雲接引之佛教勝境。其間,曆元、明三百七十餘年,履經興廢,有史籍記述重建者三。惜歲月更迭,風塵湮沒,古寺佛跡,已無碑記文典可考。至康熙元年(1662年),尼師妙禪、性空入持慈雲寺並在原址重建法堂華宇。寺成,以“保子”為庵名,是為後世有“保子庵”之稱,香火鼎盛,祭祀延綿,一方功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珠城準提庵尼師通慧、通慈率心寧、心徹等尼眾歸住保子庵。因見殿宇年久失修,牆垣有破敗之象,遂率眾尼雲遊拜緣,勸捐募資,歷時五載,終得圓滿,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庵堂重修竣工,規模有成,又見華堂煥彩,法相莊嚴,佛緣廣播,德澤甘霖。
迨自嘉慶至民國150年間,保子庵經歷盛衰,以至於廟宇田產被城中頑劣之徒搶奪強占,作一己之私產,而絕一方民眾供奉祭祀祈福之香火,乃致梵音絕響。幸新中國政歸人民,保子庵佛光重現。1958年準提庵曇雲尼師入持保子庵,不辭艱難,苦心經營,重整廟宇庵堂之序,又繼香燭梵音之盛,更勝從前。豈料遭逢“文革”,焚琴煮鶴間,保子庵在劫難逃,瓦礫斷磚,殘牆斷壁,二十年間空餘憑弔,僅成追憶。
時至1978年,尼師曇雲、進逵立下決心,重修保子庵,先期恢復庵堂僧舍,使之得以香燭繼焚,梵音再鳴,功德所至,回響者眾,庵堂恢復初成,寶鼎香花呈祥。信眾得參拜之所,教徒興向善之心。2003年,曇雲、文禪等尼師又立宏願發起倡議,廣勸好善,捐資集款重建保子庵,珠城居士,莫不踴躍回響,爭先解囊,共助盛舉。吉日吉時,良辰動工,兩年之期,殿宇即成,山門雄峙,寶殿壯觀,佛堂整肅,諸佛齊集,法座莊嚴,金身輝煌,法相尊貴,蔚為大觀。香花寶燭氳氤,經鼓禪鍾宣鳴,弘揚佛法,廣種福田,普結善緣,佑國安民,此一方勝景,佛家慶典,桑梓福音,盛世盛事。
香芒樹
前來保子庵拜佛的居士和信眾們,走到保子庵門前,都會被門前的一棵樹冠巨大的芒果樹所吸引。這顆芒果樹名叫“香芒子”,據傳是達摩來合浦時親手所值。
當年,達摩搭乘印度商船沿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來到合浦始發港後,便乘興登岸到尋訪廉州古城的知名寺廟。達摩到萬靈寺,東山寺傳經講佛後,還在萬靈寺門前親手種下了一棵芒果樹和一棵緬茄樹,由於這顆芒樹所結的果實特別甘香,當地人便將這顆香芒果樹命名為香芒子。後來,萬靈寺在戰火中遭到毀壞,湮沒了。只剩下這顆香芒子樹依然頑強地生長著。到了清康熙初,珠城尼師妙禪在慈雲寺舊址重建寺廟後,改名為保子庵,珠城民眾便將原萬靈寺前的香芒子樹移植到保子庵門前。如今這顆香芒子樹的樹幹二人合抱不過,樹冠巨大,濃蔭覆蓋,與保子庵相照應,成為一組亮麗的古剎景觀,同時又是城中居士信眾和街坊鄰里歇腳乘涼的天然“大涼亭”。
由於香芒子樹的樹幹高大,樹冠寬闊,來到保子庵山門前總會對之刮目相看。當順著樹幹向上看的時候就會發現,整棵香芒子樹的樹幹和枝椏上,都長滿了一串串的“樹瘤”。不經意間將眼光停留其間,總使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再細看時,原來這些樹瘤極似一個個正在打坐的僧人,密密麻麻的樹瘤各不相同,就如姿態各異的羅漢在打坐。這些“羅漢”或垂首閉目,或盤腿屈膝,有的似在用手搭起“遮陽”遠望,有的則似閱讀經卷,心意形神之間仿佛見到惟妙惟肖的達摩面壁。芒果樹幹長出的樹瘤,是一個自然生態現象,一般樹較老的芒果樹都會在樹幹上長出一些樹瘤或樹結,但像保子庵門前的這顆香芒子樹這樣,除了樹幹之外,連枝幹也長出如此相似“羅漢打坐”的樹瘤是極為少見的。而且,這棵香芒子樹是長在街道中,周圍又都是水泥路面,移植幾年百年,尚年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確實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