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
現狀:服役中規格:長33米;寬3米。
射程:(一型)6480海里(12000公里);(二、四型)5940海里(11000公里);(三型)8640海里(16000公里)。
發射重量:78000公斤
投擲重量:7575公斤
發射方式:二節推進;液態燃料;冷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型)1枚2500萬噸;(二型)8或10枚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三型)1枚2000萬噸;(四型)10枚55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0.14海里(260米)
發展:SS-18洲際彈道飛彈(前蘇聯命名為RS-20)在60年代末期發展成功,是SS-9飛彈的後續型式而且在過任何前蘇聯現今第四代陸基洲際彈道飛彈。事實上,當1987年美國泰坦二型飛彈除役之後,在體積與投擲擲重量上,SS-18飛彈都遠大過於任何已部署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它在1974年開始部署經整修及升級的前SS-9飛彈的掩體中。這些掩體後來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據報導現在已可承受超過每平方英寸5000磅(每平方公分365公斤)的壓力,美方稱之為“超級強化工事“,實當之無愧。
持續的部署直到1982年止,從那時數量就保持在308枚,主要部署於中俄泰瑞坦飛彈試驗中心附近半圓地區中6個發射陣地里。一型與三型均配備單一的大當量彈頭。二型則有8到10枚50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四型則有10枚50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
相關報導
SS-18洲際彈道飛彈已具有攜行10個以上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能力。在1978與1979年兩次測試中,攜帶10枚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SS-18飛彈投放穿透大氣層並改變方向十次以上。1983年的另一次測試中,據報沒有攜帶任何重返大氣層載具的SS-18飛彈也投放穿透大氣層達14次。有兩種可能:要不該型飛彈的巴士可裝載14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不然就是它可以攜行10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及4個輔助穿透裝置、金屬片或誘餌。部署:所有已部署的SS-18洲際彈道飛彈均假定為具有10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第四型,然而據報導有一部分是較少載具的第二型。SS-18部署在中俄六個陣地中的308個掩體,其範圍西起卡塔里經多巴夫斯基、依門尼蓋斯托羅、張茲托勃、艾里斯克至極東的烏松。最近,美方宣稱俄方的SA-12地對空飛彈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協同克雷松斯克雷達提供SS-18洲際彈道飛彈陣地的反彈道飛彈保護。
使用:如同美國國防部所形容“極具準頭“,SS-18洲際彈道飛彈是用來攻擊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及其它強化工事目標。美方認為:現今部署的SS-18四型飛彈若以二對一的方式攻擊時,美方將有65%到80%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掩體會被摧毀。而且,即使在這種攻擊下,俄方還會剩下至少一千顆SS-18飛彈用的彈頭可用來攻擊其它目標。